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胞和他48个“孙”(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10:56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 ||||||||||||
温暖的“爱心楼” 小强(化名)是怀化市辰溪县辰溪二中初三年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他没有在学校寄宿,而是在下了晚自习后,每天走近十公里的山路回家。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小强坚持了一年多,吃了不知多少苦。 去年秋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校门口找到了小强,说可以免费住到老人在辰溪二中门前的一栋楼房里面,条件是小强必须好好学习。小强每天都要从那栋楼房前面经过,他知道里面住了四五个像自己一样家庭贫困的学生和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老人,那栋楼房被他们私下里称作“爱心楼”。很快,小强就成了“爱心楼”中的一员,他的学习成绩因此直线上升。 小强的经历,正是48个受惠于“爱心楼”的贫困少年的缩影。 每次回老家都带来惊喜 “爱心楼”的主人是台胞曾祥来,也就是找到小强的那名白发老者。1930年3月28日,曾祥来出生于辰溪县孝坪镇洞潭村,后到了台湾。1988年3月,年近花甲心念故里的曾祥来几经转折,终于回到了阔别近40年的辰溪老家探亲。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先后和48名濒临失学的少年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的时候,曾祥来尚有一个堂兄留在洞潭村,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洞潭村依然相当贫困。初次回乡,曾祥来给故乡人带来了丰厚的礼物,他出资10余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条乡间公路,并将残破的码头修缮一新。 1989年,当曾祥来再次回到洞潭村时,堂兄已经病逝。这一次,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曾祥来购来了电线、变压器,让洞潭村的村民们用上了电灯。从1988年第一次探亲之行后,曾祥来每年都会回辰溪住一段时间,每次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乡亲们解决一些问题。 筑起48个孩子共同的家 1996年,当曾祥来再次回到辰溪时,他在辰阳镇柳树湾街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了一栋房子。房子盖好后,村民们发现,一些因贫困而失学或濒临失学的孩子开始在曾祥来的房子里出出进进,这些孩子也很快回到了学堂。这时候,大伙才明白,曾祥来盖房子不是为了给自己住,而是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有个读书、落脚的地方。 原来,曾祥来意识到,钱也许可以解决乡亲们短时间内的困难,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而且本不富裕的他也无力在金钱上给予家乡父老们太多的帮助,于是他采取特别的方式,盖楼助学。 从此,曾祥来在台湾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辰溪的时间越来越多。近些年,曾祥来每年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回台湾和家人相聚,其他的时间都呆在辰溪,照看孩子们的生活。他为孩子们洗衣做饭,督促孩子们做好功课。而且,曾祥来每次回台湾之前,他都要在冰箱里存足食物,并给足孩子们两个月的生活费。2002年,曾祥来在辰溪二中前盖了另一栋楼房,这样孩子们读书更方便了。 从盖第一栋楼到现在,转眼9年过去了,老人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两栋小楼内的孩子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辰溪县公安局外事民警告诉记者,在小楼内常住过的孩子有48个,短住的孩子就不知道有多少了。从小楼内走出的孩子有的上了大学远赴他乡,有的学到了一门手艺在天南海北闯荡,但无论在哪里,他们的心中始终装着这栋温暖的小楼。每次回到辰溪,他们都会首先来到这栋小楼,看望他们共同的爷爷。在这两座温馨的小楼内,无论有没有血缘关系,孩子们都一致叫曾祥来“爷爷”。 海峡挡不住两岸同胞情 “我们去老人家里慰问时,经常看到老人戴着老花镜,给孩子们修补破了的衣服、坏了的拉链,那场景真让人感动。”辰溪县台办的一名女同志告诉记者,“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灯泡坏了都是老人乘着孩子们上学时自己爬上去换的,其实老人的身体也不好。” 今年,曾祥来回到台湾后住的时间格外长一些,孩子们都急得不得了,感觉一个大家庭缺了主心骨。后来通过台办的同志一问才知道,已经75岁高龄的曾祥来病了,需要进行调养,因此才要晚一些回到辰溪来。曾祥来托台办的同志给孩子们捎话,要孩子们好好学习,不要为他担心。 曾祥来的爱心在辰溪县尽人皆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大家都感动地说:“台湾海峡挡不住两岸同胞情。” 本报记者 千灵坡 通讯员 罗运山 杨科盛(来源:长沙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