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套行之二十二:阴山脚下的最后骑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15:30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24日电(记者丁铭、万栋)五一节前夕,记者踏着泛青的牧草,来到驻守在阴山脚下的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营,探访了这个现代条件下保留下来的古老兵种。

  马刀下的辉煌

  提起骑兵,人们首先会想到挥刀纵马、威武雄壮、喊杀声震天的冲锋陷阵场面,一串
串赫赫战功,赋予了骑兵部队神秘的色彩。1985年,我军精简整编后,由摩托化和机械化取代了骡马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以适应西部边防特殊自然环境的戍边需要,并担负抢险救灾、影视片拍摄和民族地区重大庆典活动等任务,向中外人士展示我军骑兵的独特风貌。

  骑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种。英国的皇家骑士、前苏联哥萨克骑兵和美国的骑兵第一师,都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骑兵部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建骑兵的国家之一。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大胆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在中原国家中首创骑兵,称雄天下。元代是我国骑兵发展的鼎盛时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依靠强大的骑兵,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广阔的疆域。

  我军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于1928年4月正式成立。1933年成立了骑兵团。1948年10月底,内蒙古骑兵2师在向沈阳进发途中,全歼了国民党一个骑兵旅,迫使国民党53军炮兵师投降。

  人民解放军骑兵在历史上最多时达到10万骑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领中,除步兵外,骑兵是产生将军最多的兵种。共有骑兵出身的将军33人,“33颗”骑兵将星闪烁在将帅名录中,闪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骑兵史上。

  骑兵的两件宝

  骑兵不可无马,也不能没刀。军马和马刀是骑兵的两件宝。

  像人一样,内蒙古骑兵一营每年都要接一批新马入伍,让老马退役。这些军马来自河北省的红山军马场和甘肃省的山丹军马场,是清一色的蒙古马。这种马个子不高,但耐力很强,身体灵活,耐寒性能好。

  部队的同志介绍说:“接一匹新马要花3800元,服役10年左右,退役时只卖800元。”

  新兵入伍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马也不例外。刚接回的新马,野性十足,不服管教。最初要经过调教训练,目的是去其野性,按“当兵的规矩”去做,这叫“压马”。

  战士们说:“一匹刚入伍的马乍也得压3个月。压马多由蒙古族战士做,他们天生就是好骑手。”

  马压好后,接下来便开始一系列的科目训练,有队列训练,平原山地乘骑训练,以及马场马术、障碍、斩劈、射击等训练。

  战士们说:“要把一匹马训练成一个战士,达到人马合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此,每个战士一匹马,干部也有自己的马,马列人头,各自结合,相互适应,共同度过绿色军营生活。”

  骑兵的另一件宝贝就是军刀。内蒙古骑兵一营现在使用的军刀叫五六式骑兵军刀,长96厘米,重1.85公斤,精钢打造,刀身镀铬。

  据一营的官兵讲,这种军刀为抗日名将彭雪枫所设计,称之为“雪枫刀”。1942年洪泽湖地区沙山集一战中,我军骑兵使用“雪枫刀”,仅用9分钟就将300余名日军砍倒大半,80余名日军因恐惧而投降。

  官兵们说,使用军刀缺少臂力是很容易伤着自己和军马的,所以只有那些资深骑兵的军刀才会开刃,新兵的军刀是不开刃的。但即便不开刃,借着军马的冲击力,在马上平置一柄军刀仍然可以轻易地把敌人的头颅削落。骑兵的军威就蕴涵在这柄军刀中。

  无言的战友情

  “人非草木,熟能无情”。人与人之间是这样,人与战马之间也不例外。在内蒙古骑兵一营,如果说称得上搞“特殊化”的,那不是干部战士,而是他们心爱的军马。

  一匹马每天要消耗近10公斤草料、伙食标准10至15元,保健费1元。而我们的骑兵每人每天伙食费才6元多。营长很认真地对记者说:“骑兵部队不仅要管好人,还要管好马。”

  营里有两个卫生所,一个是为人看病的,另一个是为马服务的。此外,还有很多特殊的服务岗位,专门喂马的叫马勤务,给马站岗的叫马值日,修蹄打掌的叫马掌蹄员,查看病情的叫马卫生员……伺候军马,既要科学喂养,又要精心周密。战马听不懂铁的纪律,只能由人的辛勤劳动来弥补。马厩每天要打扫,还要盯着防止相互嘶咬或缰绳缠脖子。另外还要每天拉出去吊马、溜马、饮马、刷马……

  常年的摸爬滚打,使战士和军马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于是,便有了一串好听的名字:“巴特尔”、“亡命徒”、“狮子头”等等,有的战士省下自己的馒头不吃,偷偷地喂心爱的坐骑;遇到战马生病,他们急得饭都吃不下,细心照料;每次老兵退伍,总会有人默默地走进马厩,抱住“老朋友”大哭一场,又是喂,又是刷,久久不肯离去。

  一次,一名战士的马儿生了重病,为防止传染,部队决定枪毙马匹,战士紧抱战马的脖子,边哭边请求换种处置方式,真情至极,感动得在场的人都流下了泪水。从此,人们看到有一名沉默的战士和他的军马单独生活在一起,直到军马死去…

  战士们都说马通人性,是大家的无言战友。

  老兵种新传记

  进入新时期,我军现代化的进程早已把人挑马拉、靠骑兵冲锋的时代改写成了历史。然而,尽管时代变了,骑兵部队的规模也缩小了,但今日骑兵在支边建设、守卫边防和影视拍摄中却展现出了新的风貌。

  1996年秋季,阴山脚下的包头地区发生地震,内蒙古骑兵一营立即派出一个连的官兵,参加抗震抢险。淘井、拆危房、安置灾民、围建草库伦,骑兵部队把边疆的稳定和民族团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深受当地牧民群众的欢迎。

  1997年盛夏,内蒙古自治区举办全区那达慕大会,骑兵部队担负起开幕式马上仪仗队--旗手方队的表演任务。由于平时作风过硬,训练有素,方队创下了“马走的比人齐”的奇迹,受到在场中外人士的好评。

  参加影视拍摄,展示当年骑兵的风采,成为今日骑兵的又一重要任务。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骑兵拍摄影视片全部是无偿支援。实行市场经济后,局面有了改变。但没有上级部门的批准,纵然有再多的厂家找上门,条件再优厚,部队也不能动用一兵一卒。

  参加影视拍摄确实是一项苦差事,在当地还好,到外地去,全队人员需乘火车,自备草料,人马同睡在闷罐车厢,饮马喂马都在车上。没有饭,战士们只好以方便面充饥。有时遇上列车重新编组,一等就十几个小时。

  影片《敦煌》里马上场面多,耗费时间长,一营官兵千里迢迢赶赴嘉峪关,一去就是半年。根据剧情,有时冬天需拍夏天的戏,衣服单薄,策马驰骋,冻得要命;有时夏天拍冬天的戏,厚厚的古装一上身,人就汗流浃背了。拍《三大战役》时,战士们演国民党兵,光帽子每人就发7顶,一会儿钢盔,一会儿布帽,导演让戴什么,战士们没说的,绝对服从。《杨家将》外景地选在山西山阴县,驻地距拍摄现场有20公里,早晨需要拍戏,骑兵演员凌晨就得上路,每天往返一趟要两个多小时,回去饭顾不上吃,也要先把马喂好。

  苦归苦,但老骑兵的传统却没有丢。拍《三大战役》时,部队开赴锦州,借近水楼台之便,部队一面拍戏,一面把片子作为教育干部战士的教材,既体验了生活,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提出“走一路,红一线,住一地,红一片”。住在老百姓家里,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担水扫院抢着干。

  就这样,多则半年,少则十几天,按剧组要求,精悍威武的骑兵曾到北京、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宁夏、陕西、辽宁、江苏等地,参加了《鄂尔多斯风暴》、《塞外风云》、《敦煌》、《唐明皇》、《杨贵妃》、《杨家将》、《三国演义》、《三大战役》、《解放大西北》、《大转折》、《成吉思汗》、《白马飞飞》等上百部影视作品的拍摄任务。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马队冲锋的画面,便充分显示了今日骑兵的英姿。(完)(责任编辑:廖敏)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