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警察打死警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10:29 京华时报

  作者: 来源:新 闻 打人警察单位领导停职

  “太原警察打死北京警察”一案最近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新闻。事后两地警方对案件的表态更是引来众多议论。17日从太原市公安局传来消息,该案负有领导责任的尖草坪公安分局局长、政委和分管副局长被停职检查(详见本报5月18日A16版)。

  太原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史水鸿说,“5·3”案件给公安队伍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是个别民警特权思想恶性膨胀的结果,是一起由特权思想演变成的犯罪案件。太原市公安局决定在全局开展以反对特权思想、遵纪守法为内容的教育活动。追问谁来回应公众关注的种种细节

  这起刑事案之所以变成了吸引公众眼球的公共事件,是因为老百姓有超越个体人物、偶发事件的联想力和推理能力。没人能阻止普通民众由这件偶发事件联想到警察这个群体,而他们对警察群体的印象依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构成,比如说他出去打工碰到查证件的某个警察,比如说他的亲友讲述的与警察打交道的故事。对警察的整体印象便是这样一点一滴构成的。

  毋庸置疑,警察是一个特殊性行业,因为警察有执法的强制力,一旦把握不好就会衍生出特权。既然这件事已然成为公共事件,我觉得有些细节公众有权知道。

  从司法的层面看,这只是个案而已,死者和行凶者是警察还是教师、工人没有区别,他们平时是敬业的好警察、还是一贯耍威风的警察也不重要,办案人员依照法律程序调查取证、公诉,法官依法判决,只对法律负责。而公众的关注显然超过了司法层面,关系到公众对警察群体的认知,那么有关细节就不能遮遮掩掩。比如说,北京这位普通警察怎能开40多万元的车去度假?这车是自己买的还是借的?如果是买的,钱从哪里来?如果是借的,也得澄清一下,这车是借谁的?是亲友的还是辖区其他人的?再有,太原的那位警察何以开一辆上海牌照的车,这辆车是不是涉案的暂扣车?如果是,单位领导也难逃干系。那些参与殴打的社会人员究竟是怎样被召集的?其流程如何?他们和指使的警察究竟有何种关系?

  像双方所驾车辆的来源这类细节似乎与案件的审判关系不大,但与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巨大,不能含糊地遮掩过去。审判是否公正,那是法官的事,公众更关注种种细节。如果人为地屏蔽这些细节,公众就只有天马行空般地想象了。摘编自《燕赵都市报》5月18日文/李勇纵论 我们为何关注“警察打死警察”

  相关方面“仅仅是个案,不值得媒体如此关注”的说法,近日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应该说,相关各方相关人由于自己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其表现出的态度有所区别是很好理解的;而站在警方自身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态度也有某种合理性。比如,不能因为一件事就否定一个警察经年累月的工作表现,不能因为出了个别害群之马就否定全局工作、进而影响整个队伍的情绪等等。但是,站在社会和公众的角度来看,关注是必然的,问题的另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以执法为民为己任的公共权力机关,拒绝公众关注其实就是拒绝公众监督,而离开了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支持,不但与“人民公安”的主旨相违背,也不利于自身良好形象的确立。

  警察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国家权力,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行使警察权的警务人员既可能是公民权利的“保护神”,也有可能是公民权利的侵害者。这就需要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实际上,近几年来,正是因为有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公安机关所出台的一系列警务改革举措才得以成功实施;正是因为有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一些严重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害群之马才得以被清除,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才得以维护并提升。

  所以,透过这一被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我们发现,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究竟是“好警察打死好警察”还是“坏警察打死坏警察”。这不是一个“谁好谁坏”的道德判断问题,而是一个法治问题———即如何将警察权力的行使及警察的一举一动,都始终控制在法律的框架内。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他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并确保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并依据法律,必须首先保证自己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对法律的敬畏和对他人生命的珍视应当成为他从警做人的基本品格。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关注“警察打死警察”一案的基点所在。

  此案中,打人警察所表现出的极其严重的特权思想令人深思。仅仅因为几句争吵,就诉诸武力寻衅报复,“是个别民警特权思想恶性膨胀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公众的高度关注更应当成为公安机关提升自身形象的重要契机。摘编自《工人日报》5月18日文/郭振清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