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化走市场,该趟什么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11:41 南京报业网

  【江苏商报报道】 本报记者 周韬 严灿华 韶静 戴万祥 报道

  斑驳的墙壁,过分的静谧,如果不是墙上贴着艺术中心的招牌,你也许真的会以为这里就是一处已经停止使用、没有利用价值的厂房而已。这里,就是被业内称为南京唯一的“仓库艺术”——“河西画家村”所在地。

  就在深圳、北京等地“仓库艺术”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南京这片艺术社区的“河西走廊·当代艺术之路”展正面临着巨大尴尬,而这片艺术社区却正为如何继续生存而犯愁。

  孤单的“河西画家村”

  南京的“仓库艺术”不太好找。出了江东门,记者七弯八拐、问了很多人,才走到在离上新河还有相当距离的这片艺术社区。与纽约的SOHO、上海的苏州河这些自发形成的艺术社区不同的是,南京的这个艺术社区是公司运作,牵头者是“圣划艺术中心”。

  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三间大大的仓库静静地竖立在那,周围破破烂烂。墙壁虽然斑驳却依然给人整洁的感觉,不知是没有完成还是刻意为之的雕塑整齐地排在墙角。一幅幅的油画或陶艺作品静静地挂在墙上,挑高的房顶使整个场馆显得更加的空旷。

  三间仓库从内部被隔离出不等的空间。正中最大的一部分被留做了展厅和办公区域。剩下的就以租赁的方式成为了与圣划签约的艺术家们的工作室。在记者采访的时间里,14个已经租出的工作室有三间是正在工作的状态。据了解,这是由于大部分的签约艺术家多为南京各美术院校的教师,专职搞创作的并不多,他们要到这里来进行创作只有利用课余的时间。

  “‘河西走廊·当代艺术之路’展目前在展出。虽被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列入了《南京文化演艺导刊》,但市民对‘河西走廊’的关注度明显低于其他在南京的文化演出。来这儿的人寥寥无几。”圣划艺术中心是展览的策划者和举办者,可总经理陈燕讲起展览效果一脸无奈。

  在深圳很多人知道有个大芬画家村,但绝大多数南京人并不知道“河西画家村”。

  区区20幅的销量

  作为艺术品产业的开发,难题何在?首先是场地,和为场地支付的费用。

  “4000平方米仓库的租金只有30万元,我们2000年下半年就开始找房了,去过金城厂的废厂房,看过南京卷烟厂的旧厂址,但那些地方大多是以楼房形式出现的。而艺术家创作需要很大空间,这些房无论从大小还是层高,都与现在的仓库是不能比的。市内这些房子的价格实在太高,租个200平方米的仓库一年要20万元,如果是4000平方米算,一年起码得花400万元。谁租得起啊!”

  2002年下半年,“河西画家村”进驻河西。原因很简单,租金便宜。“这房子,曾是江东村村委会与南京某小型开发商共建的一个仓库。”

  陈燕在提到艺术家对仓库的使用时,明确告诉记者:“我没有加他们1分钱!租下这个地方后,不少艺术家来和我谈进场事宜。但我对艺术家也是有选择的。要是以经营角度来算,细算起来等于是亏钱的,因为过道等一些公用地方是不可能租给艺术家的。他们当然也不会出钱,这部分租金也就只有由我来出了。”

  既然是市场经营,那么作品或者说产品卖给谁,怎么卖?

  “我们主要针对的是南京市场,每年只能卖20幅左右的原创作品,而且售价只是全国市场的2/3。打个比方,同样一幅画在北京或上海能卖十万元,在南京就只能卖六七万。南京市民对当代艺术的接受程度需要加强。”陈燕说。

  据介绍,当代艺术品多数工程浩大,创作周期长,作品的定价一般还都是比较高的。像方力均、张晓钢、岳敏君这样的著名艺术家,一幅普通的作品就可以买到五六十万,好一点的作品可以买到几百万。南京目前虽然没有百万级别的艺术家,但是几十万级别的还是有的,而且大多和圣划签了约。即使这样,现在仅能做到收支平衡。“所幸的是,今年以来,一家外地的投资公司一直为我们投钱,让我们得以生存。”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什么原因造成了南京“河西画家村”如此的“惨淡”?

  陈燕告诉记者,观众对当代艺术是否有兴趣都是写在脸上的。“有人进来时,一脸轻松地东看看、西看看。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当代艺术可能有一定了解,但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这些艺术品的含义。有人则显得有些恐惧,更有些人在参观时一脸严肃,好像完全不能接受当代艺术。”

  她认为宣传力度不够是最大原因,“南京甚至连一座现代美术馆都没有,市民没有机会接触到当代艺术,了解就更无从谈起了。”据了解,南京在上世纪80年代,曾作为我国现代艺术创新的活跃之地在艺术界赢得举国瞩目的地位。然而,90年代以后,北京、深圳、上海等地艺术家群落纷纷崛起,他们通过国际交流,直接深入到潮流的核心,成为各地区的时尚引领者和标志性文化代表。而南京文化力量被分散、文化优势被削弱。

  南大商学院的顾江教授,在与记者谈到当代艺术在南京面临的困境时认为,只要是商品就必须被消费者接受,被接受首要条件就是应被消费者认识。而与传统艺术相比,南京了解、理解当代艺术的人群实在太少了。当代艺术如想发展南京必须在宣传上下工夫。毕竟当代艺术在南京还只属于少数人的艺术,如果只局限在业内发展,是根本不可能形成市场的。

  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市场固然重要,但南京“河西画家村”本身的运营也很重要。“现在他们的思路还很不清晰,而且也没有比较系统的规划”。在这样的一种的状态下,南京艺术市场的开拓应该说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和研究。有关部门此时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能否走“行画”之路

  大芬村是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的一个自然小村落,方圆4平方公里,祖籍居民仅300余人,外来人口有上万人。1989年,一位名叫黄江的香港人来到这里。黄先生在香港是经营商品画(又称“行画”)的,20世纪80年代来深圳、广州等地开办商品画加工产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大芬村,被这里民风的纯朴、干部的热情所吸引,便带领十几位画工来到大芬村,租用了一间民房,开始了国内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出口的产业。

  根据最新统计的数字,截至2005年4月,整个大芬油画村(包括茂业书画交易广场、东大街国际油画城)共有书画、工艺等经营门店近500家。以大芬村为中心,在深圳市从事油画生产的画师、画工及学员最少在8000人以上,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销售额在逐年增长,2004年全年的销售额达到1.26亿元。油画产业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还盘活了地方经济。当地村民的房屋出租收入可观。

  大芬油画村依托油画形成了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大芬村一年制作的行画上百万幅,由于有毗邻中国香港的优势,油画中有九成销往中国香港后转销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这里是全国较大的油画集散地。普通市民甚至是周边的村民,在闲暇之余,到大芬村转一转,花上几十、上百元就可以买两幅自己喜欢的油画回家。

  南京“河西画家村”能否走大芬路线?顾江表示,依目前的状态和定位,走大芬路线不切实际。无论当代艺术还是传统艺术,只有仿制品的价格才会比较低。原创作品是艺术家价值的体现,价格不会定得很低。

  但是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却曾经这样评说艺术品市场,值得琢磨:“对大芬村有争论,这是很正常的。它出现以后在其发展进程中总是由低到高、从无序到有序地发展。

  现在看来大芬村也不光是画工去批量生产这样一种形式,而是原创作品的拍卖和出售占的分量和比例越来越大了。我认为没有绝对的俗雅之分,如果把油画这种作品仅仅束缚在少数人的欣赏和议论范围之内,这不是我们文化的方针。艺术作品走出画室,走出书斋,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是好现象。艺术的普及,通过市场使之更加有魅力。”

  北京798能否借鉴

  北京东北,四环之外,机场高速东南,一片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旧厂房静卧在一个名叫大山子的地方。一色的老旧砖墙,方方正正,外表平淡,它的清冷中自有一种朴素大气之美。2年多来,一批当今最活跃的艺术家渐渐将它打造为今日北京的一张脸,并命名为——798厂艺术区。

  八九年前,当最早一批雕塑家进驻时,这些废弃或闲置的厂房,每平方米租金只有0.2元。2002年,隋建国、刘索拉等人在此创建工作室并形成示范效应,加上美国人罗伯特·伯纳欧在圈内的推荐,艺术家们开始成批进驻。至2003年4月,艺术区初步成型,组成了画廊、艺术基金会、出版传媒、设计广告、时尚品牌、咖啡店、餐馆、洒吧等38家机构和46个艺术家工作室。随着798知名度的提高,进驻的门槛在提高。最近的一项测算表明,798的俱乐部和工作室接待国内外参观者的频率是:每15分钟一批。

  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李象群认为,发展下去,798很有可能成为像美国纽约SOHO那样的艺术核心区,即“艺术CBD(中央商务区)”,其价值远胜于“中关村第二”。而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来要拆迁的798厂,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重视。北京市领导先后对“798”进行了明察暗访,最后于2004年7月形成了一个基本意见,即“看一看,管一管,论一论”。2004年11月,798艺术工厂终可免于拆迁。

  比起如今蜚声国际的北京798艺术工厂,圣划牵头做南京“河西画家村”的时间上还早了两个月,然而,两者目前的生存现状却有着不小的差别。当问及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时,陈燕坦言:“这是整个城市的氛围使然。南京的文化市场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相比显得较为单一,重演出而轻展览。以本月的文化市场为例,只有一场展览。”顾江认为,以上只是一方面原因。

  北京798就是将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发挥到最大化的典型。这也是南京目前不足的地方。在当代艺术尚未被南京人认识的现在,圣划就更需要吸引对当代艺术有兴趣的投资者,共同发展与当代艺术主题有关的特色产业。

  政府的支持不可少

  “与兄弟城市文化快速发展的势头相比,南京的文化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南京市改革办副主任孔利在接受记者时坦言。她表示,观念、体制、政策等诸多因素成为阻碍南京的文化市场发展的“瓶颈”。而南京“河西画家村”的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艺术与市场的关系究竟怎样协调和发展?

  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认为,应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融资平台,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文化资本使用效益;通过规范的公司化运作,吸引多渠道的文化投入人加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应选准优势项目和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通过专业化的公司运营,统一策划、宣传、包装、打造精品项目,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创新、培育龙头,从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因为发展河西要建滨江大道,南京这片艺术社区最迟明年就要拆迁了,但合适的地点现在还没找到。陈燕告诉记者,城区里太贵,便宜的厂房又在山里。如果真搬到山里,不止南京市民更难找到,连艺术家自己也都不愿去工作了。“我们坚守这块阵地的原因主要还是想发展和振兴南京市场,以南京这样规模的城市,只要好好做,当代艺术应该还是有市场的。以深圳和北京的例子,而且能带动相关产业。”陈燕现在很希望得到有关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支持。(3版《重磅报道》)

  (编辑 小海)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