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专题 > 正文

《经济》杂志:台湾连宋登陆热灼痛陈水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12:28 《经济》杂志

  民进党陈水扁当局如果还是以一种当年的眼光看待大陆方面的对台政策,显然是失策的。民进党所面临的被动是多方面的。

  60年前,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握手一笑,相隔60年后,国共两党领袖再次握手。2005年3月,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来大陆铺路,4月20日,国民党秘书长林正丰表示,国民党主席连战已经确定于4月26日到5月3日访问大陆,开始和平之旅。同样,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
大陆的时间也敲定于5月上旬。

  台湾《新新闻》分析,一直以来,陈水扁及其幕僚都认定大陆是“非理性的”、“强硬的”,认定大陆的强硬态度只会使台湾人更支持民进党“疏离中国”的路线。陈水扁完全没有预期到,大陆会突然将身段放软,愿意给国民党那么大面子。

  在两岸经贸市场日益融合的条件下,台湾岛内工商界一致要求稳定两岸关系,开放三通,政治上的紧缩显然难敌日益增加的经济利益诉求的压力。这些现实的民意压力,对台湾民进党来说,很难解决。

  而大陆方面明显在调整自己的方略。这两年,大陆对台政策一改过去的方式,变得比较务实,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具体内容——包括农产品输入,春节包机,客运包机,货运包机等。

  江丙坤的大陆行最终达成的十二项初步成果中所提出的两岸交流,从农业、台商投资大陆保护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大陆已经开始确立一种“台湾民间团体或民间人士与大陆民间团体进行协商”的态势。正如近日香港《成报》所分析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已经启动。

  而作为台湾在野党的国民党来说,尤其是党主席连战,一直是壮志未酬。他在1993年任职“行政院长”的时候,即认为两岸应该排斥“零和”,走向“双赢”。1994年连战提出“以经贸为主轴”的大陆政策,1995年连战则进一步提出“以大陆为腹地,建立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并将其作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跨世纪战略。在去年台湾大选期间,连战更是描绘了一幅“两岸和平路线图”。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王建民说,连战从党主席退位之前,肯定要选择一种比较光辉的方式,于是一种历史性的对话就在2005年这个春夏之交开始了。

  作为民进党陈水扁当局,如果还是以一种当年的眼光看待大陆方面的对台政策,显然是失策的。民进党所面临的被动是多方面的。

  曾经支持台独的商人许文龙的转变,是对台湾民进党的又一个重磅炸弹。台湾奇美集团创办人许文龙在台湾“3.26”大游行前一天发表“退休感言”——我是一生意人,出生在台湾,祖籍在福建海澄,1991年我到大陆福建寻根。我认为台湾、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

  虽然美联社认为,江丙坤的十二项初步经贸成果 “更多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切实可行的”,“国民党没有令台湾的政策倾向大陆的权力”。但是,大陆同意台湾农产品赴大陆销售,当始终处于经济弱势的台湾南部农民希望将过剩的水果销售到大陆去的时候,作为民进党当局只能在失去选票和改变政策中选择。

  特别是十二项初步成果中还有“促进两岸县市之间、乡镇之间对口交流”,正如媒体所评价的,这是将民心争取做到台湾的每个角落中去。

  就江丙坤访问大陆达成的十二项初步成果内容,以及出现的“登陆热”对两岸经贸和岛内政治生态的改变等问题,本刊近日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台湾问题专家王建民。

  《经济》: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的大陆之行被誉为“缅怀之旅”和“经贸之旅”,而其中核心的内容就是“经贸之旅”,为什么国民党会选择将经贸之旅作为突破口?

  王建民:首先,从台湾工商界的态度来看,台湾工商界一直希望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但是民进党当局在政策上比较保守,一直不愿意开放也不愿意推动,而且自己也不承认”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工商界特别迫切希望推动,解除障碍的心理,必须有人来承担。

  另外,国民党本身就有这个优势,江丙坤本身就是财经方面的专家,曾负责主管经济事务,还有国民党内部经贸人才特别多,有资本,有能力,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看到这个需求,工商界有需求,民进党又不能做,所以选择经贸议题作为打开两岸关系的一张王牌,国民党有这个能力且有这个优势,大陆又能够接受,为了取得岛内政治斗争的主导权,就会打两岸经贸牌了。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