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罗高寿与中国有缘分 他在中国比歌星还出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1:00 新华网

  邓小平有一次在会见时称他为自己的老朋友。他认识毛泽东,见过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中国其他著名领导人。所有这一切不仅珍藏在他的记忆里,而且留在他收藏的照片上。

  他就是即将离任的俄罗斯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他的中文名字叫罗高寿。

  父子两代“罗高寿”

  1932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当时,他在出生刚满一个月,就随母亲从苏联来到中国,与当时任苏联外交官的父亲阿·彼·罗加乔夫团聚。父亲在苏联驻新疆乌鲁木齐总领馆工作。3年后的1936年,罗高寿又随调往哈尔滨总领馆工作的父亲来到北国冰城,在那里又居住了3年。

  据俄罗斯《真理报》说,罗高寿这个中文名字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而来。他的父亲阿·彼·罗加乔夫是中国问题专家、外交官,后来任莫斯科大学教授,翻译过中国两本最流行的古典小说《水浒传》和《西游记》。

  罗高寿也选择了父亲走过的路。高中毕业后,他进了莫斯科东方学学院学习中文,成绩出类拔萃。毕业后,罗高寿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作为翻译参加了苏中联合考察组对黑龙江(俄罗斯称阿穆尔河)进行系统考察。这次考察使罗高寿获益匪浅。几十年后,当他率领政府代表团与中国进行边界谈判时,他对黑龙江两岸地区已了如指掌。

  1956年的一天,他的父亲接到自己以前的学生、苏联副外长费德林打来的电话。费德林说,有机会派罗高寿去中国当翻译,但是去与不去要迅速作出决定。就这样,罗高寿梦寐以求的讲中国话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罗高寿被派往中国卫生部,与苏联卫生部副部长科切尔金领导的苏联医生小组一道工作。1956年6月,他们前往华中各省了解血吸虫病的情况。后来他们又去了南京、无锡和上海,并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中国防治血吸虫病会议。

  从上海返京后,罗高寿奉命去俄文版《友谊报》编辑部工作,因为他当初在东方学学院学习时,同时还攻读了莫斯科大学的函授新闻系,并研究过中国共产党新闻史,写过有关论文。

  投身外交作贡献

  从1958年1月起,罗高寿被调往苏联驻华使馆工作,他的外交官生涯开始了。

  据罗高寿回忆,他1960年2月作为翻译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当时莫斯科指示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紧急约见毛泽东,通报苏联领导人对中国和印度冲突的看法。

  1960年11月7日,罗高寿再次为毛泽东当翻译。适值苏联国庆,苏联使馆得到正式通知,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将代表中方出席苏联驻华使馆的招待会。周总理的车子准时到达使馆,并告知苏方,10分钟后毛主席本人也将到达。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毛泽东亲自造访外国使馆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毛泽东在使馆呆了整整一小时,谈的是中国和苏联的收成以及“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

  罗高寿记得毛主席的衣着极为简朴:灰色的军上衣,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物。他对毛泽东与人打招呼和告别的方式仍记忆犹新。此后,罗高寿还不止一次地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米高扬等苏联领导人当过翻译。

  罗高寿说,他难以忘怀1989年2月与邓小平的会见。中苏两国经历了长期的相互抱怨和仇视之后走向了关系正常化。那时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专程飞往北京,为戈尔巴乔夫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做准备,当时罗高寿任副外长。

  罗高寿回忆说,根据礼宾程序,苏联外长首先被介绍给邓小平,然后轮到他。邓小平笑着说:“我记得您,您是老朋友啦,您早在50年代就给我当过翻译。”

  1992年4月,罗高寿由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任命为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后一直任职至今。因在推行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和捍卫俄国家利益方面作出很大贡献,他还于1996年荣获俄罗斯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

  友谊地久天长

  “罗高寿大使,我想代表全体人吻您,可以吗?”

  “当然,我想吻你们每个人。”

  这是5月12日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礼堂发生的一幕。出席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祝会的人群团团围住罗高寿,与即将于21日离任回国的他告别。

  “我将永远记得在中国的日子,希望我们的关系和友谊地久天长。”接过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中国学员们赠送的一对景泰蓝花瓶,罗高寿动情地说。

  人们送给他的礼物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有书法作品,也有茶具,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位中国通。

  罗高寿与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在当天的文艺节目后,还一起登台与演员合影,并与演员们一同高歌苏联卫国战争歌曲《神圣的战争》。唱罢,人群中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一些人还向罗高寿挥动手中的康乃馨,频频邀请他合影。

  抱着中国朋友纷纷递来的各种礼物,罗高寿笑着用中文说:“满载而归。”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员刘霞说:“大使没有架子。每次使馆有活动,他都主动邀请我们。”据她介绍,国际儿童院创立50周年纪念时中苏关系还未解冻,“但大使依然请我们和亲属去参加纪念活动”。

  罗高寿今年已经73岁,他一生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见证了中苏、中俄关系的不同发展时期,包括中苏友好、两党关系破裂、双方关系解冻,以及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历史片断。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人更熟悉他的中文名字罗高寿,而根本不知道他的俄文本名伊戈尔·罗加乔夫。

  “我跟大使去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就连很小的城市里都有人认识他。别人请他合影或签名,他甚至比电影明星和歌星还出名。这令我印象深刻。”与罗高寿在使馆共事4年的参赞梅捷列夫说。

  梅捷列夫说:“多年在华工作让大使有足够的自信,而这也在工作上帮助了其他同事。我觉得,我就像他的学生,得跟他学一辈子。”

  当罗高寿参加完活动走出礼堂后,仍被欢送的人群包围。即便接大使的车打开车门后,依然有人邀他合影。而罗高寿亦面带微笑地满足了要求。他表示,回国后他将到联邦会议上院任职,将继续为推动俄中友谊做出努力。

  “没有中国朋友,我会感到寂寞的。”(完)(责任编辑:康宁)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