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流行音乐塑造代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08:28 南方日报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履历

  流行音乐塑造代意识

  消费社会学

  王宁

  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即使没有任何音乐细胞的人,也总会在各种场合(如商店、长途汽车、火车、餐馆、节庆仪式、会场等)中“被动地”欣赏这样那样的音乐,甚至重复的时间长了,也能哼上几句。显然,在当代社会,音乐是一个人成长经历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撇开音乐“发烧友”不谈,单就普通人来说,音乐总会以某种方式伴随人的一生:从哑哑学语的幼儿阶段,一直延续到两鬓霜白的老年。可以说,音乐是人生的另外一种环境,给人生经历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我们的人生履历,也包括了音乐履历。

  不同时代的人的音乐履历,显然是不同的。可以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履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加革命的人,是伴随着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歌曲以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国际歌”等革命歌曲而成长的;五十年代成长的一代人的经历,则深深地打上了《东方红》音乐剧中的歌曲、“社会主义好”、“志愿军军歌”等革命歌曲和一批电影主题歌的烙印;文革期间的“红卫兵”一代,则是在毛主席语录歌、样板戏以及“大海航行靠舵手”、“造反有理”等文革歌曲中而成长,并在后来的邓丽君、李谷一、朱蓬博、李双江、蒋大为、郑绪兰等一批歌手的歌声中而经历观念转型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生的一代年轻人,则赶上了全新的一个流行音乐时代。

  既然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音乐履历,那么,很显然,流行音乐成为塑造每一代人的代意识的一个重要元素。简单地说,不同的音乐履历,从某个方面造就了不同的代意识。这一点,可以从卡拉OK中所点歌曲的差异中得到鲜明的印证。老年人喜欢听与“激情燃烧的岁月”相伴随的歌曲,中年人对上世纪六十到八卓 十年代初期流行的歌曲(如才旦卓玛、李谷一、蒋大为等人的歌、样板戏)感到格外亲切,而这些歌曲,却很可能使青年人觉得兴味索然,因为他们的音乐履历,是在一个全新的流行音乐产业化时代开始的。

  可是,问题在于,对当下流行的好歌,不论老中青,应该都是喜欢的。对历史久远的歌曲,只要是经典的,年轻人同样可能喜爱。那么,流行音乐是如何影响代意识呢?

  流行音乐之所以塑造代意识,首先在于不同代的人的“意识分层”的不同(曼海姆)。根据人们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人的意识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第一层次属于“新鲜接触”阶段(即青少年阶段)。处在这个层次的人,好奇心和求知欲都特别强,对周围事件和过程的反应特别敏感,印象也特别深刻,因此,第一层次(新鲜接触)的经历将型塑个人以后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因此,尽管不同代的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有共同的经历,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处在不同的“意识分层”,他们各自对该历史事件的反应和印象也就有所不同,并因此形成不同的思维与情感反应模式。

  同样道理,尽管老年人也可能喜欢今天的流行歌曲,青年人也可能喜欢过去老年人曾经喜欢的歌,但是,不同代的人在其“新鲜接触”阶段所接触的音乐,却是不同的。正是在“新鲜接触”阶段的音乐履历,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积淀为一代人的共同的代意识的内核之一。

  流行音乐塑造人们的代意识的原因,也在于流行音乐本身具有生命周期,即从诞生、流行、到不流行的周期。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人们音乐欣赏品位的变化。流行音乐的本质,就在于短暂的流行。因此,在上一辈人那里是流行音乐的,在下一辈则未必能成为流行音乐。因此,尽管后一辈的人也可能喜欢前一辈人那时曾经流行的歌曲,这种喜欢,却远远比不上后一辈人对当下流行歌曲的热爱。同样道理,老一辈人可能也会和年轻人一样喜欢当前所流行的音乐,但是这种喜欢的程度,却难以跟当年他们对当时的流行音乐的喜欢相提并论。

  流行音乐塑造代意识,还在于音乐的形态不同。从制度层面看,过去的音乐更多地充当了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角色,而今天的音乐,尽管依然与意识形态脱不了干系,其意识形态色彩却大大弱化了,音乐所固有的抒情、宣泄、表达和心灵慰藉的功能,得到了恢复。因此,伴随革命歌曲成长的一代,与伴随港台音乐成长的一代,各自的代意识必定是不同的。

  从音乐形态来看,过去的音乐往往以留声机、有线广播或无线广播为传播载体,难以成为一个有规模的产业。与此相对应,歌曲的数量相对较少,而歌曲的传唱周期相对较长。今天,随着收录机、随身听、激光唱盘、卡拉OK、DVD、MP3等技术产品的出现,流行音乐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从歌星的制造,歌曲的创作,到音像制品的制作,都纳入了类似于流水线作业的轨道。歌曲的数量急剧飙升,流行速度大大提高,但传唱周期却大大减少。显然,流行音乐载体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代之间音乐履历的不同。如果说,老一代人的音乐履历常常具有被动的色彩,那么,今天的年轻人的音乐履历,则往往是他们主动选择的产物。因此,老一代人的音乐代意识呈现更多的同质性,而今天的年轻人的音乐代意识,开始呈现多元化的面貌。

  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消费者研究工作室教授、博导,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