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考临近:应以平常心态应对 学会正确对待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05:54 东北新闻网

  核心提示

  工作过于紧张或者遇到突发的重大事情,高考的经历重新出现在梦中,这是发生在许多参加过高考的人身上的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高考这种高校录取学生的方式对参与者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考那种一考定终身的作用已经日趋淡化,但是作为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历,高考仍然扯动着众多
参与者的神经。

  在一年一度高考即将临近的日子里,我们走近那些高考的过来人包括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还有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希望能够将他们的认识,转化成今年参与者的经验与信心,让“以平常心态应对高考”这个多年来的期待能够变成考生和父母们的行动。

  放松的阻力

  父母学生过高期望

  最近一段时间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又增加了一些应届高中三年级学生这类特殊的患者。马上就要面对高考了,这些学生却突然出现了失眠、厌学的症状,让本来就有些过分紧张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更加焦虑不安。当然,相对的众多高三学生,出现严重焦虑以至要去求医问药的毕竟是少数,但是这种现象却提出了临考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如何消除紧张。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负责人马欢说:“我们不妨先弄清楚造成焦虑的原因,用通俗的话说,那就是想要一种东西,但是害怕拿不到。”

  父母攀比心理作怪

  “现在的孩子太累了。”这是不同年龄学生的父母们见面最有共同语言的话题,而现在高三学生的父母,有的干脆换成了“紧张得不行,我都要快崩溃了”。应考的是学生,父母们跟着紧张什么?

  记者接触到的老师和经历过高考的学生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形成目前高考过分紧张的始作俑者,就是学生的父母。( 辽宁日报 郭 平)[编辑:钱文胜]1

  一位经历过高考的大一学生告诉记者:“我能经常感到父母在和人家比,他希望我能考得好,感觉就是能使他脸上有光。”话不一定全面,但是可以看得出,在那段紧张的时间里,父母的急切心情在孩子身上折射出来的扭曲的效果。

  回头看去年他们自己的经历,记者采访到的学生父母无一例外地给孩子们定了一个比他们目前就读的学校要高一些的目标,尽管对孩子们现在就读的学校,父母们十分满意。

  孙雷是一名大学教师,作为过来人和一个十分满意的父亲,他没有回避父母的攀比心理这个问题。

  他说:“在现在的情况下,恐怕说什么也很难让学生的父母们不着急。”他说,可能高考把父母的攀比的问题一下子推到了前面,那么其他年级的学生父母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吗?现在的孩子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特长班为的是什么?

  他说,孩子经过了12年的努力,就要闯过一个重要的关口了,家长能不急吗?说到那时的心情,他用了一个俗语,叫做“豆腐掉灰堆”,对孩子那种心情实在是拍不得、吹不得。

  回到攀比这一问题上,他说:“现在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简单,又都是独生子女,每天的话题无非两件事,孩子和房子。谈孩子是绕不过去的事。”他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考得好的学生父母在单位里都面上有光,你就是不问,他也会主动告诉你。如果考得不好,那一段时间里,这些父母们走路都溜边。

  他问记者:“这种现象靠一两个父母去扭转,可能吗?

  定位不明学生焦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负责人马欢分析前来就诊的高三学生病例时说:“发生严重焦虑问题的往往是那些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在他的患者中有一位重点中学的学生,引发他过度焦虑的直接原因是一次模拟考试。在那次考试中,平时学习不如他的一个要好同学,考试成绩超过了他。他由此对越来越近的高考产生了恐惧,总是担心自己不行,结果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复习时也学不进去,而越是这样,心理越是有一种负疚感,心情越发焦虑不安。(辽宁日报郭 平) [编辑: 钱文胜]

  2

  马欢认为,造成这名同学过度焦虑的原因还是对自己过高的盲目期望造成的。在他心目中,对于自己的学习水平定位不清,仅仅通过与同学的比较来实现,结果一些小的变动就会影响情绪的迅速变化。其实,仅就那次模拟考试而言,他高考时取得那样的考试成绩,仍然基本可以进入他的目标院校。

  沈阳二中高三(六)班班主任老师刘晓妮说:“在我们这里倒是没有出现学生求助于心理门诊的事,但是孩子们紧张却是实实在在的。”她举了体育大赛中一些著名运动员发生失误的例子说:“那些久经赛场的运动员都会紧张,我们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大考只有一次,怎么能不紧张,关键是怎样正确对待。”

  她认为,一些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在环境,尤其是父母的影响下过早地将一定要考上某某学校作为自己的目标是不明智的,她说:“那样的高校毕竟只有那么几所,有那么多人参与竞争,孩子背上这个包袱多累呀。”

  除了应考学生及其父母个人的因素外,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们的注意,且不说父母到考场陪考,出动警力维持考场周围的秩序,甚至对考场周围实行封道静街的动机和效果如何,这些举动毫无疑问都会化作一块块“精神巨石”压向考生的心头。

  刘晓妮说:“我们关注高考不应该仅仅注重外在的形式,而是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们心灵的关爱上。”

  沈阳二中副校长刘宇说:“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考定终身了。同样,我相信现在出现在备考、考试过程中的学生、家长过度紧张也应该是一种过程中的现象,会有消失的那一天。”

  破解方法一

  父母不要转嫁压力

  沈阳二中副校长刘宇说:“到现在这个时刻,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学生的父母整天盯在孩子的学习上,迎接高考,我们的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自己该做什么,父母也应该学会做好自己的事情。”

  搜集迎接高考的资料,“家长们,站直了,别倒下!”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语。刘宇说:“我曾对学生的父母们说,我们现在最需要你们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孩子,让我们和你一起去奋斗’。”

  儿子成功考入东北大学信息学院的孙雷说:“这个时候,就是心里再急,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而且不仅不能急,还要经常和孩子聊聊天,沟通沟通,宽慰一下。”

  女儿考入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的吴琢说:“处在这个时候,孩子的火气特别大,家里一有点事就像要爆炸了似的。你想啊,学校里别的同学心情可能也都不太好,这时候得给她一个宣泄的机会。”

  她提醒考生的父母们,这时候大人们也有火气,可是绝不能冲着孩子发,还应该尽可能地安慰他们。他们有点小情绪什么的,这个时候一般也不是纠正的好时机。作为过来人,她说:“考试一结束,这些情况都会消失。事后跟孩子回忆那时候的事,孩子全都明白,不会总是那样坏脾气。”(辽宁日报郭 平) [编辑: 钱文胜]

  3

  康慧敏的女儿当年是住校生。她说:“做母亲的怎么能不急呢,但是每周去看孩子的时候,我尽可能地不让孩子看出来。”

  所有“挺过来”的父母一致认为,绝对不能把自己的焦急心情转嫁到孩子向上,临考实际上是检验以前教育成败的时候,而不是开始教育的最佳时刻。

  同时,父母们不仅自己的精神压力不能转嫁到孩子身上,还承担着在心理上给考生减压的任务。

  吴琢说:“孩子模拟考试一考不好,她自己就哭,做父母就不能再说她,只能宽慰她:‘没事,只要尽力就行了’。”

  康慧敏说:“当初我期望孩子的目标更高一些,也是跟我那孩子有些贪玩有关,不过到了这时候,我也不能再说什么了,安慰她,考得好,能去理想学校,考不好,也差不到哪儿去,尽力就行呗。”

  除了语言上的安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负责人马欢认为,学生的父母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该给孩子提供适当放松自己的时间。比如试着放下担心,放松心情,利用空余时间陪孩子到户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比如到公园散步、做些有益身心的运动,甚至看看电视,让大脑稍微“休息”,这对应付考试都有帮助。

  孙雷的做法是孩子孙鹏浩向记者透露的,考前的时间,正赶上NBA开赛,这位父亲果断向酷爱篮球的儿子开放了一定的看电视时间。孙鹏浩说:“看上一小段电视,让大脑兴奋起来,当时我觉得不论是对复习,还是对考试都挺有好处的。”

  破解方法二

  学会正确对待压力

  如果单纯针对考试,应该说现在的高三学生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高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学生来讲,它可以说是对学生3年来,甚至于12年以来学习成果的总检验。沈阳二中副校长刘宇说:“我们经常引导和培训学生们,要把平时的模拟考试看做是高考,而真到高考的时候,我们仅仅把它看做是一次普通的模拟,这种培训可以使很多学生取得心理上的先机。”

  那么如何看待迎考前这一段时间的紧张情绪呢?沈阳二中高三心理健康教师王爽旻说:“高三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与从前的学习生活相比,学生们显得比较焦虑,这是正常的反应。每个人到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些紧张,但这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当紧张适度的时候,也恰恰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

  心理学家曾研究了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事件,并将它们按引起紧张情绪的重要程度打一个分值,如给人造成最严重紧张的事件依次是配偶去世、婚姻破裂等,但是,连结婚、搬家、转学、升迁、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都有其相应的紧张分值。这些看上去令人高兴的事情,同样会造成紧张和压力。(辽宁日报郭 平) [编辑: 钱文胜]

  4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有趣的焦虑水平和取得成绩的“倒U形曲线”,这个曲线反映出,在低焦虑水平和高焦虑水平,人们通常取得的成绩都较低,而在适度焦虑水平,个人往往取得相对最好的成绩。

  当然,在考前这一段时间里,考生们更多是要解决如何避免过度焦虑的问题。

  省特级教师王英姿说:“这就应该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高考,不要把高考当作惟一的选择机会和人生的定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并曾担任高中毕业班班主任的王老师在教学当中有太多的例子能够证明这一点。

  不久前她的一个学生给她发来短信,那位学生刚刚被保送到一所名校读研究生。据介绍,这名同学是王老师班上非常出色的学生,但是在高考中出现了失误,考进了一所二类重点院校,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很理想。可是在那所学校,这位学生各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样样走在前头,结果就有了现在更为理想的选择。

  王爽旻老师说:“看看现在的在校大学生考研的比率和就业率,我们不难发现,本科教育正在逐渐演变成整个教育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像从前那样意味着人整个教育的完成。这对高中生来说更有利于放下高考的心理负担,因为以后,他们还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有过孩子参加高考经历的康慧敏说:“其实作为有更多生活经历的父母,都能知道考试成绩或者说名校的招牌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并不绝对成正比,有很多时候还恰恰相反。但是对自己的孩子,父母们就是很难转过这个弯。也许是因为考试成绩是最容易追求的目标吧。”

  从心理角度化解紧张情绪只是一个方面,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王爽旻还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简便易行的物理放松方法,这也值得更多的考生来尝试。

  方法一:深呼吸法,就是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站立,眼微闭,全身放松,深呼吸,同时默念“1、2、3”,吸气要深、满,吐气要慢、匀。全身进行放松。还可以将全身所有能控制的肌肉从头至脚全部绷紧,然后慢慢吐长气,直至全身全部放松下来。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减慢、心神安定下来,全身有一种轻松感。

  方法二:挤压内关穴法,就是用一只手的拇指按住另一只手臂的内关穴1分钟,待到产生一定酸麻的感觉后,松开,重复做3-5次,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放松作用。

  如何进行物理放松,方法还有许多,比如还有扮怪脸法、闭目养神法、漫画消遣法、自我暗示法、联想法等等,可以因人而异自主进行。

  去年这个时候也在拼搏的东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詹宏聃说:“紧张得实在学不下去了,我的方法是放下书本出去玩一会。”她觉得这样的好处是既放松了神经,补充了精力,同时,因为别人在备考而自己在玩,很容易诱发自己的负疚感,学习起来劲头更足。(辽宁日报郭 平) [编辑: 钱文胜]

  5

  备考的方略

  回归教材调整状态

  在临考前不长的时间里,把复习的重点回到教材上几乎是所有过来的学生和老师们的共同看法。

  省特级教师王英姿说:“高考当中,不管什么学科,基础性知识仍然占到80%左右。那些成绩不太拔尖的学生回到教材,回到基础,对于调整心态、应对考试都很有必要。”她指出,高三的学生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练习题,如果再沉在题海中,往往会就题论题,忽略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方法,不利于应考。所以临考前的这段时间,是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的时候了。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经济系的韩云波说:“去年我这个时候,就把注意力转到教材上,就是做题也做一些简单的题,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心。”

  王爽旻老师介绍说,沈阳二中的高三学生都在老师指导下对临考前的复习做了一个尽可能详细的计划,这样学生们对于每天的复习任务以及结果会怎样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们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建立一个所学知识的框架体系,这是因为当知识以组块方式呈现时,更便于记忆。

  高考过来人孙鹏浩提醒学弟们,不要过于追求模仿高考状元们的作法,因为智力超常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还是应该按自己的学习节奏,走好自己的路。

  对于学习状态的调整,老师们和高考过来的学生说得最多的是生物钟的调整。他们告诉记者,在很长时间里,为了取得一个好的成绩,相当多的高中生都已经习惯于开夜车。结果在高考的时间里,也就是上午九时到11时和下午三时到五时的时间段,一般都不是最为兴奋,这种状况必须改一下,而且不要在临考前再改,提前三周以上最好。

  王英姿老师说:“今年高考将数学考试的时间安排在了下午三时至五时,这对一般习惯在上午头脑清醒时做数学题的学生来说,肯定有一个不适应的问题。那么有这样习惯的学生,我想最好提前进行一下调整,在这个时间里有意识地练习一下数学,或做做题。”

  韩云波说:“从考前三周开始,我就控制自己尽可能在十一点以前睡觉,所以临考那一天,我没有感到过入睡有什么困难。”

  父母的职责

  准备资料做好后勤

  “其实在考前这一段时间里,父母们也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搜集填报高考志愿的资料,帮助孩子做好后勤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们真正把迎考的准备过程展示出来,落到实处,也就不会过于焦急。”沈阳二中副校长刘宇说。(辽宁日报郭 平) [编辑: 钱文胜]

  6

  所带班级不久前刚被评为省优秀班级的刘晓妮老师说:“填报志愿的准备工作现在应该完全由老师和父母来做,目前对孩子谈报志愿的事,不仅不能把事情定下来,反而会分散孩子的精力,影响他们的情绪。父母们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向过来人或者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康慧敏说:“孩子学习上的事,父母的基本上帮不上什么忙,可也有很多的事。我的女儿参加的是东北大学自主招生,那一段时间里,除了一些和孩子相关的事跟随她商量一下外,其他的事,都是我来跑,那些手续都是我给办下来的。我觉得做父母的要是光着急,又无所事事,那就糟了。”

  此外,父母承担的另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确保考生的饮食和健康。

  吴琢说:“那些日子,孩子都是在家里吃,由我动手做。一点也不能大意。去年高考的时候,咱们就知道有一个考生到饭馆吃饭,结果拉肚子了,做父母的后悔死了。”

  对于如何搞好应考学生的饮食,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研究室副主任徐甲芬,最近她也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

  她对考生父母如何准备膳食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建议。

  首先,在备考这段时间里,家庭的膳食最好不要有太明显的变化,要遵从于日常的饮食习惯,变动过大或者营养摄入过多,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而且会引发消化问题。

  其次,要特别注意食品的卫生,有条件的,食物最好在家里做,选用新鲜的原料,不要随意在外面进食。

  第三,注意食物的品种多样化,尽可能地荤素搭配,并且经常地调换一下口味,最好不要总是保持一副老面孔,这样有利于调动内心比较焦虑的考生们的胃口。烹调方式上也要注意,最好选取那些比较好消化的方式,如炒、炖,尽可能少吃油炸类食品,因为这些食品很容易增加肠胃的负担。

  第四,坚果类食品有益智健脑的功能,如果孩子能够接受,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每日的食物要选择那些维生素、矿物质含量较高的品种,可以使得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

  第五,高考时间已经临近夏季,吃冷饮一定要慎重。比如放在冰箱中的西瓜,孩子回家就吃,一方面可能会因为不新鲜引起拉肚子,另一方面,吃过多的冷饮,会使肠胃的血管收缩,从而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进而影响食欲。(辽宁日报郭 平) [编辑: 钱文胜]

  7

  第六,对于考生来讲,传统的“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习惯不一定适用,由于考生一般都要学习得很晚,吃得少,到睡觉时就会饿,影响精力和睡眠。父母们应该在晚上准备适当的加餐,一杯奶,一些小点心就可以解决问题,不过不能吃得过饱。

  最后是尽可能营造一个轻松的进餐气氛。少谈一些考试、复习类的事,一个好的就餐心情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父母应该提醒自己,要把进餐当成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好。

  对于药物进补的问题,徐甲芬认为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孩子平时营养很全面,就没有必要。如果孩子平时就偏食,这时候最好不要硬性地去纠正,强迫他们去吃什么食物,必要情况下可以选用补充营养的办法。不过,她建议,选用营养品最好听从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

  父母的忌语

  忌语一:“你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

  忌语二: “什么事都不要你做,你只要好好复习就行了。”

  忌语三:“12年的学习,关键时候到了,一定要好好把握!”

  忌语四:“这次考不好不要紧,明年可以复读。”

  忌语五:“一定要在班里考上第几名!”

  忌语六:“好好复习,高考时来个超常发挥!”

  忌语七:“去年谁家的某某考上了某某大学,你像他一样就好了。”

  忌语八:“你们班某某同学这次模拟考考了多少分?”( 辽宁日报 郭 平) [编辑: 钱文胜]

  8(来源:东北新闻网)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