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过去一年,你写过几封家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15:17 新民晚报

  就在十余年前,我们还在真切地经历着这份体验。但时光流转,似乎一夜之间,那样的体验就变成了记忆。流传千载的家书似乎在一瞬间就变成了濒危物种,成为抢救对象——

  中国传统家书,数千年来作为民间私人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生际遇和情感悲欢的个人“秘史”,也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礼仪和邮政通讯、纸张制造等“宏大历史”的综合载体。

  古往今来,每当游子远行,夫妻分离,亲友异地,家书就成了他们突破关山阻隔保持亲情友情的纽带。其中包含的思念牵挂之情,发而为诗,就催生了诗圣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经典名句,也留下了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煽情吟唱。

  就在十余年前,我们还在真切地经历着这份体验。但时光流转,似乎一夜之间,那样的体验就变成了记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头一次领略到日新月异的真切含义,廉价的电话手机取代了灯下字斟句酌的漫笔,光速的电子邮件远远地甩掉了驿道上的邮车,QQ和MSN上现场直播式的语音和视频浸灭了充斥在文字空间里的无穷想象。

  据最新的调查结果,在25岁-45岁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5%的人平均一年亲笔写的私人书信不超过三封。流传千载的家书似乎在一瞬间就变成了濒危物种,成为抢救对象。最近,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活动,征集散落在民间的家书避免其走向废品收购站的命运,为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存留一份见证的标本。

  面对这样的“巨变”,或许让我们正处于传承转合之间的这一代人感到失落感到怀念,唤起我们对于书信的“乡愁”,因为它在我们的记忆中还是那么的鲜活。但现代技术改变我们的个人生活模式,亦改变社会思维方式,每一代的记忆都会在时间的隧道里越走越远,乃至渐渐地淡出历史的视野之外。时间继续均匀地流动,生活依旧会代代延续,后一代自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无需忧虑无需叹息,坦然地接受时代之流,相信未来会更好。

  羊城晚报(中和)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