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70%的学生寻找出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3日10:37 光明网
  ——看吉林“九台模式”如何破解农村初中教育难题记者 陈帆波

  时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成定律的一个现实是:农村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中的比率只有20%至30%,而70%至80%的学生要回乡务农。然而,更深层的问题是隐藏在这两个比率背后的极不和谐的教育现象:多数人为少数人升高中服务。

  吉林省九台市是个有83万人口的县级市,该市的省级重点高中九台一中是全市的亮点,也是焦点,每年招生不足千人,全市39所初中毕业生都拼命想往这个学校挤。全市25所农村初中1万多名考生,能够考上一中的,不过100多人,每年都有10多所学校考“光秃”。更多的学生在这种追求升学教育的过程中被无情地淘汰了,有的中途辍学。这些学生,文化没学好,别的本领也没有。

  “农村存在最大的问题、最大的一个矛盾,就是30%和70%的矛盾。传统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师配备、设施配备,所有这些构成学校的元素,都是为这30%服务,没有考虑另外70%怎么办,没有考虑他们的出路。”九台教育局局长安林在谈农村初中教育时这样说。

  改变传统的农村初中教育模式,不仅要为30%的学生升学服务,同时也要为不能升学的70%的学生“毕业后有门路”寻找一条教育途径,这个大课题在2001年的春天摆在了九台教育工作的首位。

  新模式: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2002年,九台教育局以“1号文件”向全市25所农村初中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初中进行办学模式改革的决定》。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把70%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具有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人。教育局专设了一个部门“农村中学教改办公室”。

  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他们重新创建了一套适应农村中学的教育模式: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普重职轻,初级渗透+预备。

  这个新的教育模式就是给农村中学“加”一个新任务:职业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基础教育,而是普通教育加职业教育的混合式教育。这个新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在职业教育中,主要进行初级职业教育和中级职业预备教育,在初一、初二、初三3个阶段分别实施“绿证教育”、“分流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通过全程渗透、全员选修和分班组等方式加以实施。

  “绿证教育”是农民初级职业资格的岗位培训,对象是农村纯量劳动力。农村初中学生是农村隐性的劳动力,把“绿证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目标,提前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在毕业回乡务农时,很快就能够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一内容作为农村中学的基本任务和农村初中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被列入到学校的教学任务中,并实行“共学+选学”课程模式。“共学”是在初一和初二开设“绿证”教育公共课,初三开设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选学”是从初二开始,每个学生均选学两门农村实用技术课。

  “分流教育”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类型、潜能和个人兴趣“因材施教”。让初三不准备升学的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参加分流教育,选修分流课程,主要是学习专业技术课程。这种教育提倡初三第二学期分流,让学生打好文化基础。到初三时则减轻文化课,加重专业课。分流班的学生在毕业时,只要文化课考试成绩及格、专业技术课理论和技能测试合格,就可以在获得初中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劳动部门核发的岗位技术合格证书。

  “职业预备教育”是“分流教育”向中级职业教育的延伸发展,采取的形式是与城市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全市25所农村初中全部作为九台市职教中心分校,校校设立职教班,实施职业预备教育,允许初三分流学生免试拥有“双学籍”,提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职教班由农村初中、市职教中心及联合办学的中专、技工学校等共同管理,学生在初中段学习一年或半年相关文化课或专业理论课,由联办学校进行教学指导,然后到市职教中心或联办学校学习一年或两年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学生毕业时由联办学校发毕业证书和推荐就业。通过城乡对接联办职业教育的形式,使农村初中毕业生在成为现实劳动力前就实现高层次的转移。

  九台农村初中的改革有很强的行政性,按照市教育局下发的改革方案要求的农村初中培养目标和基本任务,各校都重新安排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

  新境界:农村初中有了鲜明特色

  九台的改革已经3年,改革效果初见端倪,改革后的农村初中气象更新,进入了一种新境界。

  过去的农村中学,除了有一片地之外,与城市中学比,并没有自己的特色,一样的教材,一样的课程,一样的教师,一样的考试。改革后,这里的农村初中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位于城子街镇的9中,有一个10公顷的校园,其中4.5公顷是城子街镇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和该校学生上“绿证”实践课的基地。像一般中学一样,该校建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和微机室、电教室。其微妙之处是课程设置上的变化。在我们通常看到的基础文化课程之外,这里还开设了《绿色证书教育》课,而且像文化课一样,全部列入课程表,每个学生都要像上文化课一样来上这些课。学校还开设养殖、家电、农机修理等技术类的专业班。学校几乎每个老师都是“双肩挑”,一个生物或数学老师,同时也可能是作物栽培或其他应用课的老师。这是九台农村初中的一个缩影。

  农村中学学生辍学是个让人无奈的问题,但改革后的九台农村初中让那些厌学的学生发生了兴趣,看到了希望,不仅辍学的回来了,连已经毕业的学生也返回来学习了。

  李德勋和姜显亮是上河湾镇九台8中的学生,他们一个是辍学后返校的,一个是已经毕业了又回来的,因为学校的“农机专业班”和“美术装潢班”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

  还有一个吸引力是从2003年起,8中与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长春市微电子学校联合办学,有37名学生到长春市学习去了,而且学校负责推荐就业。

  这几年,农村初中开办的技术专业班、职业预备班,给学生带来一种新的希望和学习的兴趣:不上高中,能够学点实用技术,一样可以就业谋生、发家致富。而且农村初中与城市职业学校联办职业教育的途径,使农村学生有了一条改变命运、成为城市“蓝领”的机会,这对厌学的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2003年,七塔木乡的2中与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联办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班”,共招收93名学生,其中有53人是近3年内初中毕业或未读完初中中途辍学的,另40人也是濒临流失的初二、初三学生。

  据九台市教育局统计,2004年年末全市农村初中流失生返校参加分流班、职业预备班学习的有230人。教育局局长惊叹:“过去,我用什么办法能让200多流失生回来啊?”

  新效果:职业教育“起死回生”

  在九台,农村初中的改革还产生了连改革的设计者们都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效果:九台市职业教育起死回生!

  据介绍,九台职业高中(市职业教育中心)在2002年前已经停办4年,自2003年农村初中与职高联办实施“职业预备教育”起,一下子兴旺起来。2001年还是零招生,2002年招201人,2003年招1100人,2004年招1200多人。原来的职高已经容纳不下了,现在是借房三处办学。职教中心校长刘永才、教育局局长安林都兴奋地说,这种形势,在九台从来没有过。这种形势也让市领导看到职业教育的意义。2004年招生火热时,市长办公会那边就拍板定案了:建设一座现代化标准的九台市职业教育中心。现在,这个规划25000平方米的职教中心的地址已经选定,今年就可以建成启用。

  职教中心校长刘永才说,这种形势完全得益于农村初中教育模式的改革。因为中心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初中的分流班、职业预备教育班。在此之前,这个职教中心与农村学校没有任何联系。把不同性质的教育连到一起,这是九台教育改革者的匠心独运。

  在改革进行一段后,教育局局长安林认识到,要让农村初中的分流班发展,让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必须使分流班延伸,有“出口”,使城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对接、协调发展。

  2003年教育局又下发了“1号文件”:将全市25所农村初中全部变成市职教中心分校,校校设立职教班,实施职业预备教育。现在九台的农村初中都挂三个牌子:学校的牌子、职教中心的牌子、农民培训基地的牌子。这个决定像2002年改革一样,是强行推开的。

  这种做法经过一段实践,形成了“三级办学、三级递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模式,这个模式展开就是:允许初三分流的学生免试拥有“双学籍”提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市职教中心再与长春、吉林等大城市的技工学校、中专、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利用他们的实践教学条件和推荐就业优势实行订单培养。在办学形式上实行农村初中、市职教中心及联合办学学校共同管理的模式,学生在初中段学习一年或半年相关文化课或专业理论课,联办学校直接参与指导、管理、教学和考核,然后到市职教中心或联办学校学习一年或两年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学生毕业时由联办学校发毕业证书和推荐就业。

  这种办学形式让校长和学生家长都感兴趣,因为它学费低、学制灵活、出口宽、订单培养、推荐就业。2003年、2004两年,市职教中心招收新生2191人,几乎都是农村职教分校送来的学生。到年末仍然有学生陆续去那里学习。

  校长们说,这种办法一下就把学校拴住了,也把学生拴住了,大家办职教的积极性也高了,学生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也高了。据教育局统计,现在全市农村初中开办职业技术专业班有46个,开设专业27个,参加学习的学生700多人。

  新局面:实现了3个1/3

  2004年10月,九台市教育局作了一项统计,这一年全市农村初中毕业生总数是9902人,升入普通高中的是2760人,是近三年里最高的;1042人进入职业教育中心和九台农专学习。参加职业教育学习及分流教育的学生有3931人,这部分人基本上都离土离乡,到外地就业或打工;经过“绿证”教育学习并掌握一定农业实用技术后回乡务农的学生有2169人。基本实现了农村初中1/3学生升学、1/3学生回乡务农、1/3学生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办学目标。

  各校也有好消息报告。

  8中每年毕业生在400人左右,2004年首批参加联合办学的学生,有37人经联办学校推荐就业。更多的学生凭借在校学到的专业技术在市内从业,美术装潢专业毕业生有51人在长春市、吉林市开装潢社,67人在市内装潢公司打工。农机班毕业生有32人在长春市内独立开修理部,有58人在市内修理部打工,并成为技术骨干。

  老典型22中仍然是各项指标排全市农村初中第一。改革后,22中有个现象在农村中很少见,就是很多外乡镇的学生到这里“择校”。别处的农村初中学生一年比一年少,这里是一年比一年多,教室也像城里一些重点校一样坐满了学生。但最值得他们骄傲的成绩是苇子沟镇有86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和致富户,22中学的毕业生就占到80%。

  九台市教育局还作了这样一项统计:2002年度至2004年度,九台25所农村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一共是7853人,他们都是经过“绿证教育”学习掌握一定农业实用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局长安林说,农村对农民培训或“绿证教育”是个非常难的事情,尤其是“新户主”的培训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他们已在初中阶段提前完成了这个任务。

  【短评】让农村初中发挥最大功效

  目前,农村教育的现实是少数人升学、多数人回乡或务农或就业。因此,农村教育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升学与就业兼顾、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因素的多元化教育模式。

  吉林省九台市改革农村初中教育模式的实践,就是农村教育面对农村实际的一种现实选择。他们的改革就是从解决30%升学与70%回乡就业这个最大矛盾出发的,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不能升学的70%学生寻找一条出路。依据这个目标,他们给农村初中教育重新定位,重新确立农村初中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运作系统。九台的改革在实质上已经具有综合改革的意义,即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统筹思考,形成统一的相互配套的政策措施,使三种教育进行有机衔接,使农村初中这一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最可贵的是,他们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制度化、规范化,使农村初中教育的新模式真正建立起来。

  农村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一种典型来引导,更需要一种力量来领导,这个力量就是行政的力量,就像九台那样,让所有的农村初中都来做这件事,让校长们在实践中去认识这种改革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70%的学生寻找出路(图)
附图:第十九中学教师杨春夫在基地指导学生实践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