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冰趟子里寻找抗联战斗遗迹 “胜利之旅”走进冰趟子林场 (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09:04 黑龙江日报
  冰趟子战役

  冰趟子战斗,是东北抗联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伏击日寇的战斗。

  “这儿为什么叫冰趟子呢?”冰趟子林场副场长郭玉坤解释说,当年这里有一眼山泉,泉水流下来,结成一大片高低不平的冰层,这一带被称为冰趟子。冰趟子林场1956年建立,30年育林10万亩,是松花江林区9个林业局中人工林保存面积最大最好的林场。林场1970年一度改名叫“红星”,2003年,又改回叫“冰趟子”。

  我们的车从通北林业局东北行70公里,驶离公路后,在雨后泥泞的林间路上又颠簸了两个小时。冰趟子林场副场长郭玉坤为我们带路,在灌木丛间行进,寻找当年抗联战斗遗迹。

  听郭玉坤的讲述,记者眼前闪现出这样的历史画面: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野兽出没,人迹罕见。1937年,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军部和第一、第五师,由汤原县向铁力、海伦实行长距离转移,也叫西征。当时敌人尾随赵尚志部队,围追堵截,部队走到通北山里时,有一股700余人的日伪军紧紧追来。

  那时这儿叫黑风口,抗联战士们行军到这儿,在伐木工人留下的木房里宿营休整。赵尚志决定设伏,他说,沟两侧的山林,可隐蔽设伏,沟里狭窄,可截断敌人退路,只要把敌人引来,就可以把他们消灭干净。

  当时,虽然是三月,山上山下依然是冰雪覆地,战士们在冰雪上浇水,在木房周围砌成战壕或掩体,等待追兵。

  3月7日,日伪军竹内部队守田大尉率敌扑来,遭到抗联战士的迎头痛击。

  当晚,山里气温骤降,抗联战士以逸待劳,从容不迫,轮流作战,交替到木房内取暖;而日军却只能趴在雪地里,无处可藏,几次冲锋,手脚被冻僵,枪冻得拉不开栓,机枪也变成了哑巴。

  一天一夜的战斗,日军被打死和伤冻而死的就有300多人。最后,只好用马拉的大爬犁拉着成堆的尸体退走。抗联战士打扫战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米肉、服装、军毯等物资,继续西征。

  郭玉坤自豪地说,“那边山坡上的百十来棵老柞树,有130年了,它们是那场艰苦悲壮战斗的见证。咱抗联将士就是在坡上埋伏,血战日寇的。”

  与我们同行的通北林业局党委副书记李明志介绍,冰趟子战斗后,赵尚志留下200多兵力,在通北、海伦、绥棱、铁力一带抗日。抗日联军在八道林子和南北河建立了两个后方基地。距冰趟子战斗遗址的10公里外的白皮营,便是当年抗联的密营,有抗联的枪械检修厂、卫生院和被服厂。从上世纪70年代起,这一带开荒时,老百姓就挖出过枪支、钢盔和苏制缝纫机头。

  抗联老战士经常来这里寻找战斗遗址,凭吊牺牲战友。老抗联李敏2000年、2001年和2004年三次来冰趟子林场,在这里写下“抗联第三路军冰趟子战役遗迹地”。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著名的《露营之歌》有一段词,据说就是在这附近的白皮营写下的。

  伫立密林深处,看林海涛涌,我们的耳边仿佛又响起抗联将士们那豪迈的歌声。
冰趟子里寻找抗联战斗遗迹“胜利之旅”走进冰趟子林场
抗联战士当年就是饮用这条小溪的溪水抗击日本侵略者。
冰趟子里寻找抗联战斗遗迹“胜利之旅”走进冰趟子林场
  去年,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来到冰趟子战役遗迹地,建起“辉煌战绩百世传扬”的纪念碑。这是小分队在高唱抗联歌曲。
冰趟子里寻找抗联战斗遗迹“胜利之旅”走进冰趟子林场

  当年密林深处的抗联战士宿营地。(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图书馆) 本报记者 邵国良 翻拍

  记者感言

  记者在沙石路上驱车4个多小时,才赶到“冰趟子战斗遗址”,虽已是春天,但是冰趟子一带气温还很低,溪水处还有冰碴子,刮起来的春风依然让人感到透骨的冷。在60多年前,抗联战士们却以天为被,以地为炕,饮冰吃雪,在冰天雪地里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与力量超过自己的敌人进行斗争,他们的勇气和谋略,是很多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离开冰趟子战斗遗址,让我们再次想起抗联老英雄王明贵反复强调的那句话: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呀,要珍惜呀。

  (黑龙江日报)

  作者:晁元元 吴利红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