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和新闻来一场赛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10:05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和新闻来一场赛跑(组图)
  在昨日进行的“2005长沙晚报开放办报周”之“亲历新闻,见证办报”活动中,热心读者代表与本报记者一道,深入社区亲身感受并捕捉身边的点滴文明。图为热心读者代表正在定王台社区采访受到社区及居民们无微不至照顾的孤寡老人。小刘军摄

  本报讯记者每天都干些什么?每天的报纸都是如何出来的?带着这些疑问,昨日,15位幸运读者参加了“2005长沙晚报开放办报周”之“亲历新闻,见证办报”活动,和本报记者深入社区,感受点滴文明。

  《长沙晚报》的“铁杆”通讯员、开福区委宣传部的李贤良一大早就来到荷花池社区,准备和记者一起采访。作为一名老通讯员,他对报社的采访和出报流程都已相当熟悉,但他还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此次“亲历新闻,见证办报”活动。“以前也曾经和记者一起采访新闻,但大多是负责收集资料,今天能当上《长沙晚报》的‘正印先锋’,过一把记者瘾,很是难得,感谢晚报还了我的一个心愿。”李贤良动情地对记者说。

  “我们全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人都要阅读当日的《长沙晚报》。”昨日,幸运读者之一的邹园园告诉记者,自《长沙晚报》创刊以来,自家每年坚持自费订阅,《长沙晚报》已成为全家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为了参加这次“亲历新闻,见证办报”活动,邹园园还特意请了一天假。

  在经历了白天紧张有序的采写新闻后,15名幸运读者还参与了本报的两次编前会,并参观了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和发行等一系列出报流程,来自大众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马凯歌在参观中非常仔细,并不时拿出自备的相机拍摄。“这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希望明年还能有机会到长沙晚报来参观学习。”马凯歌说。(彭博胡立滢)
和新闻来一场赛跑(组图)
  虽然现在的日子舒坦了,廖环宇老人还是经常拿出老照片和晚辈一起忆苦思甜。社区记者 胡舸 摄

  半个世纪见证家门前巨变

  社区记者马凯歌 李贤良 胡舸

  【采访地点】开福区荷花池社区

  【采访时间】1小时30分钟

  【交稿时间】24日17时26分

  昔日的茅草棚、砖瓦房被高楼大厦代替,最初破旧不堪的黄泥巴路变成了现在的水泥通途……家住开福区荷花池社区茅亭子巷的百岁老人廖环宇每当谈起身边的变化,总会连声感叹:“太快了,变化太快了!”

  廖环宇老人一家在茅亭子巷已居住了52年。“当年搬来的时候,这里全是坑坑洼洼的石头路,只要一下雨,路上到处都是小水坑,一不小心就踩了进去。”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廖环宇在回忆起往事时,仍然摇头不已。廖环宇的媳妇黄笃平至今仍记得几十年前的一场火灾,那是1965年的一天,附近13中的化学楼突然起火,消防车因巷子太窄开不进来,住在巷子两旁的邻居纷纷从家里拿出脸盆端水灭火。“火灭了后,消防人员问我们一下子从哪找这么多脸盆,他们哪里知道,只要下雨,这里的房屋都会‘泛滥成灾’,每个家庭都准备了好几个脸盆用来淘水。”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就是10年前茅亭子巷的真实写照。”廖环宇告诉笔者,10年前,每当夜幕降临,昏暗的路灯下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在走,狭窄的巷子里一旦有车开过,路人都要靠边站,还得捂着鼻子躲避扬起的灰尘。那时的道路破烂不堪,一到雨天街上就会污水横流。

  如今道路两旁修起了绿化花坛,连人行道都种上了绿树。吃过晚饭后,廖环宇都会出来散散步。走在宽敞的水泥路上,在茅亭子巷住了52年的他感受着家门前发生的巨变,他逢人便说:“如今祖国繁荣富强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舒服了!”

  “社区一家亲”育出邻里情

和新闻来一场赛跑(组图)
  昨日,芙蓉区定王台社区举行“社区一家亲”汇报演出,亲如一家的邻居们携手奉献出一台精彩的节目。社区记者 郑志华 摄

  社区记者 汤立鑫 邹园园 郑志华

  【采访地点】芙蓉区定王台社区

  【采访时间】3小时

  【交稿时间】24日17时10分

  孤寡老人李辉常被搬桌子之类的“小事”给难住,无奈的她只能站在家门口等熟人路过,如今,这种尴尬的场面再也不会出现。自芙蓉区都正街定王台社区开展“社区一家亲”活动以来,陌生的你我走出家门,像关心家人一样互相照顾。昨日,居民以文艺演出的形式,现场演绎邻里间的真情故事。

  今年年初,社区工作人员与5位孤寡老人接触发现,寂寞的他们很渴望享受天伦之乐。细心的工作人员将老人的想法透露给驻区单位,一场认亲活动由此展开。经社区牵线,5位老人喜获“儿女”,重享绕膝之福。80岁的李辉与芙蓉区城管执法大队结对,在这群“儿子”的照顾下,老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她拉着记者的手说,“儿子”们隔三差五就送来米油等生活用品,还陪她上医院看病,她再也不寂寞了。

  社区负责人李茜萍说,活动开展前,邻里互不搭理,老死不相往来的尴尬局面让人着急。为此,社区开展今天我当家、文明宣讲员、青年护绿队等各种活动,邻里之间、楼道之间慢慢有了相互交流、相互关照的亲情感,人们的心慢慢融合在一起。针对单亲孩子教育不到位的难题,社区专门开通“小小鸟关爱热线”,让父母和孩子掏出心里话,再请社区内的热心人士解答。如今的定王台社区,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孤残儿童,只要你有困难,隔壁的邻居一定会热情援助,大家如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

  感恩“娘家人”孩子名“欢喜”

和新闻来一场赛跑(组图)
  社区工作者给试管宝宝“欢喜”赠送见面礼,祝福他健康成长。社区记者 孔令华 摄

  社区记者 曾向东 孔令华

  【采访地点】天心区南大桥社区

  【采访时间】1小时

  【交稿时间】24日18时33分

  “我给咱家试管宝宝取名叫‘欢喜’,让他一辈子记得社区的恩情!”昨日一早,来长打工的谷玉、黄云(化名)夫妇抱着出生5个月的儿子,专程来到天心区南大桥社区致谢。在社区倾情帮助下,这对10余年不孕不育的夫妇选择科学生育,生下一个健康可爱的试管宝宝,濒临破裂的家庭也恢复往日和睦。

  谷玉、黄云夫妇都是湘阴县人。14年前,两人喜结良缘,结伴来长做水产生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然而,由于婚后10余年一直未怀孕,社会上的闲言碎语传来,让夫妻俩原本亲密的关系逐渐淡漠。苦闷的黄云找到社区计生干事龙春花诉苦。“现在都在宣传科学生育,咱们也去看看能不能做试管婴儿?”龙春花的一番点拨让黄云茅塞顿开,接着龙春花又找来不少报纸、科普资料,帮她释疑解惑。去年4月,黄云终于鼓起勇气,和丈夫一起走进医院,接受了试管婴儿手术,成功怀上了身孕。

  怀孕本该给这个家庭带来快乐,然而,一系列挫折却让黄云再次陷入痛苦。去年9月,龙春花到黄云家准备给她道喜,然而进门却看到一幕凄凉的场景:阴暗的房间里,黄云孤零零睡在床上,床头连一杯热开水也没有,其丈夫更是不见踪影。经再三劝慰,黄云才倒出肚子里的苦水:从做试管婴儿开始,家里已经欠下几万元债,失去信心的丈夫无心顾家,经常几天不归,准备任她流产。

  龙春花当即将这一情况向社区汇报。社区负责人彭勇立即上门慰问黄云,并和户籍民警辗转找到其丈夫谷玉。在社区的劝解下,谷玉终于回到妻子身边。此时,黄云已有6个月身孕,因为没有把握,夫妇俩竟一直未办准生证。考虑到夫妇俩生育不易,社区决定特事特办,以最快速度为他们办妥了生育证明和准生证。去年12月,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婴终于呱呱坠地,古玉、黄云一家欢天喜地。

  黄云乐呵呵地告诉笔者,搭帮社区一路关照,眼下不仅宝宝健康成长,夫妻感情也没有了裂缝。现在谷玉每天凌晨2时就起床忙生意。他说要多赚钱还债,让老婆儿子过上好日子,才对得起社区的“娘家人”。

  有困难就找社区干部

和新闻来一场赛跑(组图)
  手捧七里庙社区送来的“六一”儿童节礼物,贫困家庭的孩子十分开心。社区记者 谢文勇 喻劲松 李树行 摄影

  社区记者 谢文勇 喻劲松 李树行

  【采访地点】雨花区七里庙社区

  【采访时间】2小时30分钟

  【交稿时间】24日13时38分

  昨日,家住雨花区东塘街道七里庙社区的36户特困家庭子女,收到了社区赠送的一份精美的“六一”儿童节礼品;同时,居民谢月红也在社区帮助下,在辖区酒店内找到了工作。谢月红高兴地逢人便说:社区干部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七里庙社区内有6家省级单位,社区要做好这些大单位的服务工作,还真不容易。有人戏称七里庙这座“小庙”管了“大神”,社区主任阳玉珍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叫做“阳菩萨”。为了与大单位搞好共驻共建,“阳菩萨”从单位干部职工最关心的农转非、补办身份证等工作入手,并将辖区内单位的“灭四害”等工作承包了下来。社区的贴心服务得到了回报:驻区单位对社区工作积极配合与支持,近日,省地税局后勤服务中心还组织党员干部为社区贫困户送温暖。

  居民张某原是社区一家单位的职工,因吸毒被单位除名,自己又无一技之长,“阳菩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主动为张某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为他申请了低保,还说服原单位为他解决了一个做生意的门面。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几年来,社区先后帮教吸毒和刑释解教人员15人,让他们走上了崭新的人生之路。

  妙笔写出身边文明事

  社区记者 刘焕鑫 颜艳 邬桂蓉

  【采访地点】岳麓区咸嘉新村社区

  【采访时间】2小时

  【交稿时间】24日17时08分

  多留一份心,写出身边变化的点点滴滴。在岳麓区咸嘉新村社区,有一份名为《我们的家》的社区宣传资料,通过这一平台,数千名居民切切实实记录和感受着星城文明创建给社区带来的新气象。

  2001年10月10日,岳麓区咸嘉湖街道办事处与咸嘉新村社区联合推出了《我们的家》。几年来,《我们的家》始终坚持贴近社区、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记录社区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宣传资料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其中,社区居民邹金淬和曾金朵用花鼓调编写的反映社区变化的《咸嘉巨变》,居民来稿反映邻里互助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文章,都发自肺腑,真实感人。

  几年来,《我们的家》犹如最贴心的朋友,一路陪伴着每一个社区居民笑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她也一路见证了咸嘉新村凤凰涅槃式的蜕变重生,欣喜地采撷社区绽放的文明之花,向居民们娓娓道来。(来源:长沙晚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