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靖江人讲述“高原雪莲”的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10:00 扬子晚报 | ||||||||
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祁爱群20年情洒藏北高原的感人事迹如今在全国广为传颂,这勾起了她的父母、兄长以及靖江老家亲朋好友的无限思绪。通过他们的回忆,这朵高原上永不凋零的“雪莲花”与靖江的情感联系,又一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艰苦的家境磨练出她的勇气和坚毅 在靖江城区靖城镇柏木村祁家埭,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宅院内已是杂草丛生。1963年1月
大哥祁荣霖清楚地记得,祁爱群七八岁时,瘦骨伶仃,每天放学后都要挑上几十斤猪草,从未偷过懒,好多次实在扛不动了,她就回家叫上哥哥一起往家里扛。如今早已从柏木初中、小学退休的一些老教师还记得,祁爱群读书特别认真,一直是班上的“尖子”。 祁爱群9岁时,她的奶奶因患肝硬化去世了。老人在去世前的两天,看到吴秀珍一人忙里忙外太辛苦,硬是强忍着病痛起床给一家人做饭,直到再也爬不起来。这一幕一直激励着祁爱群:人是不能屈服于苦难的!20多年扎根西藏,默默对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她的勇气和坚毅正是源于祁家的这份遗传和幼小的磨练。二十多年里她只回过3次老家 在靖江生活了14年后,祁爱群1977年随父亲祁孔法去了西藏,在美丽的雪域高原读书、工作,她的人生也在那片艰苦高寒之地上绽开出奇异的美。在西藏的20多年里,她面临过三次重大人生选择,在回上海与留西藏,留藏南与北上那曲,留那曲与去班戈的选择中,她都毅然选择了后者,每次选择随着地区“海拔”的提高,她人生的“海拔”也在提高。她给家乡亲人的理由是:“我不能辜负组织的培养,更不能辜负藏北人民,那地方穷啊,更需要有人建设。” 20多年里,祁爱群回过靖江老家三次。第一次是1983年,大哥祁荣霖结婚,祁爱群回靖江住了半个月。第二次是1992年左右,祁爱群回上海探亲,顺便回老家小住。第三次是1997年,在父亲祁孔法的召集下,祁家分散在各地的兄妹们都回老家过年,并留下了珍贵的全家福。20多年里,祁爱群回过内地十多次,内地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对祁爱群有很大触动,可她认为,做事得善始善终,自己已40岁了,再过些年与丈夫一起退休后,就可回上海和女儿、父母团聚了。然而她的心愿没能实现。2003年12月,因高原反应强烈,加上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祁爱群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祁荣霖清楚地记得,就在祁爱群去世前一天,他还与妹妹通过电话。他对妹妹说,你多年来一直有高血压,一定要注意身体,要定期吃药、检查。然而第二天,祁荣霖就得到祁爱群去世的噩耗。带着无限悲伤,他和祁爱群的女儿袁锦一起进藏料理丧事。让家人悲痛不已的是,祁爱群生前的衣物竟只有那么简单的几件,寒酸得让人难以想象,祁爱群的宿舍更是简陋、破旧,只相当于靖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 宁可亏待自己,也不能亏待别人 祁爱群的丈夫袁勇是甘肃人,是她的大学同学,也是“老西藏”的第二代,多年来一直在那曲畜牧局工作。袁家兄弟姐妹几个同样分散在全国各地。袁勇和祁爱群工作20年里,积攒的钱一部分用于来回探亲的路途上,有了女儿后,因为女儿在上海消费水准高,他们每个月都要寄上六七百元生活费,另外还要寄钱给袁勇父母以尽孝道。祁家曾经开过家庭会,如果祁爱群调回上海,大家愿意资助她一家的生活,三个兄妹也愿意把父母在上海分配到的那套房子让祁爱群继承。但倔强的祁爱群拒绝了,她对父母说过:“我不想沾别人的光。”她做人的原则是:宁可亏待自己,也不能亏待别人。 得知家乡靖江正在开展学习祁爱群的活动时,祁孔法激动地告诉记者,他和女儿一样,对于在西藏坚守20多年的人生经历从来没有后悔过。祁爱群生前最后一个心愿就是能回到亲人身边,弥补她多年来对孩子母爱的欠缺,对父母未尽的孝道。根据她的遗愿,大哥祁荣霖把她的骨灰安葬到上海公墓,让她能长久地“陪伴”亲人。本报通讯员 张波 本报记者 顾介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