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封感谢信,27年等不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15:47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27年前,宋木匠说自己在火中救了85人。这事没人信啊,他被当成了“想入团的骗子”。宋木匠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不是骗子。

  1992年5月,春天的活力刚刚回到吉林农村沉睡已久的田垄间,73岁的宋阁文却已经气息微弱。他把二儿子宋凤河叫到身边,吃力地诉说遗憾:“这些年我心里一直在划圈儿(意为琢磨不定),你救了85条人命的事到底有没有呢?你说客运公司会来信或是登门感谢,这
都等了多少年了呀。”

  宋凤河想申辩几句,憋了好一会儿也没找到合适的理由。

  感谢信可不是救护车,此后的几天它仍没有赶来救急,等不及的老人抱恨而去。此后的13年,宋凤河的老母亲继续为“没法合上眼”的丈夫守望那封感谢信,至今还是没有等到。

  “英雄”斧子救出85人

  宋家生活在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公拉玛村。

  1978年冬天,农历腊月中旬的一天傍晚,一个高大的身影推门进了宋阁文家的屋子,老两口吓了一跳。从五官和身材看,来人像是二儿子宋凤河,但上衣和裤子都不对了,头发、眉毛都已烧焦了,面庞乌黑,起了好多水泡,而且,二儿子前天才离家去了黑龙江做木匠活啊。

  儿子告诉惊诧的老人,自己遇到了车祸,受了伤,只能回来了。“爸,以前你总给我讲救过几个人,那都算什么啊,这次儿子比你出息,救了百十来号人呢。”宋凤河颇为得意地向父亲说起两天前的经历———

  那天早晨6点多,宋凤河从齐齐哈尔乘车前往碾子山林场,由于探亲的人特别多,定员50人的大客车塞进了86名乘客。

  宋凤河出门穿得很是神气:上身是结婚时做的短呢子大衣,脚上是全牛皮的靴子。

  车开到蘑菇气镇附近的时候,驾驶室突然起火。电动门失灵,车窗拉不动,司机孙玉海和副驾驶位置上的售票员已经跳车,乘客们因踩踏、挤压和惊惧而起的哭喊声,听起来尖厉而绝望。

  宋凤河从小练功,有一身不错的武艺。他奋力踹向一扇车窗,但仅仅是把冰窗花踢得四散飞扬,接着又是几脚,玻璃依旧完好!这时,客车底部也窜起火苗,脚下开始发烫。宋凤河突然想到,自己有斧子啊。他拎出背包里的扁斧,抡向车窗……

  车厢被凿开了一个“冰窟窿”,乘客们如求生的鱼一样蜂拥并堵塞在窗口。他拨开躁动的人群,抡着斧子,很快地,一个又一个“冰窟窿”打开,乘客们得以纷纷跳出去。在帮助几个行动不便的人逃生后,宋凤河跳了出来。这时宋凤河听到,车厢里隐约有呼救声和哭声。一位妇女疯了一般扑向客车,宋凤河一把拉住她喊道:“你上不去!”自己则返身冲了回去。远处,司机在急切地喊着“回来,车会爆炸的”。

  他猫着腰,在灼人的车厢里摸索,先是发现一个60多岁的老头,因为被挤踏,趴在座位下爬不起来了,宋凤河把他举出窗外;随后宋凤河又循着哭声摸到一个两三岁的男孩,情急之下,他做出一个类似跳高运动员的“背跃式”,抱着孩子“弹”出车窗。落地的时候,他的腰正好砸在坚硬的车辙上,一时疼得动弹不得。

  乘客们把孩子及受伤的宋凤河抬离险境不到一分钟,客车轰然爆炸,气浪把客车顶棚冲起十多米高。

  宋凤河回忆说,被救孩子的母亲第一个跪下来,不住地磕头感谢大恩人,一个老太太也跪在地上,其他乘客也把宋凤河团团围住,纷纷表达着感激之情。“那样的场景下,我已感觉不到伤痛。”他用东北人特有的豪爽语气说,“要谢就谢这把英雄的斧子吧!”

  被村里人说成“想入团”的骗子

  救援人员在下午3点多赶到,把乘客们接到了齐齐哈尔公路客运公司。第二天,事故调查小组几位领导模样的人得知宋凤河救了全车人,拉着他单独吃了两顿饭表达谢意,“要是没有你,我们的损失无法想象”。

  领导了解了宋凤河的伤情,问他有什么要求。宋凤河憨厚地笑笑:“我这伤也没什么大事,不用治疗,也没啥要求。”因为呢子大衣和裤子都烧坏了,领导说要送他一件翻毛的羊皮大衣和制服裤子,宋凤河没有拒绝。

  宋凤河突然想起,自己小学五年级辍学不久就外出学徒,“考察期不够”,一直没有入团。他不好意思地对领导提出,自己非常渴望成为团员,“能不能给我家乡的团支部写一封感谢信?”

  一位穿蓝色中山装的领导掏出小本子,记下了宋凤河的地址,说:“小同志,你放心,等事故处理完,我们不仅要写信,还要登门去表示感谢哩。估摸也就三两天的事。”

  身上多处创伤和烧伤,如此“狼狈”,没法去做木匠活了,宋凤河只好回家。

  父亲听了儿子的讲述,先是心疼,继而是欣喜,“不愧是宋家的儿子,受点伤也值得啊”。年轻时在松花江上谋生的宋阁文曾多次救人,其中尤以57年前从冰窟窿里救出一位30多岁的孕妇最为人称道。家里又出了英雄,大家都很激动,那天晚上,母亲炒了豆腐干和白菜,给父子俩温了白酒,享受过年才会有的待遇。

  那时候,青年人都渴望做出什么先进事迹,以便光荣地入团、入党。比宋凤河大两岁的团员解成秋较早知道了火中救人的“英雄事迹”,他拍着胸脯说:“我做你介绍人吧,入团肯定没问题啦。”

  连续几个晚上,宋凤河都因亢奋而失眠。他想象着村口出现骚动,有人敲锣打鼓地来表达感谢,再后来是自己光荣地入了团,入了党。

  三两天过去了,又一个三两天过去了,失望之后还是失望。春节马上就到了,宋凤河急了,村民们也开始私下议论:那事儿到底有影没影啊?有几次,宋凤河想给齐齐哈尔客运站写信,询问感谢信发出没有,但他却觉得难为情,“一写信就好像自己找人家提要求似的”。

  乌拉街是一个满、汉、回、朝鲜、达翰尔、傣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居民历来崇尚真正的英雄,自然地,也分外鄙夷猥琐与欺诈。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受到欺骗,有时人们与宋凤河在村里迎面而过都不打招呼,甚至走出不远就以显然能让宋凤河听到的声音耳语:“看啊,这就是那个想入团的骗子。”

  “救了那么多人,谁来救我”

  凭着一身好手艺,宋凤河很快就小有积蓄。虽然背着“骗子”之名,日子过得倒还滋润。

  到了1997年,救人的事过去19年了,父亲去世也已5年。

  宋凤河兼做运输。一天夜里10点多,他开着自己的农用三轮回家,被一辆大货车刮翻,掉进了乡路边的深沟里,肇事司机却扬长而去。那次车祸造成右臂骨折。宋凤河在吉林市中心医院接受了两次不成功的手术,断臂没有接好,手术费却搭上了3万多。

  两年前,命运继续着对宋凤河的折磨和戏弄。他突然感到后腰疼痛难当,医生告诉他,他患了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处的骨膜也坏掉了,“应该是以前的伤,现在找上你了”。病情迅速加重,以致他只能勉强靠双拐在自家院子活动。

  宋凤河办了残疾证,是二级肢残。可惜这样的证明并不能帮助宋凤河从镇上申请到救济。

  到了2004年,宋凤河的母亲身体状况大不如前,83岁的老人脸消瘦得如同木刻,腰弯得更加厉害。看着风烛残年的母亲还要颤巍巍地照顾自己,宋凤河暗自神伤。病倒之后他的心事更重了,也更难获得内心平衡了,他总会想起父亲临终前那猜疑、遗憾的眼神,难道将来要看着老母亲也以同样的方式离去吗?宋凤河想,得找有关部门要个说法,但他甚至连哪一家是“有关部门”都难以搞清。

  27年过去了,镇上的邮递员换了几拨,还是没有人送来感谢信。心里长草的时候,宋凤河会从仓库里翻弄出那件羊毛大衣和那把扁斧,坐在炕上摆弄一会儿。等不到感谢信的这些年,羊毛大衣让宋凤河倍加珍视,尽管它只是一件说服力有限的孤证。

  这年秋收过后,解成秋来宋家串门,几杯酒下去,宋凤河忍不住又说起自己的委屈。“当初是我一次又一次救人,不求回报,现在英雄落难了,想找一个能帮我的部门都找不到。”

  解成秋口无遮拦:“老弟,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但这件事情上你肯定撒谎了。要是真有救人的事,即使现在去找,也能有个结果啊。”这话触动了宋凤河,他决定不再沉默着等待来信,而是自己写信,给报社,给客运站,给镇团支部。要名誉还是要回报,他在二者之间摇摆着,继而想,为什么不能都得到呢?

  27年后,宋木匠“新生”

  “哎,本来是讲自己的真事,怎么像被人把刀架在脖子上逼迫的?”老木匠很难为情地写完材料,分头寄给当地和省城的几家报社,可惜其他都没了下文,只有长春《新文化报》派来记者了解情况。

  今年3月初,《新文化报》开始与黑龙江的媒体联动,以一种不很确定的口气讲述了“英雄救人”的故事,帮助宋凤河寻找当年车祸的证人。对于宋凤河而言,新的等待开始了。

  但这一次命运没有让宋凤河等待太久。3月12日,邮递员送来一份来自内蒙古扎兰屯的特快专递,里面只有一页短信,却让宋凤河兴奋得几乎丢开拐杖。写信人叫于柏清,他说以前听岳母说起27年前客车失火及获救的经历,全家人一直无法找到恩人表达感激。前几天,于柏清到吉林省敦化串门,偶然翻到《新文化报》,里面报道的宋凤河的故事与自己听说的完全吻合。第一个证人的出现竟如此偶然,宋凤河想,这真是天意。

  没过几天,宋凤河收到于柏清寄来的200元钱,随后又有人分别寄来“感谢费”,有的800元,有的1000元,大家在感激之余都在表达着兴奋与欣慰:终于找到你啦!

  一位叫宋书才的当年乘客向《新文化报》记者证实,宋凤河描述的车祸及救人经过并无虚假成分。

  有一位黑龙江妇女打来电话,说自己也亲历了那场车祸。这个人一再表达谢意,但是却犹犹豫豫,不愿意写证明材料。宋凤河明白了,或许人家怕自己提什么要求。

  宋凤河把感谢者的汇款一一退回,还请报社记者帮他澄清:不会要证人们的任何报答,只希望还自己一个好名誉。

  不管怎么说,证人的纷纷出现以及那些穿越27年的感恩之情,让他激动而温暖。

  “骄子”或“傻子”?

  宋凤河与齐齐哈尔有关客运部门的领导取得联系,对方的第一句就警惕地问:“你有什么目的?”宋凤河只得一再解释,自己不想提任何要求,只希望对方能证明当年救人确有其事。

  齐齐哈尔中通客运公司(其前身为市客运站)给宋凤河的解释是,公司好多年前就改制了,过去的职工也基本找不到了,司机孙玉海年初去世了,倒是隐约听说很久以前客车起火的事,但现在找不到材料了,“我们需要抽时间调查、研究一下”。

  找到证人,除了摆脱家人的怀疑目光,看上去并没有为宋凤河改变什么。

  前些天,当地报纸对宋凤河的故事进行着连续报道,但乌拉街镇的政府部门还没有动静。而吉林市见义勇为办公室的负责人表示,宋凤河的情况特殊,年代久远,是否符合基金会的奖励条件,他们还要研究研究。

  “如果当初客运站证明我的事迹,哪怕只是一封信,和今天就是天壤之别啊。我还能躺在这儿吗?”卧床之后,宋凤河有时会发出这样的慨叹。朋友解成秋也说,在那个极度推崇雷锋精神的社会,挽救85人的生命肯定会被当作时代骄子。

  更让他不安的事情发生了。去广东打工、八年没有回家的二儿子打来电话,询问政府对救人义举有什么说法。听到宋凤河吞吞吐吐,儿子急了:“爸,我不能不告诉你,这件事上,我觉得你像傻子一样。祖辈什么样我不管,反正我不会像你那样去见义勇为了。”

  如同两年前突然失去对腰部的控制一样,放下电话,宋凤河感到有什么东西“咔嚓”一下断裂了。世事无常啊,宋凤河想,原以为很硬朗的东西,不是说断就断了吗?(据《南方周末》)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