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姜吉禹:大海边的治沙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07:16 大连日报

  编者按

  今天,由市委宣传部、市环境保护局、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大连市广播电视局、大连日报社在全市开展的主题为“平凡中的感动,奉献中的精神”大连市环保人物评选活动人物推荐专栏正式推出。

  本报将在专栏中陆续公布入选的20名候选人的事迹,并由市民投票评选出10名大连市环保人物。为了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本次活动还设立环境保护人物评选公众参与奖。对于投票评选大连市环保人物准确率排名在前列的读者,将给予公众参与奖的奖励。

  整个活动将于6月中旬结束,6月下旬举行颁奖典礼,并向社会发布。希望市民留心阅读报纸,并踊跃参与评选活动。咨询电话:82704102和82704105。

  一个生活在海边,远离沙漠的大连人,却成天琢磨着治理沙漠。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菊芋防沙第一人的姜吉禹,因“多管闲事”的精神曾强烈地感动了国人,但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旅顺口区长城镇长岭子村村民姜吉禹,十年前偶然得知我国沙漠化日益严重的消息后,心里就发焦。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命根子”,这样下去,沙漠一年要“吃掉”多少农民的“饭碗”。老姜一发狠,东挪西凑20多万元,下决心研究菊芋治沙。海边和沙漠相同的就是沙子多,老姜在海边拉回了两卡车沙子,在自家院子里堆起了屋檐高的沙丘,并用沙地下面铺铁板、上面覆盖塑料布的办法,模拟沙漠环境进行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折腾”,试验还真成功了。老姜从6个菊芋品种中筛选出一个名为“大红袍”的最佳品种,并获得了一系列宝贵数据。

  初战告捷后,1996年老姜又建起了300亩的菊芋繁育基地,并将他精心培育出来的40吨价值达8万元的菊芋块茎,无偿提供给辽宁省固沙研究所和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科佐后旗、白音他拉等沙漠地区试种,老姜还跑到这些地方指导栽种。1997年奈曼旗地区遭遇大旱,春季降雨量仅为15毫米,连沙漠上被牧民称为“沙漠之王”的锦鸡草也旱死了,而老姜培育的菊芋出苗率却达到95%,茎高达0.8米。看到菊芋治理沙漠的成效,当地政府和牧民改称菊芋为“沙漠第一草”。在沙漠上试验有了结果后,老姜又先后赠送给沙区190吨菊芋种子,仅向内蒙古沙区就捐献了80多万元的菊芋种子。同时,老姜的“种植菊芋治理沙漠的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权。

  随着姜吉禹的菊芋种植农场发展初见规模,老姜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并为外界所关注。2002年春节前后,《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近20家国内重要媒体对姜吉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特别是2002年3月《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刊出后,当月老姜的手机费超过了1600元,复印材料和邮寄费超过3000元。老姜成了治沙英雄,享誉全国。

  其实,盛名之下的老姜也有他的难处,那就是手头儿缺钱。在开始推广和试验种植阶段,很多地方都请他去栽种,但谈到花钱买种子,多数人都“敬而远之”。2002年以后,内蒙古有几个旗县政府陆续订购了一些菊芋种子,但这也只是纸上谈“钱”,到现在还是一摞子的欠条,仅呼和浩特市就欠了老姜70万元。

  而最让老姜伤心的是2001年6月,国家林业局将“克沙菊芋种植”列入2001年林业治沙贴息贷款项目,老姜以为资金有望得到解决。但后来的结果却是,银行拒绝了老姜贷款500万元的申请,因为“大连是无沙区”,这使老姜彻底断了银行贷款的念头。

  最近,“难处”未解的姜吉禹又添了“心病”。他对记者说,虽然暂时“大连是无沙区”,但沙漠已经“兵临城下”。我国沙漠化,每年以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距大连不过四五百公里,沙漠离我们的大海还远吗?因为资金的紧缺,“菊芋治沙”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实施。面对年复一年的沙尘肆虐,姜吉禹脸上显示出更多的无奈。

  心系沙漠的姜吉禹,还要艰难地圆他的“梦”。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