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发掘明清平民墓群进入收尾 将建人骨标本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16:24 法制晚报 | ||||||||
200多座墓葬,数百具完整的人骨,让考古工作者整整忙乎了一年。本周,天津蓟县桃花园明清平民墓群现场发掘进入收尾阶段。据悉,这是我国华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大规模墓群,也是国内考古机构首次大规模发掘明清墓葬,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生活习惯、婚丧习俗等有着重要价值,在这些人骨的基础上,一个全国明清人骨标本库即将建立。 城镇改造工地 铲出51具骷髅
去年6月,天津蓟县大规模城镇改造正在进行中,工人们像往常一样来到县城东北的府君山南麓挖地基。忽然,泥土中现出部分骨骼,紧接着,一具完整的人骨出现在工人们面前。这个发现并没有令工人们感到意外,因为施工中挖出人骨的事并不罕见。 然而,几分钟后,眼前的景象越来越让工人们感到震惊,51具保存得相当完整的人骨出现在他们面前。工地负责人立即通知了天津市文物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随即派出六七位工作人员赶到现场。 发掘墓穴两百多 获得标本数百具 在对现场进行勘察后,有关部门决定对桃花园墓群进行挖掘。 “考古挖掘急不得,小锹、小铲一点一点地挖,200多人整整挖了一年。”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陈雍主任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上百年不见天日的墓室中就会积存大量有害物质,但由于工作时不方便,考古人员一般不戴防毒面具,只戴着口罩、手套等基本装备,工作环境之艰苦可想而知。 墓穴中的遗骨被发掘出来后,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陈雍说:“从去年下半年一直干到现在,发掘工作本周进展到收尾阶段。在这里,我们先后发掘了200多个墓穴,几百具人骨。” 据悉,由于大量完整的明清人骨标本十分少见,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研组也闻讯赶到现场采样。 身高多少 寿命多长 平民墓传达重要信息 考古目光从“物”转向“人” “这个明清墓群很普通,埋在这里的人身份不高,墓主很可能就是当地的平民百姓,墓中更没有珍稀的随葬品出土。”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陈雍主任说。“但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平民墓群却有着重要的考古意义,对于研究该地区明清时期民俗以及居民的体质特征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李法军博士说。 陈雍告诉记者:“明清时期,蓟县就已成为一个热闹的城镇,这个墓址离蓟县县城非常近,很可能是当时县城的一个大型陵园。在华北地区,从县城周边发掘出的大型墓群不少,200多座墓并不算最大的。可惜的是,由于早期城建和考古认识上的偏差,目前保存完好的大型墓群已十分少见了。” “以前,考古中更关注随葬品的研究,什么质地、什么工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手工业发展到什么程度等等,却忽视了对人的研究,此次的发现,将关注的焦点吸引到人本身上来。例如,明清时的人身高是多少,女人怎样缠足,平民的寿命有多长等,这些问题都将随着对遗骨的研究而揭晓。”李法军博士说。 墓葬年代愈久远愈有价值 只对汉代以前墓穴感兴趣 看重“远古”导致明清人骨奇缺 如果说考古焦点由随葬品转向人本身是一个转变的话,那么,研究兴趣从追求久远回到距今只有数百年的明清时期则是另一个价值取向方面的变化。“在人们的感觉中,墓葬年代愈久远才愈有价值,因此,人们对汉墓甚至更早的墓穴表现出极高兴趣,而对历史时期较晚的平民墓葬却忽视了。”陈主任说。 这种忽视的直接结果就是明清人骨研究资料奇缺。多年从事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李法军博士是老山汉墓墓主面貌复原图的主要参与者,在得知桃花园墓群发掘后,立即赶到现场直接参与。 李法军说:“研究平民墓葬对于了解近代的社会生活有诸多帮助。近几年,我一直苦于找不到成规模的明清人骨,特别是华北地区的人骨,这次的发现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骨“说”什么 缠足 明清时期的人是离我们最近的祖先,他们的体貌特征与我们最为接近,他们的生活习俗对我们影响至深。 “自南唐李后主以后,汉族女子开始缠足。以往,学者们多依靠文献记载为依据来探讨缠足的历史和缠足方法,此次,在天津蓟县桃花园墓葬发掘出的趾骨,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真实的记录,通过对骨骼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那时的缠足方法。” 李法军说。 吃饭习惯 “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人骨牙齿的磨损程度来判断这个地区的食物状况、环境是否适宜居住。就连吃饭方式也能从人骨上看出分晓。”陈雍说。 在我国陕西的一些地区,人们有蹲着吃饭的习俗,蹲着吃饭、坐着吃饭和站着吃饭的人,下肢骨骼的磨损程度是不同的。根据磨损程度,可以看出,蓟县的先民们是习惯于坐着吃饭的。 妻妾制度 在桃花园墓群中,墓葬形式非常丰富,有单人葬、夫妻合葬、三人合葬、四人合葬等。 发掘中发现,墓群中的三人、四人合葬一般为一男多女,而且有主次之分,充分反映出当时一夫多妻墓葬的规制,是妻妾制度的具体体现。 最新进展 人骨标本库正在建设中 陈雍告诉记者,此次考古发掘横跨了人类学、环境学、考古学等多学科。在考古发掘基础上,将建立全国人骨标本库,将来,各地发掘的明清人骨都可送进库中。 “在对人骨进行详细的DNA分析后,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关生老病死的资料。但这些工作非常庞杂,大量人骨目前还在天津遗产保护中心保存,正在进行采集、消毒、制作标本、修复等工作。目前,大批人骨的分析结果还要等上一段时间。”陈雍说。文/本报记者 袁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