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宋楚瑜演绎两岸一家亲 大陆对台新思维逐步凸显(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12:38 中国新闻周刊

  亲民党,台湾政坛 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2000年3月31日,宋楚瑜凭借“总统”选举中所赢取的466万张选票,正式宣布成立以“人民第一”为宗旨的亲民党。其最高决策机构为“全国委员会”,并设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1人,候补委员5人,由全委会选出,任期两年。至今,亲民党逐步发展为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台湾第三大党。

  亲民党基本力量,来自原国民党、新党及部分无党籍的拥宋“立委”和宋楚瑜当台湾省长时的“省府团队”核心成员。

  在两岸关系方面,亲民党主张“两岸展开平等互惠的谈判,谋求永久的和平”,但又声称“中华民国为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反对“一国两制”;主张依“三阶段整合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搁置“统独”争议。

  在2001年底,第一次参选的亲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获得两个席次,得票率为2.36%,在“立委”选举中获得46个席次,得票率为18.57%;在2002年初获得4席乡镇市长、49席县市议员;在2002年底台北、高雄县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中,亲民党共获得8席的台北市议员,7席高雄市议员。本届“立委”选举席次大幅萎缩,但仍拥有34席。

  台民意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亲民党的支持度一般维持在17%左右。

  亲民党正式党员现已突破6万人。从党员省籍来看,包含外省籍、本省籍(包括闽南人和客家人)、原住民等各个族群。

  2004年底台湾“立委选战”后,“泛蓝”掌握过半席次,国民党喜,“泛绿”忧,亲民党不提“国亲整合”而不断展现政党主体性,改走中间道路,游走于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虽毁誉参半,却凸显关键少数的地位。只是中间路线如何坚持理念,不致沦入摇摆的恶性循环,也是亲民党与宋楚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刊记者/田冰)

  连宋登陆凸显大陆对台新思维

  连宋登陆之后的形势发展,令人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期待。虽然还有不少变数,但这样的契机毕竟来之不易,必须善加把握。

  文/石齐平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继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之后,也完成了大陆之旅。前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从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开始,连、宋继之,一连串的大陆行,在台湾内部、两岸之间,甚至是亚太地区,都激起了千层浪,其涟漪效应必将影响深远。

  宋大陆行:瑜帮水,水帮瑜

  几乎所有政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都从人开始,而人之所以会有某种作为,必先了解其动机,而动机则与处境有关。

  2004年底,台湾“立法院”选举之后,“泛蓝”、“泛绿”都维持平盘,版图基本不变;但“泛蓝”内部,是亲(民党)消、国(民党)长,亲民党少了12席(由46减到34席),国民党则增了13席。

  对宋楚瑜而言,选择国亲合作,无异继续寄人篱下,还不免小被大欺;如回头重新加入国民党,别说国民党内部有人反对,亲民党内部也有人持异议。于是宋楚瑜选择了第三条路 即扁宋会。这个选择,使宋在台湾政治舞台上可以找到一个新支点 即两岸关系,而且,也为美国当局所默许甚至支持。更重要的是,能投陈水扁所好,从而可以换取陈水扁的“加持”,增强宋在新支点上能发挥的能量。虽然后者,也极可能成为宋的风险。

  大陆《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之后,美国未强烈反对,说明在反对及遏制台湾当局继续走向“法理台独”一事上,中、美有共同的立场与利益,这就注定了“公投”、“制宪”已不可为。其次,一直坚定挺扁的绿色台商许文龙3月26日发表“退休感言”,公开表示“台独”是一条走不通、又极危险的路,对陈水扁的打击甚大,终于使他不得不承认,“正名、制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陈水扁走进了死胡同,他急于要脱困,而脱困的关键只有一个,就是两岸关系。但对他而言,五年来一贯否定有“九二共识”,话完全说死了,几无台阶可下,加以诚信纪录不佳,难以取信大陆当局。这个时候,宋楚瑜来了,而且还有美国的怂勇,对扁而言,这无疑成了他脱困的唯一而且是最佳的选择。再说,如果作一些逆向思考,两岸关系如因他的一念之转而有所改善,甚至实现两岸领导人的高峰会晤,那么,领个和平奖也末必是不可能的事。所有这一切,作为第一步,关键都在宋楚瑜身上。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宋楚瑜。宋的大陆行,被连战抢了头香,处境很是尴尬。

  首先,大家必然将连与宋比较,但对宋而言,这是绝对输不起的仗。宋如被连比了下去,他的政治生涯也就划下了一个句点,不仅如此,亲民党也难以避免走向泡沫,成员与能量被国民党吸走。可是偏偏连战大陆行的表现与成果又是出奇的好,宋要如何才能胜得过连呢?

  比形式,比规格,不难,大陆作为东道主,一定做到一视同仁。难的是实质条件或实力。连战大陆行的叫好叫座,一与国民党有关,国、共之间的历史渊源,国民党在大陆人民心中的印象,都非亲民党能比;二与连个人的家族身世有关,祖孙三代与中国的情愫亦为宋所无。因之,宋要胜出,必须在难处着力,两岸关系最难之处,莫过于台湾在两岸关系中的政治定位,说到底,就是一中原则与“九二共识”,所以宋必先取得扁在这个议题上的妥协,以及妥协之后的“背书”(加持),这是宋的筹码,也是扁的出路,然而对两人而言,这又都是险棋。

  由是观之,扁宋会或扁宋合,其形成与发展逻辑全来自扁宋二人的相互需要,鱼(瑜)帮水(扁),水帮鱼也。胡宋会的性质也因此与胡连会有所不同,但两者脉络连贯,其对两岸关系及台湾内部所造成的影响,也可以而且必须合并评估。

  新气候:独由“嚣”转“消”

  评估连宋行的效应,首看民调。江丙坤之行与连战之行的民调,都显示行前与行后的台湾民意有明显的改变,对连、江及国民党的评价均有所提升,满意的超过不满意的,国民党的支持度在某些民调中也再次超过民进党,另一方面,对陈水扁的不满意度则达到了其执政五年以来的新高。

  其次,是5月14日举行的所谓任务型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投票对象是政党而非个人,因此,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蓝、绿政治版图的变化。一般认为,如无意外,其结果应是一个绿消蓝长的形势。

  当然,有必要指出,民调及选举的结果,除了受连宋大陆行的影响外,还有一事件的效应不容忽略,那就是前文提到的许文龙的“退休感言”。

  许文龙事件的意义,在于他从来是一个台独的基本教义派,以致与李登辉的交情甚笃;一贯支持台独政党不遗余力,2000年甚至挺身而出,参加支持陈水扁的所谓“国政顾问团”,为扁的当选立下大功。

  今年3月26日,在毫无预警之下,许文龙发表了背离“台独”立场的宣言,无异在台湾投下了巨大的政治核弹。一般推测,多认为这与其大陆投资企业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有关。我想提出另一个角度的观察 或者许的立场转变与2004年台湾大选前一天发生的“两颗子弹”的疑案有关。

  当天案发之后,陈水扁一行弃较近的医院不入,驱车直驶较远的许文龙所开设的奇美医院,当时即启人疑窦。此案如今尚未大白,其中真相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许文龙或许即为其中之一。许的改变,会不会与其知道真相而不耻陈水扁及民进党的作为,以及由此而认为“台独”再这样搞下去终非台湾人民之福,而有所觉悟有关。当然,这有待将来历史揭晓。

  但许文龙“反叛”后,陈水扁及李登辉对其几乎全无批判,这个现象令人玩味。

  总之,近半年来,由于这些事件所形成的效应,使台湾内部政治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气候。基本教义派包括李登辉及台联,焦虑不堪,言行近乎歇斯底里。李登辉说睡不着觉,又说当前的危机远超过1995到1996年的海峡形势;民进党士气也陷于空前低谷,有党员集体投靠台联,也有党员怒批陈水扁。整个“台独”阵营及路线似乎撞到了铁板,陷入了困局,而在作固兽之斗,扁也进退维谷,内外交困。

  与此对照的是,长久以来反对“台独”的阵营,不再害怕被戴“卖台”的帽子了,敢自称是中国人的也多了起来,面对“台独”人士,甚至有胆量反击:“台独”是违反“宪法”的(因为“中华民国”的“宪法”迄今仍主张一个中国,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

  台独从过去的嚣张,演变到了今天的抓狂,反映的是其气势的由盛而衰。此等形势的发展,令人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乐观期待。虽然还有不少变数,但这样的契机毕竟来之不易,必须善加把握。

  大陆对台政策的新目标和新策略

  配合着台湾内部的新气候,两岸互动的新形势,现阶段的大陆对台作为宜有新的目标,新的思维,新的策略与新的部署。

  如前所云,由于各种努力,台湾内部独派的气焰已获得了初步的遏制,台湾人民可谈对于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认同,逐渐走出过去被批评为“卖台”的沉重的心理压力或阴影,而有所恢复,但这还是不够的。大陆新的对台政策目标,除了遏独、反独、祛独之外,还要尽一切可能,帮助台湾同胞找回做一个中国人的感觉,

  而大陆对台新思维似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战略高度,二是战略内涵。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是被定位成攸关两岸之间的“统独”问题来处理的,这固不错。但更宏观地看,台湾问题及两岸关系之能否妥善解决,实在还关系到中国、美国及日本的战略关系的发展,或更直截地说,关系到中国新世纪能否顺利的和平发展与崛起。台湾问题及其因应解决,因此必须拉到这一个战略高度才好。

  至于战略内涵,对台政策除了要兼顾到力与利,即硬与软两手外,还必须要具有理与礼的成分。这方面,人们从连、宋的大陆行中,不难察觉到大陆当局的用心与进步。

  因此,从新思维中派生而出的具体作为也应调整。可以看出,大陆正在进行着巨大的调整。论对象,无论在朝、在野,甚至无论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要认同一中,就欢迎接触与交流;论身份,除了台商,更应扩大到台湾内部的企业,也包括政界人士、知识分子等;论手段,军事、经济、外交之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民族、文化甚至宗教等不同途径。要之,如欲取之,必先予之,应是新策略的主要原则。

  两岸形势,峰回路转,目前出现的是千载一时的机遇。衷心祝祷两岸的中国人能有最大的智慧,牢牢把它抓住,对历史负起这一代人的责任。 (作者为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