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中华鲟保护20年大型放流活动昨日举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07:23 中国三峡工程报
  中华鲟保护20年大型放流活动昨日举行盼盼 圆圆携幼仔“回家”

  本报讯(记者徐爱民)4月28日,中华鲟保护20年大型放流活动在宜昌举行。2尾产后中华鲟亲鱼和10000多条中华鲟幼仔顺着人工铺设的鱼道,欢快地游回长江。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为这人鱼和谐相处的一幕而欢呼雀跃,并期待他们能在自然环境中茁壮成长、繁衍生息。

  本次活动由中国三峡总公司和国家农业部共同主办,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承办。活动主题为“珍爱水中生灵,保护国宝中华鲟”。

  中华鲟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生野生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27种鲟鱼中最珍稀的一个种类,已经生存了1.4亿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活化石”,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对于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等多种学科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本次放流的2尾中华鲟亲鱼被分别命名为“盼盼”和“圆圆”,他们身长2.4米左右,体重约110公斤。这两条野生亲鱼是在葛洲坝下游江段被捕捞后参与人工繁殖的。他们是中华鲟研究所开展中华鲟产后亲鱼康复培育以来,在淡水环境下存活时间最长、身体状况恢复最好的野生亲鱼,它打破了中华鲟野生亲鱼无法在淡水环境下长期存活的惯例,是中华鲟研究所进行中华鲟野生亲鱼资源保护研究的又一成功范例,标志着中华鲟野生资源保护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他们身上都悬挂着体外标志牌。一起被放流的还有200尾经过18个月养殖和10000尾经过5个月养殖的中华鲟幼仔,他们都是人工繁殖的子一代鱼种。中华鲟研究所为前者悬挂了体外标志牌并建立了个体档案,为后者建立了DNA档案。同时,还有3000尾经过1年养殖的胭脂鱼也被放流。胭脂鱼是长江珍稀鱼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在放流仪式讲话时说,对中华鲟进行人工繁殖、放流和科学研究,是我国在大江大河水电开发过程中,把工程建设和维护生态平衡有机结合的范例,这一成功的尝试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三峡总公司对中华鲟的科研、人工养殖与放流等活动进行了长期、持续、稳定的专项资金投入,截至2004年已累计为中华鲟研究所投资3700多万元。20多年来,中华鲟研究所累计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近454万尾,其独创的中华鲟活体采卵、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等两项科研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

  李永安说,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展示中华鲟研究所20年来人工繁殖、放流和科研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对中华鲟的保护,维护长江流域珍稀动植物生存与发展,弘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中国三峡总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矢志不渝地坚持“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开发建设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关系,处理好工程与自然的关系,做一个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企业。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讲话时说,长江是鱼类基因的宝库和淡水渔业的摇篮,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维系着长江生态平衡,维系着沿江几十万渔民的生计。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濒危程度日益加剧。目前,每年到达葛洲坝下的中华鲟成体已不足500尾,白鳍豚、白鲟、长江鲥鱼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正濒临绝迹。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拯救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次放流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再次表明我国政府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责任和决心。

  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还参观了中华鲟研究所,并观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保护20年成果展。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杨清、曹广晶、林初学、樊启祥,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务院三峡办、葛洲坝集团、湖北省、重庆市、宜昌市以及中科院水生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放流活动。放流活动由曹广晶主持。
中华鲟保护20年大型放流活动昨日举行(图)
  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左二)共同放流身长约240公分、体重约110公斤的中华鲟“盼盼”。 本报记者 孙荣刚 摄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