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地下空间规划初显端倪 参观世博园尽享地下绿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6:05 新华网 | ||||||||
今年1月上海出台《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后,上海的一批骨干性地下空间工程规划、世博园区的地下空间规划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编制。继江湾五角场副中心地下规划上月初露端倪后,昨天下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俞明健在市土木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学术讲座上,向相关专家介绍了正在编制中的世博园区地下空间规划和外滩功能发展与综合交通规划。
世博地下空间要做世界一流 俞明健说,虽然法国、日本等国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早,但上海世博园区的地下空间要做成世界一流!这是正在编制的世博园区地下空间专业规划的总体目标。 根据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初步设计,世博地下空间的规划重点将放在浦东,浦东的重点放在红线范围内的浦东核心区,而浦西将充分利用既有的地下空间。浦东世博园核心区包括会展、演艺中心,同时还是轨道交通M8线和M7线的交汇和换乘处,两条线路的交汇处将成为世博园区的地下入口,在建设地铁车站同时,将延伸建造一条地下人行通道,与核心区的地下空间沟通。 在地下参观活动,环境能不能想地上那样舒适自由?俞明健表示,通过下沉广场、采光通道等方式,采用合理的空间尺度,世博园核心区可建成地下综合体,使人即使在地下也能充分享受到阳光、绿化等自然景观,以满足人的心理舒适需求。 目前设计的地下分层规划是,世博园核心区的地下一层除人行通道外,还有停车设施、商业设施和展览设施;地下二层包括停车和轨道交通。此外,变电站、垃圾收集站等市政设施也将设在地下,既满足世博园区的供给,又不会对园区的建设带来环境影响。地下能源系统可实现集中供冷和供热,供冷、供热管线设在共同沟内。 地下空间解决外滩交通难题 对许多来上海旅游观光的人来说,拥有大量特色建筑的外滩是必游之地。然而由于中山东一路是交通主干道,车流量很多,导致旅客来往于中山东一路两侧很不方便。这对外滩的景观效益、观光效益、环境品质等也产生了影响。 不过今后从南京东路到外滩以后很可能不再需要从地下过街,而是在中山东一路上来回穿梭。根据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对外滩综合交通的规划,来往于中山东一路上的过境交通将被搬入地下。 俞明健说,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外滩地区功能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中山东一路的10个车道上大致有这几个问题:过境交通与到达交通混行;公交对主干路干扰大;公交体系不尽合理;换乘不便,轨道交通与外滩的衔接也不方便;区内停车设施欠缺,行人环境差。 为了改善外滩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中央商务区和旅游观光的功能,曾有专家提出取消外滩这条过境主干道,把外滩交通引到浦西或浦东附近的主干道上。但俞明健指出,根据目前的多方论证,取消是不可能的。 由于黄浦江的“打弯”的自然地形,苏州河以北杨浦、虹口等地向南必经外滩,历史上已自然形成蜂腰交通。从浦西南北交通的流量分析,除南北高架承担了50%的南北向流量外,外滩承担了26%~30%的流量。 而且,在外滩本身的流量中,过境交通占75%左右。因此,外滩在浦西南北“三纵”交通中东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经过多方论证,只有把交通搬入地下,才能解决外滩交通难题。俞明健说,外滩过境通道转入地下的可行性已于近日确立。 外滩地下交通方案4选1 地下过境通道建在哪里?怎么建?俞明健透露,目前已形成了四套建设方案,并确立了推荐方案,今年年内可望确定外滩地下过境通道的最终方案。 目前的4套方案中,一种是在外滩现有的道路下方建立浅层地道,施工难度小,但缺点是施工期间可能要封闭整个外滩的交通,影响严重;二是建在外滩防汛墙西侧边缘下部的空间,施工期间对交通的影响可大大减轻;三是把通道建在黄浦江内,但施工期间会影响黄浦江西侧的航运;四是通过盾构技术,建在轨道交通下方、离地面40米的深层地下空间,虽然我们掌握成熟的盾构技术,但施工难度仍比较大,且建成后的通道与路网衔接困难,坡道过长。 经分析,第二套方案的可行性最大。因此,俞明健推荐把过境通道位置定在防汛墙西侧和现有地面道路之间的地下。整个通道从海宁路到复兴路区域,长度达3.4公里,其中暗埋段1.97公里,半敞开段1.43公里。俞明健提出,还可结合地块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以解决到达交通的停车问题,重点可布置在外滩源和十六铺两处。 新闻背景 八大重点地下工程 根据规划,在2007年前,上海将重点推进建设东南西北中八大地下空间骨干工程:东为世纪大道东方路交通枢纽;南为上海南站;西为静安寺地区、中山公园交通枢纽、宜山路-凯旋路交通枢纽;北为虹口足球场交通枢纽、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中为人民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等。 2010年前建成的骨干工程有:世博会地区、徐家汇地区和龙阳路综合换乘枢纽等。到2020年,实现对城市地下空间全面、充分、高效的利用,形成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功能协调一体、开发机制健全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有序的良好局面。(新闻晚报/记者许可臻)(责任编辑:姚笛)(来源:新闻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