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百姓要会用外交资源做生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10:32 《经济》杂志 | ||||||||
今年66岁的吴建民,儒雅、内敛,新中国资深外交官,从时常谈笑于政府首脑出席的大小场合,到退回静谧的大学校园,却仿佛更加身体力行他关于“外交资源”的理念。 “外交资源对国家的发展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基辛格就是这样做的。” 在吴建民42年的外交生涯中,先后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当过
1991年初,国际局势趋冷,中国外交陷入困境之际,吴建民授命于斯,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朋友。1995年之后,他相继担任驻荷兰与瑞士大使,到了1998年11月,吴建民又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了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工作。到2003年6月,吴建民在卸任驻法大使之后任,又担任了外交学院院长,并在当年年底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 2004年10月10日,法国空军特技飞行队在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表演,这是中法文化年活动中重要的一项。法国总统希拉克此时也正在中国进行盛大的国事访问,除带来了这一飞行队,希拉克总统还率领了另一支“战斗编队”,即4位部长和52位法国工商企业老总,包括航空、高速铁路、核电等法国三大工业支柱的统帅人物。 在这种友好的外交氛围下,法国人对中国市场发起了“集团式”的冲锋,并且在短暂的四天中,中法双方迅速签下了近70亿欧元的合同,其中包括法国空中客车集团26架飞机的订单,以及法国核能集团AREVA向在中国投标新核电站的项目。 这就是吴建民所倡导的“外交资源”所发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 自1999年策划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周”,到2000年的“中国文化季”,2003年9月的“中国文化年”,吴建民在他熟悉的中法关系领域里大作“外交资源”的文章——伴随着两国频繁、多样的外交活动,中法贸易以每年1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 吴建民说,外交及外交官都是资源,应该为经济发展服务。 依照惯例,中国驻外大使在离任前均须提交一份“工作总结”式的报告,但吴建民的报告却只字未提中法关系,而是主要阐述新形势下他所理解的“外交资源”,并提出,“中国外交早应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资源。” 但近一年多来,吴建民又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公开场合,不过这次,他看重的是“东亚一体化”的“外交资源”。 2004年4月18日下午,吴建民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厅的演讲台上,向100多位中外来宾和记者做了“利用外交资源推动东亚一体化”的演讲。吴建民说,东亚经济在投资、经贸及金融领域的合作将因此而更加紧密。据了解,由吴建民任院长的外交学院、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5·东亚投资论坛”将于2005年7月和记者在山东威海召开。 演讲后,吴建民就“外交资源”和“东亚共同体”接受了《经济》杂志的专访。 《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东亚一体化的突破口应该是经济领域,那么此次东亚投资论坛的举办是否用意在此? 吴建民: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稳定发展,在2002年的“十加三”领导人会议上,一致决定建立东亚思想库网络,2003年,东亚思想库建立并于2004年8月在曼谷举行了第二次会议,会上大家提出,要举办一个工作组,来推动东亚经济领域的合作,东亚投资论坛就是这样一个工作组。 事实上,东亚投资领域潜力巨大,如今掌握着的外汇储备总量达2.3万亿美元,这些钱大部分在美国,但如果东亚有好的投资项目,这些钱就会流回过来,即使只回流十分之一,东亚就将发生巨变。东亚投资论坛正是着眼于此,并希望最终促进东亚的一体化。这方面的合作空间很大,外交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经济》:既然合作的空间如此之大,又有外交资源护航,那么国内的企业是不是将从东亚投资论坛获得一些实质性的机会? 吴建民:中国人对外交资源的了解不够,也不了解外交能做什么事。实际上,在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中,外交资源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比如国内企业到外国投资时,必须熟悉当地的法律,了解当地的经营环境及投资注意事项等,但外交资源的利用需要一个“转换器”, 即需要通过公司运作,将外交资源引进来及用出去。东亚投资论坛的好处就在于,它本身会带来许多潜在的合作伙伴,因为前来的除各国官方代表外,还有许多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家,这种“官产学模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比企业独自去国外闯荡更有保障得多。 《经济》:东亚合作中,政府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国家之间存在着政治方面的一些矛盾,是否会阻碍彼此的经济合作? 吴建民:政府在东亚合作中起了一些促进作用,尤其政府之间的谈判具有铺垫作用,但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还是各方面的投资者、合作伙伴,他们真正结合起来后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一定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将东亚合作进一步推向前进。 至于合作中的不和谐问题,尽管目前出现了一些政治方面的困难,我想通过合作,大家会发现共同利益,合作中取得发展之后,情况会有所改善。如中国方面,温家宝总理在3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讲过,要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而“十加三”其他国家也有同样的意愿,大家都希望东亚的合作为缔造东亚的永久和平做出贡献。 《经济》:在您看来,外交资源与我们常见的招商引资有何不同? 吴建民:二者不一样。招商引资是我们将外国人的资金引进来,跟他们做生意,这往往是直接的。外交资源则贯穿在这一过程之中。国内一些企业家“走出去”时两眼一摸黑,对外面的情况知之甚少,很容易遭遇骗局,但如果通过外交资源介入,通过官方介绍,他们的事情就好办得多。 《经济》:前不久炒得沸沸扬扬的“西班牙烧鞋事件”,是否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外交资源? 吴建民:这个事件值得中国人高度重视,它说明我们的商品“走出去”时,相关的东西要配套跟上,如可以利用西班牙的媒体,让他们发出强烈的声音,即跟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对他们是利大于弊,同时表明中国人买了多少西班牙的东西,帮他们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等,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平衡了。 然而目前,我们的外交资源利用得还不够,像中兴、华为等企业找到一些外交资源为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但这都是企业自己的行为,还没有机制化。我们外交学院的咨询公司——弘策国际通过将外交资源集中起来,将它逐渐机制化,帮助企业对外进行投资。 《经济》:2003年底,50多位北京大妈在法国大街上“扭秧歌”,法国飞行员也在2004年10月来北京表演,请问这是为建立“外交资源”而做的努力吗? 吴建民:这是官方外交,是中法文化年双方谈的项目,而我讲的外交资源更多的是经济合作。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不能像以前那样同中国官方行同陌路,尽管现在情况不一样,但与官方做交易不大上道,国有企业可以找人帮帮忙,但民营企业找谁呀?民营企业正处在一个上升阶段,对外交资源需求更大了。甚至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许多时候的政治往来也是为经济合作铺路的,因为官方外交也主要为了经济发展。实际上,中法两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外交资源中取得了效益。 《经济》:假如我是国内的一个企业主,应该怎样利用外交资源去开拓国外市场呢? 吴建民:具体而言,可以到我们外交学院的咨询公司——弘策国际联系(笑了笑),通过公司运做可以赚一些劳务费反过来还可用来为外交学院培养人才。说实话,中国企业要想办法借助外交资源,一大批退休的外交干部都是可利用的外交资源,企业要到什么地方投资,想找什么人搞合作,外交资源能使他们事半功倍。 《经济》:海南有一个博鳌论坛,北方也开始了一个东亚投资论坛,请问您的理想是否打算将东亚投资论坛办成又一个博鳌论坛? 吴建民:博鳌论坛是政府大力支持的,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知名度。我们这个投资论坛主要是想促进东亚合作,东亚合作的潜力巨大,做好了,可以代代相传。本刊记者 王信川 庞建新(详情请见《经济》杂志5月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