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女性周刊专访新华社驻加沙女记者周轶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14:08 新华网

  26岁,她赶赴全世界最险地

  “战争让女人走开”这句老得长了胡子发了霉的古话,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女性挑战了:2003年报道美伊战争,让闾丘露薇得到“战地玫瑰”的称号;而比闾丘早一年,在有关中东的报道中,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新华社女记者周轶君的名字。这个勇敢的上海女孩,在2002年8月巴以冲突最为激烈之际,赶赴硝烟弥漫的加沙,发回一系列生动风趣的战地报道,她
的战地博客更成为2004年度国内最受欢迎的个人博客之一。在离开加沙一年之后,日前,周轶君将自己700天的经历,汇集成《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一书。CCTV2004年度中国记者风云榜曾为周轶君写下这样的推介词:“因为她的坚守,让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都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而“战地博客”的读者们慷慨地给了她另外一个称谓:30岁以下最勇敢的中国女性。

  “请战报告”被两次退回

  “保险公司可能觉得,你这不是摆明了去送死的吗?还上保险干吗?”

  周轶君被追问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初新华社怎么会派你一个小姑娘去当战地记者的呢?要知道,周轶君前往加沙时,才只有26岁!不过,周轶君却告诉记者,她的“战地记者”梦从读大学时就开始了。当时,周轶君原本是被新华社派往另一国家的,但是当她听到新华社驻加沙记者出现空缺时,立刻就打了申请报告。最初,领导也不忍让一个女孩子到那种爆炸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地区去,周轶君的两次报告都未获批准。有股子倔脾气的周轶君又把申请报告交到社长那里,并且说,“男性的爆发力比女性强,女性的耐力也许更好,去加沙是两年,不是两个星期,耐力重于爆发力”,终于得到了这个外派机会。对女儿的去向,周妈妈一开始是被蒙在鼓里的,直到她看到女儿一篇篇发自加沙的报道,才清楚女儿原来去了那个“全世界最敏感的地方”。

  记者问周轶君,在去加沙之前,难道没想过“壮烈”的可能吗?周轶君用她一贯的坦率和幽默回答:“确实想过,但是,当我还能这么‘想’的时候,就已经觉得庆幸了:至少自己还活着呢,否则连‘想’都不能‘想’呢。”去加沙之前,新华社曾设法为她办理保险,但遭到了所有保险公司的拒绝,用周轶君自己的话就是:“保险公司可能觉得,你这不是摆明了去送死的吗?还上保险干吗?”

  到加沙的第40天,周轶君“饿”哭了

  “晚上11点多写好稿发回社里,肚子饿得不行,这才想起来自己一天没吃东西。打开冰箱,里面连个鸡蛋都没有,而当地因为战争,晚上7点商店就全部关门的。这时我就觉得特别绝望,越想越难受,眼泪就哗地一下子流了出来。”

  “初到加沙,需要习惯每天来自头顶的轰鸣和玻璃窗的微微颤动”,这是周轶君加沙生活的写照,当然,还要面对生活在战争中的当地人。初来的新鲜感、往国内发特稿的自豪感很快淡去,剩下的,就是一个女孩子如何面对艰苦的当地生活、“打持久战”了。周轶君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掉眼泪是到加沙的第40天:“我采访一天回到住处,晚上11点多写好稿子发回社里,肚子饿得不行,我才想起来自己连中饭都没吃。打开冰箱,里面连个鸡蛋都没有,而当地因为战争,晚上7点商店就全部关门的。这时我就觉得特别有挫折感,越想越难受,眼泪就哗的一下子流了出来。”好在,周轶君用她的开朗乐观的个性逐渐打开了局面,“半年之后,我再也不为这些事烦恼,相反,我拿着从国内带去的菜谱,给自己改善起了生活”。

  从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到周轶君的工作状况,她曾对着缓缓驶来的坦克拍照,也曾逆疏散的人流而行赶往爆炸现场,很多读者都好奇,难道这个女孩子不害怕?周轶君的回答非常简单:“其实这就是记者的职业素质,当你为了赶一篇独家稿件或拍一张好照片而费尽心思时,恐惧已经不在你的考虑范围之内了。你根本就没空想害怕的问题,只想着怎么把最好的稿子发回去。”

  对“战争玫瑰”的称谓,周轶君本人并不认可,因为根本没人因为你是女性而怜香惜玉。在和人高马大的外国摄影记者争夺有力地形时,周轶君不止一次被别人的胳膊肘狠顶,甚至还遭过手脚架敲打。

  战争和报道,不允许多愁善感

  “他们反问我,战争每天都在发生,难道因为这样就不活了?他们的理念,是不能让外界因素打乱自己的生活,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坚强和伟大。”

  在加沙期间,周轶君先后与阿拉法特、亚辛、阿巴斯等人物有过多次直接接触,她采访亚辛的报道,被国内外198家报纸转载。不过她告诉记者,最能打动她的,不是这些重要人物,而是战争环境下激发出来的普通人的人性和人情。“公交车爆炸案在当地人看来已经稀松平常,但我的警惕性就很高。每次乘公交车时,看到有人背鼓鼓囊囊的包上车,心里总忍不住发慌,就想办法赶紧下车。但我认识的当地朋友,他们全都生活得很安详,逛街、聚会、去酒吧,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我问他们,你们不担心上街时被炮弹打中吗?他们觉得我很奇怪,也问我,战争每天都在发生,难道因为这样就不活了?他们的理念,是不能让外界因素打乱自己的生活,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坚强和伟大。”

  周轶君的报道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也正是那种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透露出的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浓厚的人文关怀,同时,周轶君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多愁善感”。“一开始面对死亡,心里肯定会有很大的震撼,换了平时,我也可能会陪着家属一起哭,一起难过,但是我的反应必须是职业化的,就是要第一时间拍照、写稿、发稿。这不是冷漠或麻木,而是记者的职业素质,读者要看的是具体的稿子,而不是哪一个人的感情泛滥。”

  这个上海女孩“很北方”

  “我认为的幸福,就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三项,成名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从加沙回来,周轶君的家人和同事都说她改变了很多:“有过那段经历,我都觉得自己是更加成熟和宽容了,以前就像个大学女生,看人看事都是很单纯的,一定非黑即白;现在,我可以接受很复杂的人情世故了,也不像以前那么愤世嫉俗。”也因此,周轶君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成名之累”,她的名字和经历不时在各种媒体上出现,其间还产生过不少误会。有一次,周轶君向某家媒体介绍当地女记者时提到,因为她们经常抛头露面,不合当地传统,所以很多人都嫁不出去,随后出来的报道,却成了“周轶君担心自己嫁不出去”,让周轶君啼笑皆非。现在,她在接受同行采访时谨慎了许多:“我只是想把那段经历写出来,让更多人的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发生什么,而不是宣传我自己有多勇敢多伟大。我可以很坦白地说,在看过那么多流血死亡之后,如果我还把这个当成炫耀自己的资本,这简直是可耻的。”

  很多人对周轶君的第一评价,都是“你真不像个上海姑娘,你很北方”。第一次得到这个评价还是她大学开学的时候,周轶君买了一只西瓜请同宿舍的6个姑娘共享,这种行为被认为“不像上海姑娘”。至今周轶君每次都会为“上海姑娘”辩解:“一只西瓜居然能改变大家对一个人的看法,可见交流有多重要。其实我认识的很多上海女孩,完全没有外人想象中那么娇气了,而且非常有事业心!”

  在采访中,周轶君经常提到“幸福感”这个词:“我认为的幸福,就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三项,成名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在加沙,我多买一个小男孩的口香糖,让这个孩子可以继续上学,这让我觉得幸福。(责任编辑:孙佳悦)(来源:新闻晚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