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圆明园的思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09:26 南方日报

  李国文

  偶然得到一部《消防大典》巨著,记录着自秦汉以来,直到明清民国,所发生的重大火灾。火烧圆明园的那场浩劫,自然也在其中。收录的《圆明园残毁考》这册野史,对发生在1860年10月间,英法联军先抢掠,然后烧毁的这个万园之园的灾难,记载颇为详尽。

  据此书提及的被毁原因,有两种说法:“圆明园之毁于英法也,一为英法所以焚掠圆明园者,因有龚半伦为引导。半伦名橙,字珍子,(即诗人龚自珍之子。)为人好大言,放荡不羁,窘于京师,辗转至上海,为英领事纪室。及英兵北犯,龚为响导曰:‘清之精华在圆明园。’及京师陷,故英法兵直趋圆明园。”

  另一说为:“有谓京师既陷,文宗北狩,于是园中大乱。其初小民与官宦争夺之,其后英法大掠之。有谓夷人入京,遂至园宫,见陈设巨丽,相戒勿入,去恐以失物索偿也。乃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

  看来,万园之园的残毁,一是汉奸带路,倡之在先,二是帝国主义强盗,抢掠劫夺,焚烧毁灭,随之而来,三是老百姓趁火打劫,一扫而空。从此,圆明园便成为中国人心灵上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痕。

  1861年,也就是火烧圆明园的次年,法国作家雨果在11月26日谈中国的一封信中指出:“在将来交付历史审判的时候,有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别一个——叫做英吉利。”他还说:“法兰西帝国侵吞了一半宝物,现在,她居然无耻到这样的地步,还以所有者的身份,把夏宫(指圆明园)的这些美轮美奂的古代文物拿出来公开展览。我相信,总有这样的一天——这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最后他的结论是:“我暂且就这样证明,这次抢劫就是这两个掠夺者干的。”他在信中还说:“作强盗勾当的总是政府,至于各国的人民则从来没有做过强盗。”

  最后这句话,窃以为很可能是相距万里以外的大师,不了解毁劫现场具体情况的结论了。

  我在这部野史中,以及这部大典所收录的其它资料所读到的,情况远为复杂得多:

  10月6日:“夷人烧圆明园,夜火光达旦烛天。”(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夷人至海淀,即招集畿辅亡赖,纵之大掠,遂至挂甲屯诸处。园闭,夷以巨炮击坏之而入,尽取其金宝以去。”(同前)

  10月7日:“夷人二百余名,并土匪不计其数,同入清漪园东宫门将各殿陈设抢掠,大件多有损伤,小件尽行抢走。”(九月初三日该园总管奏折)

  10月8日:“八月二十四日,闻夷人已退,乘车回园寓一顾,则寓中窗棂已去,什物皆空,书籍字帖,抛弃满地,至福园门,则门半开,三天,书籍亦狼藉散于路旁。至大宫门,则闲人出入无禁。附近村民携取珍玩文绮,纷纷出入不定,路旁书籍字画破碎抛弃者甚多,不忍寓目。”(鲍源深《补竹轩文集》)

  10月11日:“二十七日,闻圆明园被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金物,至挽车以运,上方珍秘,散无孑遗。”(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10月13日:“嗣因夷兵退出,旋有匪徒聚众抢掠。”(《夷务始末》)

  10月15日:“谕,现在洋人已退至黑寺,自圆明园一带,以至黑龙潭,太子府,沙河,清河等处地方,土匪仍复肆扰。”(《清实录》)

  最具权威性的,应为当时任英法联军联络官的英国人施维何所著的《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一书中所记载的:

  “当夕阳西下之时,有联军进园,时为门监多人所阻,乃格斗,杀门监,于是,一哄而进,散至各处,见陈设之华丽,器皿之珍贵,俨然一博物苑。及至一室,见1856年之中英条约,犹在书案上也。”

  “同时,法兵则肆意抢掠,遇无数金表,好之者,以手攫之,不好者,则乱掷之,铿然作响。有法兵掠贯珠,珠大如石子,闻后至香港,出售银三千两。又有人掠一笔盒,其盖尽钻石镶成也。”

  “1860年10月7日,适逢星期天,联军司令下令曰:‘入园劫掠勿禁。’于是英法军官与兵弁以及中国人皆杂沓而入,大肆劫掠,无论何人,皆可进园,全园秩序最乱,而各处殿宇,已焚毁不堪矣。”

  从上述引文中,所读到的“园中大乱。其初小民与官宦争夺之,其后英法大掠之”,“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中国人皆杂沓而入,大肆劫掠,无论何人,皆可进园,全园秩序最乱”,对这些所谓的“民”,也就是趁火打劫,发国难财的中国同胞,在造成圆明园彻底毁灭性的灾难中,他们同样有难逃的罪责。

  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和构成这个整体中的一个分子,是不能等同而论的。

  于是,我想起早年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所提到的那种名叫“海乙那”的动物。据文中的形容理解,大致为一种很坏的动物,“他们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

  大概“文革”过后不久,读秦牧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的一篇杂文,题目叫做《鬣狗的风格》,才恍然“海乙那”原来就是鬣狗。在动物园里,见过这种来自非洲的其貌不扬的家伙,一副很萎琐的样子,不经意间,真会把它当成癞皮狗的。电视节目里,也介绍过这种在大草原上成群行动的鬣狗,它们总是尾随着狮子、老虎、猎豹,等猛兽猎食了斑马、羚羊、麋鹿,吃饱扬长而去,鬣狗就迫不及待地一哄而上,将那残存的皮毛骨血,吃个一干二净。

  本世纪初,李大钊凭吊圆明园残址时,曾写过一首诗,诗前有序,序曰:“夕阳影里,笳鼓声中,同友人陡高岗,望圆明园故址,只余破壁颓垣,残崎于荒烟蔓草间。欷嘘凭吊,感慨系之。”诗为:“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我想,这位革命家“感慨系之”之中,除了对于罪魁祸首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外,对于那些像鬣狗一样的食尸者,也一定会愤然于心,难于平静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