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垃圾处理场成污染源 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09:46 法制日报 |
九江垃圾处理场成了污染源 方圆传真 本报记者 李青 黄辉 实习记者 王维庄 近日,记者接到江西省九江市民反映:位于该市庐山区虞家乡郭桥村的市“十大环保民心工程”之一的九江市垃圾处理场,不但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清洁和安宁,反而成为新的污染源,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记者在上次调查的基础上,今日再次前往实地采访。 “垃圾山”周围环境恶劣水源污染 还在一公里开外,记者就闻到一股浓烈的恶臭,即使关上车窗玻璃,弥漫在空气中的特殊气味还是难以驱散。沿途,记者见路过此地的行人也大都捂着鼻子,匆匆而过。 走近垃圾处理场,一座高达二十多米的“垃圾山”立刻呈现在记者的眼前。只见“垃圾山”上,蚊蝇乱舞,空气浑浊。戴保国这位与垃圾打了20年交道的硬汉子,因长期在恶臭的环境中工作,嗅觉已失灵了。他告诉记者,九江市每天所产生的350吨左右的垃圾,全部要运送到这里来填埋,按照卫生填埋要求,垃圾每堆放两米,就必须覆盖30厘米厚的黄土,但由于没有购置挖掘机等配套工具,一直难以按要求处理,所以也就有了这座“垃圾山”。在你们上次调查以后,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浔阳区政府花了一百万资金,对垃圾进行土层履盖,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还难以彻底改观。 离“垃圾山”仅300米的郭桥村邹家垅,是这里受污染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现在还没到夏天,村庄附近就到处是苍蝇,等到天气再热些,村民家里的苍蝇多得用电风扇都扇不走。“如果晚上起风,从垃圾场飘来的那股难闻的气味,熏得人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觉。” 更让村民无法忍受的是水质的污染。“以前这里的井水清澈见底,现在却浑浊不清,连衣服都不敢洗,还别说喝了!”一位长年在这里居住的村民告诉记者,虽然去年初有关部门为村里安装了自来水,但由于自来水供应不正常,时有时无,停水的时候村民只能靠井里的水维系生活。 在记者的要求下,一位村民当场从井里取了一桶水上来。记者看到,颜色浑黄的水里,游动着一些红色的小虫。靠近一闻,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酸臭味。 污水处理系统长期“睡大觉” 据沈思君介绍,垃圾处理场本身设计了污水处理区,并有一套价值约五百万元的污水处理系统,日处理污水能力达300吨,“但由于经费缺乏,该设备试运行不久便长期闲置,导致大量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污染。”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污水处理区,看到一套大型的污水处理设备在露天“睡大觉”,而调蓄池里未经处理的污水溢出后,直接流向了附近的村庄。村民告诉记者,每天从垃圾处理场出来的几百吨污水,在流经6公里的村庄后,就直接注入了鄱阳湖。 一边是耗费巨资建起的污水处理系统长期闲置,一边却是大量的垃圾污水直接排放,污染村庄和湖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记者采访了九江市浔阳区市容局副局长张月波。 张月波告诉记者,经市财政部门测算,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系统每年的运行经费需要258万元,因为资金筹集困难,所以才造成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他说,去年12月3日,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浔阳区、庐山区和开发区各承担40%、35%和25%,每年6月和12月结清,但到目前为止,这笔经费一直没有到位。 运行经费不到位困扰环保工程 据了解,九江市垃圾处理场是在原浔阳区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于1999年改、扩建的,总投资4102万元。垃圾处理场担负着整个九江城区的生活垃圾处理任务,日消纳生活垃圾350吨,设计使用寿命10年。 经过近四年的施工建设,2003年9月底,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完工。当时有关部门的一份汇报材料显示,九江市垃圾处理场的建成,将使该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步入良性循环,逐步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 但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后续经费问题,这项耗资巨大的环保工程,却成为新的污染源。九江市环保局环境监测支队长石勇告诉记者,该垃圾处理场是在原浔阳区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扩建的,而浔阳区垃圾处理场当初在选址时就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来自北京的专家就曾提出过反对意见。改建后,由于运行经费难以到位,所以才造成现在这种局面。 据了解,针对九江垃圾处理场的垃圾卫生填埋、污水排放难以达标的现况,江西省人大环境委员会也曾专门提出过整改意见,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记者还了解到,该垃圾处理场投资一千多万元的堆肥发酵仓因为效益问题一直无法投产,于是有关部门认为,如果再花巨资投入污水处理系统,将得不偿失,更何况该垃圾处理场容量有限,几年之内就将面临撤场废弃的结局。也许,这正是各方都不愿出资的主要原因。 (本报九江5月1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