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雨中摔跤”图片在全国引发议论热度不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2:31 东南快报

  本报10日报道了一组骑车人暴风雨中突遇马路陷阱栽跟头的照片,被新华社和新浪网转载,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引发了网民关于记者在传达新闻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的争论。

  昨日新浪网特邀请了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李全,新华社中国特稿社
编辑曾璜同各位网友就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

  柳涛 没想到争议这么大

  在拍摄的时候看到那么多人摔倒,我心里真的不舒服(详见本报13日报道),第一组图片是无意识的,第二组图片有意识了,我知道那个地方有坑了,我当时没有想出更好的方式,我向大家道歉。我作为旁观者也好,作为记录者也好,这次对我来讲是一个教训,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以后在这方面我会做得更好一些。

  李全 冲突在守株待兔

  柳涛刚才所讲的他拍摄的经过,以及他当时的思维过程,我觉得是一个摄影记者很正常的思维,我能理解他。摄影记者也好,编辑编发也好,都是出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责任感的驱使。

  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这种职业责任感和社会功德之间的矛盾冲突,今后可能这类现象会越来越多。

  如果说过去我们媒体运营的社会氛围,这类的情况这类的矛盾还不太凸现的话,这一次可能给我们开了一个头。

  现在矛盾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就是守株待兔的方式。守株待兔是什么含义呢?是骑自行车人摔倒可以预见的,而记者是在等待这种预期情况的出现。

  东快读者为什么能正面接受

  在我们新闻事业伦理道德的整个考虑中,他不单单涉及怎样拍、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获得影像,同时也包括这个照片怎么样在媒体上使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实际上看到的这组照片,有三个主要媒体采用,因而有三个不同方式。第一组照片是福建东南快报的使用,它的图片编辑加了一个编后语,他说“如果是雨天,如果路面没有积水,路上的坑一目了然也许不会害人,但是如果施工单位及时把它填平,这些意外不会发生,也许施工单位不想害人,但是安全无小事大家切忌”。这是这个报社使用这组照片的说明。我查了一下,我们新华社使用这组照片的时候,用的图片说明是报道天气,说“厦门下雨了,积水了”,仅到此为止。同时我查了一下新浪网,用这组照片的时候,只说“下雨了,一个路人摔倒了”。这种代表三个不同层面的使用,我想新浪网的使用只是在一个人摔倒的层面上,挺好玩,挺滑稽,这可能非常符合我们当代新浪网读者这种新兴人类,他们对这种事情的态度。但是我们新华社,我个人觉得它的切入点不好,它的切入点只是在天气层面上。

  我们再看看东南快报,他们是从社会层面上采用这张照片,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东南快报基本没有接到反映他们这样使用照片不好的电话。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对三个不同层面的同样一组画面,在三个不同层面的使用反应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新闻事业伦理道德涉及的是整个链条。陈力丹制订可操作的新闻职业规范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你在面对很多事实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两难选择,首先要想到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职责,第二要想到作为记者的基本职责,这个不能够颠倒。可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这是能够分清楚的。当然在极个别情况下要权衡利弊,小利和大利的问题,如果你拍摄这个镜头,能够警示千百人,避免千百万人付出生命,这个情况下也许有一定道理。但现在看来这个还没有这么大的价值,有必要叫一个人或几个人连续摔倒来警示社会把这个坑填上,恐怕没有这么大的必要。

  不过我刚才听到那位记者谈到他当时的感受,其实他还是有良性的,在两者矛盾中,他显得犹豫。当这个稿子拿到编辑室时编辑也犹豫,编辑也考虑怎么处理,最后都一再强调效果怎么回事,说明内心还是有点良心。最后编辑暗语,一句话,“安全无小事大家切忌”。

  这个事启发我们考虑要有一种相应的新闻职业规范,必须要有一套可操作的规范,要很详细。比如类似这样的事,当遇到人的生命或者人身体受到一定伤害的情况下,又没有别人救助,记者第一位任务不是报道,而是救人。这个道理我觉得咱们能够分清楚。比如前面那个坑是非常深的坑是会淹死人的,难道你要等那个人淹死以后拍摄他的淹死过程告诉大家不要往前走,这有坑。现在你连坑深浅都不知道,雨停以后发现有很多坑,在做这个事情之前,我们记者是习惯性思维,他考虑新闻价值拍摄比较精彩的镜头,其他方面考虑比较少一点。王文澜建立在痛苦上的精彩

  如果我是摄影记者的话,不会那么去拍摄新闻。当然我要是图片编辑的话,我也不会去发这组照片。

  这组照片看上去,我也觉得从拍摄来讲肯定非常好,非常精彩,但是它可能是越精彩,它就越戳人心窝子,确实把这种精彩建立在人家痛苦之上,摔的那个人我看是一个中年人,要是一个老年人,或者儿童,或者妇女,那么摔过来,肯定摔不轻。我曾经骑车,不是骑到坑里去了,是骑到一个砖头上,摔得也是非常疼。看着是拍拍屁股走了,实际上疼好几天。尤其记者说他在那里等待,这样的东西我觉得让人很难受,很难过。柳涛前辈让我长见识

  和几位老师这样聊天,我觉得自己相当长见识,不仅给自己上了一课,也给我身边很多同行我的同事上了一课,很感谢这几位老师,以后在这方面我会更加小心和谨慎,谢谢几位老师。

  规则意义大于救人本身

  中国媒体的急速发展,使非常多没有受过新闻或者没有受过传播学训练的人进入到我们新闻领域,进入到我们媒介产业里面来,所以他们在新闻伦理、职业道德这方面实际上是缺课的,这里面甚至出现一个很大问题。我刚才已经谈到了,这张照片引起问题的并不单单仅是摄影记者,实际上跟图片编辑也有关系,为什么新浪网会有这么大的反馈量,他们自己的报纸却没有,可能跟新浪网图片编辑使用这张图片的方式是有关系的。

  作为中国第一媒体新浪网来说,我建议新浪网从业人员应该好好补上新闻从业伦理道德这一课。我说的不单单是新浪,同样是新华社图片编辑,我们社有两三百个新闻摄影从业人员,我可以跟大家说,绝大多数,90%的人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这不是中国日报的问题,不是中国摄影报的问题,不是新华社的问题,不是新浪网的问题,是我们中国整个新闻界的问题。

  中国特稿社社长熊雷希望我能够呼吁一下,不单单是我们中国新闻摄影领域,我们中国新闻领域都应该进行新闻的伦理道德职业培训。

  作为我自己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李全老师刚才已经提到的一个观点,我们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意识的觉醒,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十年前有个摄影记者采用“付钱”的方法拍了妓女,拍了吸毒,当时我们从伦理道德角度讨论这样获取影像是不是合适的,文章发表之后,可以说在摄影界,中国社会对我们是一片指责声,认为我们是伪君子,认为我们所提到的问题是无稽之谈。但是今天柳涛这个事件出来之后,我发现中国社会对影像获取和影像使用伦理道德的考虑,实际上已经非常的强了,我觉得是非常棒的事情。我们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行为、行动常常落后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种现实。

  国际惯例 应考虑当事人痛苦

  我想我们这个讨论先不要指责柳涛怎么样,而且柳涛作为一个记者,在敬业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通过这件小事,我觉得主要反映了我们整个行业在职业意识和职业规范上面,不是缺一点点,而是缺很多。不仅这一件事情,包括我们新闻行业很多事被多数新闻从业者认同,实际上是不符合国际惯例,违背国际惯例,比如偷拍偷录,比如媒介审判,还有媒体自己制造事实自己报道事实,而这些事实都是主旋律,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违规的。目前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媒介竞争的秘密武器,不认为是错的。包括类似这样的照片发出来以后,恐怕相当一部分新闻从业者会认为很精彩,不考虑这里面当事人有多痛苦。(来源:新浪)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