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态专家:当海啸来临时我们靠什么抵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23:25 新华网

  新华网海口5月19日电 (记者 董峻)

  假如类似不久前发生的印度洋海啸或者风暴潮波及我国东部沿海时,我们靠什么减少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

  部分生态专家19日在此间提出,印度洋海啸给受灾国家造成惨痛损失的严酷事实和我
国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构建沿海防护林体系作为生态屏障,是改善和优化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抵御风暴潮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举措,对此应当高度重视。

  在海口参加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座谈会的部分生态专家说,去年12月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短短数小时内就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关于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广泛讨论。起初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地震预报、海啸预警、海防设施建设等工程措施上,但随着进一步探寻,人们发现沿海森林植被以及它们的好坏,对降低海啸的破坏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泰国拉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广袤的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而与它相距仅70公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区,村庄、民宅被夷为平地,70%的居民遇难。印度南部的泰米尔那都邦是海啸的重灾区,而其中的瑟纳尔索普等四个村子由于海边有茂密的红树林,400多个家庭安然无恙。

  这样的例子在我国过去发生的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也很多。1996年9月,雷州半岛遭受15号强台风袭击,风力达到12级以上,造成了100多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团结堤、安圹堤由于堤外没有红树林等海岸植被保护,冲破缺口100多米,而斗伦、金帮等4处堤坝由于有宽达40米到160米红树林带保护,仅损失了少量土方。

  我国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涉及11个省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工厂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2004年沿海11省份GDP总量高达9.45万亿元,占全国的69.3%,在这里还分布着100多个中心城市和630多个港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沿海地区也是风暴潮、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尽管过去10多年来沿海地区累计造林38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由24.9%提高到了35.5%,海岸基干林带总长17000公里,但从总体上看沿海防护林的总量仍然不足,难以承担抵御海啸和特大风暴潮的重任。

  从森林资源情况看,沿海防护林工程范围内221个县的森林覆盖率为35%,虽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多百分点,但与沿海地区发展林业的优越条件相比,与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要求相比,并不算高水平。特别是在11个沿海省份中,有6个省份的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于本省平均水平。海岸基干林带还没有实现完全合拢,特别是在一些泥质海岸的盐碱涝洼地和沙质海岸的风沙频发地,基干林带还是空白。全国约有3800公里的海岸线需要营造基干林带,约有5200公里基干林带需要更新改造。

  同时,我国沿海防护林的质量不好。一方面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问题,很多海岸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都是单一树种的纯林,没有形成多树种、多林种的林分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致使防护功能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沿海防护林大多营造时间较早,很多都已退化老化,病虫害危害严重,加之经过多年的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袭击,林木受损严重,疏林残林较多,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现了缺口断带。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内毁林采沙挖矿,围滩养鱼养虾,砍伐红树林用来进行经济开发,甚至出现了毁掉基干林带以修建堤防工程的情况,造成湿地、林地大量流失,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较突出。据统计,我国原有红树林6万多公顷,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80年代的围海养殖、90年代的开发建设,目前仅剩下2万多公顷。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在这次会议上表示,今后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定位,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从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的扩展。在建设内容上向“广度”拓展,将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沿海区域造林绿化统筹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之中,实现从结构相对单一防护林体系,向以基干林带为主导,滨海湿地、滩涂红树林、城镇乡村防护林网、荒山绿化等有机配合的多层次结构防护林体系的扩展。(完)(责任编辑:刘强)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