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四军军歌是这样诞生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10:18 温州都市报
  66年前我在皖南新四军与著名音乐家何士德同住一室,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新四军军歌是这样诞生的2005年05月24日
新四军军歌是这样诞生的(图)
  66年前,由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作词、著名音乐家何士德谱曲,共同完成了《新四军军歌》,这是一首激越雄壮、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它鼓舞中华儿女冲锋陷阵、奋勇杀敌,震慑日寇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当时我在皖南新四军文化队工作,是个连级干部,曾与文化队队长、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士德同住一室。他是怎样接受为军歌谱曲任务,又是怎样全神贯注数易其稿,最后经几度试唱而得到军部的首肯和批准,这一过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至今记忆犹新。

  认识曲作者何士德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我还是一个刚满20岁的青年,正在温州市区五马街“云博万物联合大市场”当店员。当时我和许多爱国青年一起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永嘉县战时青年服务团”(简称“战青团”),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除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街头宣传等抗日工作外,还参加了“战时救护队”。1938年冬,我和七位“战青团”团员(其中两名女团员)组成救护小分队,由浙南党组织介绍奔赴皖南前线。

  经过十余天的跋山涉水,我们于当年11月中旬抵达日夜向往的新四军军部———皖南泾县云岭。这里离前线仅十公里,时时可以听到“隆隆”的炮声。

  我们八人先被编入教导总队,后因工作需要分派到各个部门,我被派往政治部管理科工作。1939年5月,我热切希望能上前线接受战火的洗礼,于是向组织提出了请求。

  一天,组织部长李志芳(后在上饶集中营遇害)来到管理科,端来长板凳坐在我身旁。他避开我的请求不谈,既和蔼又庄重地对我说:“组织上决定派你到文化队做后勤工作。”他接着说,“文化队是培养部队文化骨干的场所,工作非常重要,可现在后勤工作跟不上,已经影响到学员的学习。”随后,他告诉我,文化队里有一位事务长,可以做我的助手,要我一定把队里的生活给养工作做好。李部长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让我意识到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二话没说,当天就拿着组织介绍信到文化队报到。

  文化队的干部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政治指导员是著名学者、戏剧家殷扬(即扬帆,解放后任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队长是著名音乐家何士德,副队长是戏剧家邵惟。学员有来自大后方的大、中学生,有部队调来的文化骨干。

  何队长除管理全队行政事务外,还负责讲授音乐课,谱写革命歌曲。他比我年长七岁,中等身材,颀长而健壮,举止言谈文质彬彬,一看就知道是个“文化人”。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说话带有浓重的广东口音;工作起来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平时十分随和,队员们均乐于与他相处。

  何士德1910年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县,从小爱好音乐,曾学习过广东民谣和西方音乐。青年时期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以后,参加了党领导的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他先后为新四军谱写了不少歌曲,诸如《新四军军歌》、《反扫荡》、《青年之歌》、《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等,其中以《新四军军歌》最为著名,是我国名闻遐迩的指挥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夜以继日谱写军歌

  文化队原先在云岭中村,这里距新四军军部(罗里村)仅1公里左右。后来文化队迁至町潭,距军部有五六公里。从那时起,我就和何队长同住一寝室,不久,他接受了为《新四军军歌》谱曲的任务。我们的住处是一间老百姓的旧式平房,面积不大,而且室内还堆放着许多杂物。墙角有一张破旧的小桌子,那就是何队长日夜谱曲的工作台,一首首悲壮的革命乐曲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那时部队的生活条件很差,夜里只靠一盏昏黄的菜油灯照明。在为新四军军歌谱曲的那段日子,何队长一入夜就扑在油灯下,一直谱写到深夜。每天夜里他总是边写边哼,我常常从睡梦中被他那“隆隆”的发音所吵醒。当他发觉后,总是歉意地“嘿嘿”一笑,说:“又把你吵醒了!”当时,何队长和我同属连级干部,每月除了3元伙食津贴费外,没有任何额外补贴。何队长谱曲到深夜,都熬得饥肠辘辘,我常为此感到不安。

  军歌的歌词是新四军军党委集体讨论后,由陈毅司令员执笔写成的。歌词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内容涵盖了从北伐战争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再到抗日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写出了新四军的崇高理想和斗争目标。要为这样一首气吞山河的歌词谱曲,没有高深的作曲水平、饱满的革命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是难以胜任的。何士德接受这一任务后,非常认真负责,他手捧歌词反复朗诵,深刻领会,而后夜以继日地写了再涂,涂了再写。

  他不止一次对我说:“陈司令员写的歌词,属于新诗体,谱起曲来难度较大。歌词的每字每句都很精确,一字也不能改,改了就会损害军歌的主题思想。”那段日子他几乎到了夜不能寐、食不知味的地步。

  何队长不论是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都称得上是全队的表率。可我们的脑海里都打上一个大问号:为什么每次党组织活动时,他都不参加,难道他是一位非党干部?直到当年9月文化队结业时召开的一次支部会,何队长突

  然出现在会上。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政治指导员殷扬郑重宣布:何士德同志早就是党员干部了,过去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暂时保密,现在可以公开了。至此,大家才恍然大悟。

  三易其稿终于唱响

  何队长为军歌谱曲先后写了三稿。第一稿写出后,由文化队队员在军部大会堂———陈家祠堂试唱。当晚前来听唱的有军首长、文艺工作者和部分机关干部。试唱结束后,军首长直率地评价说,曲调流畅、好听,战士易学易唱;但还不够雄壮、有力,显示不出我军坚强的战斗力。接着,军首长指示,军歌代表革命军队的形象,应该激越、高昂,要有气冲霄汉的气势,给人以勇猛、刚毅、敢于胜利的印象。他听取了领导同志的意见,果断地推倒重写。

  当他埋头写出第二稿后,不事张扬,而是先在文化队内部试唱,倾听队员的反映。大家认为这一改好多了,雄壮、高昂,节奏鲜明;不足之处是,战士大都是工农分子,学唱难度较大。于是,他再一次作了大修改。第三稿完成后,他自己哼了又哼,甚觉满意,于是决定在建党十八周年纪念大会上试唱。大会仍在陈家祠堂举行,有2000余名干部参加,军首长均按时出席,陈毅司令员也特地从江南前线赶来聆听。

  这天,文化队队员个个精神抖擞,何队长兴致勃勃地登台指挥。随着何队长手臂的挥动,嘹亮的歌声在会堂里回荡,一个个音符在与会者心中跳动。当唱完最后一句:“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陈毅和叶挺、项英等军首长微笑着频频点头。过了片刻,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代表军部在会上郑重宣布:批准通过。全场又一次响起热烈掌声,一首庄严、激越、昂扬的《新四军军歌》诞生了。

  此后,文化队领导迅即派学员下连队教唱,凡遇部队开大会或举办演出会,首先唱的也是这首歌。《新四军军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响彻了神州大地。它激励着广大军民勇往直前,抗击敌人,争取抗战早日胜利;它震慑得日本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胆战心惊!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2000年11月5日,上海文艺会堂隆重举行“何士德九十寿辰暨音乐生活七十周年”纪念会。何士德因年迈体衰未能到会。孰料没多久,这位人民敬爱的音乐家于同年12月2日驾鹤西归。噩耗传来,不胜悲痛,一想起昔日情景,恍如发生于昨日。何队长虽离我们而去,他的音容笑貌仍铭刻在人们心中,他所谱写的歌曲将永远为后人所传唱。晓风 整理王震之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