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阿房宫赋》的当代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08:36 南方日报

  城市建筑美学

  袁忠

  《阿房宫赋》是中华民族千古传诵的不朽诗篇,已成定论,但阿房宫这一“文本”事实上却存在着种种谜团。司马迁的《史记》对只早于他100年的阿房宫仅有简短的记述:“先
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阿房宫考古队经过大量工作,最终发表了与我们历史惯性不同的结论。考古队的专家们肯定,他们在阿房宫前殿遗址里不但没有发现一点红烧土,而且也没有发现秦代建筑物倒塌的堆积层,说明这个前殿遗址台基上就没有秦代的建筑。《史记》中记载的项羽“烧秦宫室”当指咸阳宫。也就是说,阿房宫是半拉子工程,是烂尾楼,项羽没有烧阿房宫。

  对文学作品不同的读法,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通过《阿房宫赋》可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也可看出劳动人民的伟大,还有人认为“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体现出生态环保问题,云云。

  可以肯定的是,生于唐代的杜牧距秦朝已有千年,与早已轰然坍塌,或者说子虚乌有的阿房宫是无缘对接的。但“烂尾楼”何以被演绎成经典名篇?简言之,内涵使然。

  赋的思想与语言艺术的确是很成功的,自不待言。而从方法论和建筑学来看,《阿房宫赋》有机地展现了阿房宫的建筑内涵,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其外形的描写,即便写其形式,也是渗入隐喻“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更多地紧紧抓住建筑空间的主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而展开,结合建筑与在其内活动的人的行为、情感、影响等而铺陈,“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虽然是负面的,但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创设、定格了阿房宫的永恒形象。

  在当代中国,城市不分规模、环境、性质、大小,大广场、玻璃幕墙、马赛克、高架桥、大草坪、方盒子、欧式符号等成了必备构件,千城一面,“克隆”城常为人们所诟病,被批评为没有建筑品格、城市记忆消失、无历史文脉与个性等等,笔者则一言以蔽之:缺内涵。

  人要有内涵,建筑也要有内涵。建筑追求形象,而“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内涵与形式的统一,这与人的形象、气质是一个道理。建筑的美并不就是高大、宏阔、豪华,所谓内涵是一种意义系统,宜人、宜地、适度,建筑要考虑到人的活动、人的行为、人的情感,而不是先入为主的程式化。如作为城市客厅的广场要适度,政府建筑不要有宫殿的脸面与架式,草坪不要取代树木,要注意城市轮廓线,等等。

  很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是没有多少内涵的,就是因为它需要感官形式的直接刺激,容不得细细品味。源于工业时代的包豪斯的理念在我国当代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中流行,现代主义建筑充斥大江南北,广场、纪念碑、公园等公共建筑让人产生不了场所感与归宿感。建筑与城市作为人居环境,应当给那里的人们以寄托、信念、安慰乃至激情。

  原因何在?大而言之是西风东渐,照搬,须知现代主义建筑(注意,不是现代建筑)有它的特定内涵,并不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通用的。细而言之是没有将人的当下的行为、历史的情感、现实的生活融入建筑中。从有的中国建筑师一天就可以在电脑上设计一栋大楼就可见一斑。长官意志、甲方命令在当今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建筑的内涵要依靠建设者、设计者、居住者、欣赏者等多方互动才会产生效果,当代中国建筑评论的匮乏就是建筑内涵苍白的表现。

  再来看《阿房宫赋》,其成功就在于将建筑与人的行为、心灵等连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但又让人难以抹去的“建筑体系”、“生活方式”。也许中国这个大工地,建筑与城市的内涵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不能成为借口。

  《阿房宫赋》能否成为中国建筑的当代启示录?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美学博士、副教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