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家战略的“精品”——东海大桥工程建设侧记(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10:07 新华网
国家战略的“精品”——东海大桥工程建设侧记(组图)
  经过35个月的艰苦施工,中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今日全线结构贯通。

  文/本报记者张艳

  “这是一项世界级的精品工程!”在沪参加世界港口大会的不少代表昨天下午驱车来到刚刚贯通的东海大桥,并直达东海大桥连通的腹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的“国家战略”,2005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初步形成框架,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年底投入运行。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海大桥是上海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因此,把东海大桥打造成一个世纪精品工程显得尤为举足轻重。不久之后,这条横卧在万顷波涛之上的巨龙,将承担起陆上和海洋之间“生命线”的作用。

  ——设计——荟萃全球智慧绘蓝图

  作为航运中心建设的一部分,东海大桥从最初的设计就体现了高起点。为了打造世纪精品工程,上海的建设者决心荟萃全球智慧,绘制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桥蓝图。

  记者手头有一份资料,是东海大桥设计过程中聘请外国专家计划一览表,其中分8个部分:大桥设计方案国际征集,聘请的专家来自英国合乐公司、HYDER公司、德国的ARUP公司、美国的MAUNSELL公司、LOUILES公司等境外咨询公司;工程设计咨询包括英国合乐公司、海上打桩工程咨询包括日岩工程咨询公司,改性技术咨询包括瑞典国家公路局、SKANSKA公司以及丹麦COWI公司等。这些聘请对象后来都成为东海大桥设计过程中的“智囊库”。

  据大桥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介绍,洋山深水港区工程是一项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的示范工程。前前后后,大约有近百位国外专家参与到港址论证、工程立项到开工建设的全过程中来,他们通过对港口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对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他们的中国同行一道把洋山深水港工程建成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工程。

  ——施工——汇集建设精英筑精品

  落实国家战略,建设精品工程,必须由最优秀的建筑队伍来实施。现在,奋战在大桥工地上的20支建筑队伍来自天南地北,他们无一不是中国建筑队伍的精英。

  在上海城市建设中屡建功勋,创造出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这样建筑业“奇迹”的上海市建工集团率先一步到位,其它的像中铁大桥局、中港一航局、三航局,路桥集团、葛洲坝集团等纷至沓来。其中中国港湾建设集团,还带来了我国最大的排水量7400吨、桩架总高度达85米的打桩船“天威号”;国内自行研制的“小天鹅”号浮吊、“大力”号浮吊等海上起重安装设备。这是一场集中了人力、物力、装备、技术等等各方力量的大会战。

  正是依靠了一流的技术实力、丰富的经验、以及先进的装备力量,才使得大桥的建设者们得以克服海况气象多变、地质构造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工程量大等困难,实现了工程建设节点目标。

  ——管理——构筑层层防线拒“万一”

  作为连接陆地和港区的惟一通道,东海大桥必须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由于海况、气象、船机性能等诸多因素,船舶在运营期间经常可能对大桥禁止通航的桥墩发生撞击事故。这样的事故在国际与国内的资料上均有反映,据估计国际上在1960——1991年期间有记录的严重船舶撞桥事故有29起,共撞毁15个桥墩,死亡297人。

  在如此长距离的海面上研究如何防止发生船舶撞桥事故在国内尚属首次,为此,大桥指挥部提出了“东海大桥非通航孔防撞设施及管理研究”的研究课题。非通航孔安全防护体系是一个集管理、监控、拦截、防撞、救助于一体的综合防范体系。主要保护措施包括三道防线构成的综合防御体系——建立起保护大桥的铜墙铁壁:从设立引导标志,引导过往船舶选择正确航路,到组建专门机构,对非通航孔水域和通航孔实行24小时监控,再到最后道防线:在大桥非通航孔两侧,设立拦截防撞设施。

  东海大桥还完美地通过了抗12级台风的“风动实验”和7级地震的“抗震实验”,今天,站在已经贯通的大桥之上,俯瞰茫茫东海,建设总指挥黄融得以自豪地说:“我们能保证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这条生命线具有不间断的通行能力。”
国家战略的“精品”——东海大桥工程建设侧记(组图)
  图为东海大桥雄姿。 本报记者 傅国林摄(责任编辑:张守生)(来源:文汇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