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浙江110处境尴尬 应构建社会应急联动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20:03 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5月16日电(谢云挺、汪林义)自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推广福建漳州市公安局110报警“四有四必”的服务承诺后,110的接警范围越来越宽泛,几乎成了公众免费的服务“热线”。记者在浙江采访了解到,110频繁从事非警务活动的情况十分普遍,本来已不足的警力又被大量的非警事务占用,由此不仅影响了110正常功能的发挥,也让110陷于放弃抑或坚守承诺的尴尬境地。

  送鲜花、买早饭、取钥匙……110成了“百管专家”

  1996年,福建漳州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开始把原来用于报刑事案件的110“匪警”电话改为报警服务台,并向社会承诺:“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同年8月,这一承诺被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推广。随着“110,一拨就灵”、“有困难找民警”等承诺日益深入人心,110的接警范围也越来越宽泛。以浙江省为例,自1997年开通110后,全省每月报警电话已从最初的2万次急升至目前的100多万次。

  然而,大量来电中,非警务范围占用110线路资源的现象十分普遍。据浙江嘉兴市公安局介绍,去年接获的110报警电话中有五分之三与报警无关,甚至连送鲜花、买早饭、取钥匙、咨询各类信息这样的事情也打到了110,把110当成是“百管专家”。对这些事件的处警占用了大量的警力,削弱了110的急救功能。嘉兴市区现有800余名一线警力,平均每年每人有效处警就达250次,但大量的无效处警则让他们疲于奔命。据浙江省公安厅介绍,目前浙江全省110系统一年1200多万次的接警数,非警务范围报警约占接警量的40%。全省干警平均每人一年要出警1900多次。目前浙江省110系统每年的接警量还以15%的速度在增长。

  “有求必应”使110不堪重负

  实际上,为了有效地进行110接处警工作,早在2003年4月,公安部就制定了《110接处警工作规则》,这个规范性文件对110的接处警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刑事案件;治安案(事)件;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治安灾害事故;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规则》对接处警行为进行了规范,首次明确了110民警履行职责的范围。

  然而,老百姓对110的接警范围并不了解。他们认为,有困难找民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嘉兴市街头一位踏黄包车的师傅说:“打110不要钱,电话一拨过去就可以了。”记者问他什么情况下可以打110,他对记者摇头说不知道。

  同时,110这个妇孺皆知的“知名品牌”,以及百姓对警察“有求必应”多年形成的心理定势,让各地基层公安部门在职责与承诺之间,不敢放弃社会承诺,还是按照原先“四有四必”的承诺履行了自己的义务。除了《规则》规定的履行职责范围外,110还对溺水、坠楼、自杀,老人、儿童以及智障人员、精神疾病患者等人员走失,公众遇到危难,处于孤立无援状况,涉及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出现险情,威胁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和工作、学习、生活秩序和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理的紧急求助事项进行受理。这种承诺与职责错位的现实困境,让110背负起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变得不堪重负。

  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组成公共救助体系

  浙江省刑事犯罪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长康认为,如今110报警服务台遇到了“接警多、非警事务多,处置量大、移交难”等难题。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有必要建立囊括110在内的、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社会应急服务中心”之类的机构,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组成社会化的公共救助体系,这才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方向。

  据记者了解,嘉兴市早在1997年就在浙江省率先开通110社会联动工作网络,包括市公安局、民政局、妇联、嘉兴日报等18个相关单位共同构建应急联动机制,但由于体制上的一些原因,办法虽好,联动的渠道还不是十分通畅。周长康认为,这需要地方政府牵头理顺公共救助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并建立追究制度,使得社会联动机制健康运行。此外,也应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强对110接处警范围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明白,哪些属于110受理的范围,哪些应该到政府其他部门进行求助。(完)(责任编辑:廖敏)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