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考古学者剖析新疆千棺墓形成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09:4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张鸿墀)新疆罗布沙漠中由五层墓葬堆积而成的小河墓地——“千棺墓”是如何形成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研究员日前剖析了其中奥秘。

  小河墓地位于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在未发掘前,墓地为一座高出地表7.75米的椭圆形沙山,因表面分布有密密麻麻的棺板,
遂有“千棺墓”之说。1934年,瑞典考古学者贝格首次进行了发掘,其发掘成果轰动了世界。

  2002年起,伊弟利斯带领考古工作者对小河墓地进行了全面发掘。考古队在上下累计五层的小河墓地共发掘墓葬167座,并对墓地沙山的形成有了明晰的认识。

  根据挖掘结果,伊弟利斯分析认为,小河墓地墓葬分层明确,且不同层次之间遗迹遗物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墓地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自然风积和人工堆沙筑墓的过程中,沙山越来越高,从形成到最终废弃,应延续了较长时间。

  最早构筑的墓葬即最底层的墓葬(第五层)挖在原生的沙层中,沙中可见因多次降雨形成的厚盐碱硬壳层,显见墓坑是打破硬壳挖出的。位于第五层墓葬上的风积沙层厚达1米,沙质纯净,多次风积沙层层理清晰,第四层墓葬就建构在这种沙层中。

  第三至一层墓葬基本处于墓地沙山的顶部。由于强风的剥蚀,沙山的顶部已经很难形成厚的积沙层,这一时期的一些墓葬一定程度上要靠人工堆沙才能构筑完整的墓室。因此,第一和第三层的墓葬,上下间距很小,几乎是木棺叠着木棺。

  从墓葬表层的棺木形制、死者裹尸斗篷、随葬的草编篓、麻黄枝等文化因素分析,小河墓地与1979年在孔雀河北岸发掘的古墓沟第一类型墓葬有不少共性。因此,小河墓地的下限可能与古墓沟墓地一致,而上限则有可能更早。考古队已经按照不同层位和类型采集了若干遗存做进一步的C14(碳十四)测定,以便断定墓地从形成到废弃的年代。

  1979年发掘的古墓沟墓地位于小河墓地正北偏东方向约50公里的孔雀河北岸山谷,古墓沟第一类型墓葬的绝对年代在距今3800年左右。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