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华夏第一炼钢工”--记唐钢一炼钢厂炼钢炉长郑久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10:38 河北日报

  他从事着普通而单调的工作———配料、摇炉、看火焰、测炉温、辨成分……16个春秋就这样悄然而逝。

  但他,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令人敬佩的成绩———十几项技改创造出上亿元的效益。他也因此成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炉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炼钢技术比武冠军,被誉为“华夏第一炼钢工”。

  他,就是今年35岁的唐钢一炼钢厂炼钢炉长郑久强。

  “学一流炼钢技术,做一流炼钢工人,出一流工作成绩”

  “一走进车间,我就心无杂念,炼好钢是我惟一的念头,也是我最大的享受。”16年的炼钢生涯早已让郑久强对炼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郑久强清楚地记得,1989年,年仅19岁的他从唐钢技校毕业,分配到唐钢一炼钢厂转炉车间。刚一进厂房,一股股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像一支支钢针刺得眼睛和皮肤生疼,飞溅的钢花,稍不小心落在身上,就是一个燎泡。然而,工作环境苦、脏、累、险并没有吓倒郑久强,炉长那潇洒的指挥手势,却使他看得入了迷,当时,他就暗下决心:学一流炼钢技术,做一流炼钢工人,出一流工作成绩。

  炉前工是技术很强的工作,每位炉长配有一助手、二助手……末助手,郑久强和新来的同事一样,从末助手做起。当时,目测钢水温度是炼钢的最关键技术,炼钢过程中温度在1600-1700摄氏度之间,而出钢温度判断误差不能超过5摄氏度。这是别人教不了的硬本事,郑久强一炉接一炉地盯,学习根据钢水颜色判断温度。1600多摄氏度的钢水十分刺眼,一炉下来,眼睛就被刺得生疼,可郑久强硬是连盯好几炉,盯得眼睛又红又肿,直到现在都见不了强光。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当年在全厂技术大比武中,他10次目测炉温误差不过5摄氏度,最准的一次连1摄氏度都不差,入厂一年就成为二助手。1993年,23岁的郑久强被破格提拔,成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炉长。他用了4年时间,打破了培养一名炉长最少需要十年的记录。

  炉长一职赋予郑久强的是更多的责任。炼钢工作紧张而危险,他每一炉都要亲自指挥,一分钟也不让别人替,有时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多年的饮食不规律让他落下了胃病,一受凉便会揪心地疼,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就这样,担任炉长3年,郑久强从来都是早来晚走,刻苦钻研炼钢技术。他在前辈炼钢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创立了三计算、两控制、四观察的炼钢方法。该方法结束了一炼钢厂建厂50多年来,完全依靠经验炼钢的历史。

  知识改变命运,只要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工人也能成专家。

  谁都知道,炼钢工人苦,累。顶一个班下来,常常筋疲力尽。可郑久强无论多苦多累,总要挤出时间学习。打扑克、下象棋、看电视,这些常人的娱乐时间,他都用来读书了。

  在别人眼里,学习是一件苦事,对我来说却是一种乐趣,是学习让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郑久强说。

  1999年,一炼钢厂进行技术改造,要淘汰6吨小转炉,全部换成150吨氧气转炉。厂党委把这一重担压给了郑久强:3个星期后用新转炉出第一炉钢。

  郑久强深知这炉钢的分量,他一头扎进了新厂房,白天研究150吨转炉生产的有关资料和规程,到其他单位观摩类似转炉的生产操作,学习操作人员的每一招、每一式;晚上研读《炼钢原理》、《炼钢500问》等书籍。那段时间,郑久强每天凌晨2时睡6时起,吃饭也简单化了,方便面、凉馒头,什么省时就吃什么。最后一个星期,他干脆就住进了厂房,眼睛熬红了,嘴唇干裂了,人也变得黑瘦……

  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29日开炉那天,全厂几十号人聚集在炼钢车间,目不转睛地盯着操作现场:点火开炉、调试设备、装铁用料……郑久强认真地操作,一丝不苟。40多分钟后,飞溅的钢水滚滚涌出,在场人员欢呼雀跃,郑久强鼻子一酸,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两座150吨转炉的投产,使唐钢冶炼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但8小时只能炼5炉钢,而当时邯钢8小时却能炼12炉钢。效率低下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郑久强强烈地意识到:要适应现代化的炼钢生产需要,必须掌握新的炼钢技术。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河北理工学院钢铁冶金专业的学习,取得大专学历后,又开始攻读东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在知识的海洋里,他不断汲取营养。如今,他的小组8小时已能炼13炉钢。

  焊条钢一直是唐钢的主打品牌,过去一直沿用小转炉、模铸冶炼,生产批量小、成本高。能否在大转炉、连铸工艺条件下实现批量生产?为攻克这一难关,厂里组织了两个攻关小组,但经历3次实验后都失败了。郑久强又一次挑起这个重担。从那一天起,车间、家里都成了他的实验室,为了研究透焊条钢的特性和原理,他常常是一手拿着焊条钢,一手翻阅资料。在查阅了50多本资料,做了近1万字的笔记,细心分析了前三次失败原因后,郑久强终于摸索出两步脱氧法,使产品正品率达到100%,实现了焊条钢的批量生产。

  2004年,凭借精湛的技术,郑久强被公司聘为炼钢操作技能专家,享受高职待遇。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只要刻苦学习、钻研,工人也能成专家。郑久强自豪地说。

  是党员,就要危难之际不退缩,关键时刻冲在前,名利面前不动心。

  有危险我第一个上!作为一名党员炉长,郑久强的话掷地有声。入党12年来,郑久强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入党誓言。

  在一次冶炼中,郑久强突然发现炉嘴漏水,炉衬刷刷掉渣,如果继续脱落,炉体可能会烧穿,漏掉100吨钢水不说,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爆炸事故。

  危难之际,郑久强显得十分镇静。他把大家分成两个组,一组搬耐火砖,一组和耐火泥。而他自己却毫不犹豫地披上一件浇过水的大衣,冒着1600多摄氏度的高温,把和好的耐火泥粘到炉嘴上去。一次、两次、三次……大衣袖子烤着了、衣襟烤焦了,他就让人再浇上水;脸和手烤出了许多水泡,他就淋点凉水。经过40多分钟的战斗,炉嘴修好了,炉衬补好了,而郑久强却累得晕倒在炉旁。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得对得起党员这个光荣称号。郑久强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2003年,唐钢超薄热带生产线建成后,出第一炉钢的任务摆在大家面前。关键时刻,郑久强主动请缨,开始了夜以继日的钻研,公司的资料不够,他就一遍一遍地跑河北理工学院,做笔记、访教授,最苦的时候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可就在准备开炉的关键时刻,他突发起高烧,站都站不稳,厂医要求他立即住院输液治疗。这个时候的郑久强哪里躺得住,他拔下针头来到现场,用湿毛巾蒙住头降温,靠在椅子上坚持指挥……

  郑久强凭炼钢技术出了名,这吸引了唐山周围私营炼钢企业的目光。有几位老板多次托人找他,年薪从10万元一直开到30多万元,并答应解决住房问题。郑久强的妻子下岗在家,6年一直没找到工作,有的老板便主动提出给解决工作;有的还说可直接聘请郑久强当公司副总,可他都一一拒绝了。在名利的诱惑面前,郑久强总是淡淡一笑:我要把我的技术和青春奉献给唐钢。本报记者李建成吕雪松 郭猛 李斌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