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长江水域生态呈现荒漠化 种质资源保护不容忽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08:22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来自农业部渔业局的消息说,长江流域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水产品产量的60%,由于在水产种质资源特别是名特优鱼类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江流域又被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和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现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和其他上百种水生植物。长江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多样的水域生态类型,在促进长江渔业乃至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江水域生态呈“荒漠化”趋势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介绍,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方面的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不断恶化并呈“荒漠化”趋势。

  长江流域分布着各类渔船2万多艘,专业捕捞渔民5万多人,另有兼业捕捞渔民20多万人,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承受能力,直接造成水生生物资源日益衰退;而电毒炸鱼等非法作业的使用又进一步加剧了衰退的趋势。

  目前,长江主要经济鱼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种苗产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4亿尾。近年来,长江捕捞产量已降到10万吨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主要经济鱼类的渔获组成也日趋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捕捞生产效益显著下降。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沿岸仅工业及城市年污水排放量就达142亿吨,占全国的42%以上,部分江段及支流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渔业水域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总量减少,生产力不断下降。

  长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农业部从2003年起在长江流域全面实行禁渔期制度以来,有效地削减了捕捞强度,改善了鱼类生存环境,减缓了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衰退趋势,并为我国探索在大江大河开展相关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长江流域的禁渔范围包括云南德钦县以下至长江河口的长江干流,以及汉江、岷江、嘉陵江、乌江、赤水河等一级通江支流和鄱阳湖区、洞庭湖区。通过实施禁渔期,有效保护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整顿了渔业生产秩序,带动了长江流域内河、湖泊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工作,为我国探索在大江大河开展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禁渔期的全面实施,给了渔业资源休养生息的机会,畅通了洄游通道,有效保护了渔业资源和水生野生生物资源;禁渔期结束开捕后,捕捞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渔民收入有所增加。局部还出现了银鱼、鳜鱼鱼汛,一些水域多年不见的中华鲟、江豚以及洄游性鱼类又回来了。

  对特有生物物种进行重点保护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介绍说,为保护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和特有鱼类资源,农业部门已在长江流域建有各级保护区40多个。通过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投入力度,目前长江流域已建立了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大鲵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30多个,对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长江特有生物物种进行了重点保护。

  同时,为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恢复渔业资源,农业部及长江沿线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已累计向长江及主要湖泊投放各种水生动物原种苗种4亿尾。

  近年来,农业部和沿江各级渔业主管部门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在长江及主要湖泊中大规模放流“四大家鱼”等主要经济鱼类原种和中华鲟、大鲵、胭脂鱼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介绍说,我国将从两方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的基础工作。一是编制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计划》、《三峡库区渔业发展规划》和《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规划》,二是加强长江水生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制订综合评价和整治修复方案,通过采取湖泊生物控制、人工鱼巢建设、放养滤食鱼类、底栖生物移植和植被修复等措施,对富营养化严重的水域进行综合治理,努力恢复已遭破坏或退化的江河鱼类产卵场等重要水域生态功能区,真正实现有效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的工作目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