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卧龙湖放弃人工抢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12:51 沈阳今报

  特派记者李中良

  [编者按]

  2005年1月19日,沈阳市人代会召开。陈政高市长在康平县代表团面前这样描述康平的明天:康平县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想方设法恢复卧龙湖的水面,要以卧龙湖为
核心,打造新型滨湖城市。卧龙湖,在一市之长心中、在康平所有百姓心中,永远是一片蔚蓝的希望。

  重塑卧龙湖,它并没有因为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而演化成一项“面子工程”;相反,重塑卧龙湖不仅体现出政府的务实思维,更体现出决策者本着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还卧龙湖历史上的本来面目,造福子孙后代。

  [新闻背景]

  位于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是辽宁省最大的内陆湿地和最大的淡水湖。2001年,其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事隔一年,《辽宁省2002年度环境状况公报》就称:卧龙湖湿地保护区基本干涸,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功能已经丧失。至此,曾为沈阳十五大旅游景观之一的卧龙湖变成了一片荒原草场,各类水生动物尸陈地表。

  2003年3月,今报成立伊始,解密卧龙湖“死因”的《谁谋杀了东北第二大湖》的特别报道,将社会各界的目光聚焦到沈阳周边的生态问题上。

  2004年春,题为《“湖面”上牧牛放羊4道“水渠”让卧龙湖再生》的动态报道,全方位展示了卧龙湖现状及发展脉络。

  2005年5月,今报记者再次走近卧龙湖,就卧龙湖生态评估论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当下环保热点问题,进行又一次深度追踪。

  解密:曾经与环境评估失之交臂

  近日,圆明园水规划的热点新闻将生态评估报告这一环保的重要环节凸现出来。当年导致卧龙湖消失的人为祸因也在多年后的今天,逐渐浮出水面。

  记者近日从熟知当时详情的康平地方官员口中获悉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卧龙湖开发如果早些遵循环保部门的环评报告,也许还不至于走到今天的这步田地。”因为诸多原因,这位地方官隐瞒了自己的姓名。

  早在1997年,环保部门就发现开发对卧龙湖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当时就有专家对卧龙湖开发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认为开发应该建立在科学论证和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并根据卧龙湖所处地域的生态敏感性和投资程度,报请国家环保总局;而第二年,省、市有关领导来到卧龙湖召开现场会,支持希贵集团在卧龙湖的开发,认为前景美好,有利于启动康平县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要求方方面面都要予以全力支持。

  卧龙湖开发一直没有得到环保部门的认可。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的专家编写了卧龙湖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大纲,由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组织评审。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作出批复,要求保护脆弱的内陆湿地,维护区域的水资源平衡,并认为开发已经显著改变了沼泽湿地面貌。

  但开发商没有支付十几万元的环评费用,环境影响评价未能进行下去。民间:神秘“龙王”现身卧龙湖

  李建军,这位已到“知天命”年龄的朴实农民,常常面对眼前一望无垠的草场,独自发呆。在他庆幸今春康平少了黄沙漫天的天气时,绝没有想到今春的好风景会与科尔沁沙地一排排稀疏的油松、樟子松、黄柳有关,而正是这些边长各4米的正方形“黄柳再生沙障”将昔日康平上空随风肆虐的“黄龙”紧紧地锁在脚下。

  但李建军清晰地知道一点:他是希贵集团雇佣的员工,以每月400元工资为报酬,负责看守公司在卧龙湖的固定资产。不分昼夜,李建军在这个岗位上,已干了整整8年。如今,他是希贵集团在卧龙湖的最后守望者。面对采访,李建军的眼神充满矛盾。作为康平百姓,他日夜都在盼望卧龙湖里的水早点回来;另一方面,一旦公司撤出卧龙湖,并拆掉他所看管的人工建筑,他将面临下岗的窘境,每月400元这在当地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农历去年五月初一的那个夜晚,李建军“失职”了。在湖边码头的观景亭里,一个神秘的龙王石碑悄无声息地立了起来。石碑上赫然写着“供奉四海龙王”的字样。问及当时的情景,李含糊地表示不知情。“夜那么黑,我知道是谁立的啊。”而自从观景亭改做“龙王庙”以来,其香火也慢慢鼎盛起来。“集团领导知道这事后,心里挺膈应的。但怕犯什么忌讳,也没强行拆它。”一年时间里,牌位上的红盖头也无人敢揭。“敬告:请不要动这朵红花,否则惹祸上身。请您相信这是真的。”李用异样的声音向记者朗读石碑侧面的白字条。

  迷信的另一面是当地朴实的民意。65岁的王老汉坚信“宁可信其有”的祖训,一些中老年农民和王老汉一样,每逢初一、十五便过来朝拜。“有求必应,风调雨顺,有什么不好?如果不是前两年的大旱,卧龙湖也不会干坑。求龙王爷降水是多少祖辈的做法,没错。”王老汉暗示记者,供奉龙王是经过“明白人”指点,当地热心的百姓才自发那么做的。“不是不相信科学,也不是不相信政府,靠天养活的西泡子(卧龙湖)没有雨水就活不了!”同时,王老汉也表达了一丝失望:卧龙湖消失的这两年,官方什么举动也没有,我们老百姓总该自己做点什么吧。专家:自然恢复为主,工程补水为辅

  事实远非王老汉想的那样,围绕重塑卧龙湖的工作一刻也未曾停歇。

  今年4月8日,康平县政府、沈阳市水利局组织召开了卧龙湖湿地恢复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会。这个由9名专家组成的论证委员会认真听取了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卧龙湖湿地恢复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汇报。与会专家们慎重地提出了5条意见,并由主任委员、省水文勘测局局长王殿武带头签署了自己姓名。此5条意见以最权威、最庄严的方式决定了卧龙湖的未来发展脉络。

  专家们一致认为,卧龙湖应以自然恢复为主,工程补水措施为辅。若采用引辽入湖补水方案,存在着水量不足、水质不达标问题;若采用中水补水方案,仍存在着水质不达标问题。

  “自然恢复为主,绝不是放任卧龙湖自生自灭。”5月23日,辽宁省水文勘测局王殿武局长向记者详细地解读了专家组的5条意见。他认为,“自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恢复历史上的卧龙湖生态系统,包括水文、地理等客观因素,“卧龙湖该是什么面貌,就是什么面貌,按照自然规律还湖以水。”“自然”的第二层含义是靠天吃饭,只有充足的降水补给才能从根本上重塑天然的卧龙湖湿地。“经气象、水文资料系统分析,通过采取拆除卧龙湖阻水工程,整治东西马莲河、引小横道子排水,并严格限制水田及水产养殖等必要的恢复措施,在正常降水年份下卧龙湖湿地6—7年自然恢复是可能的。”王殿武对科学整治卧龙湖充满了信心。

  民间愚昧的迷信行为与动机,无疑部分地暗合了专家们的科学发展理念。对于卧龙湖这样的天然湿地来说,水意味着生命中的一切。为避免卧龙湖干涸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省内有关部门正努力出台《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从而将湿地纳入法律保护。该条例有望年内列入立法范围。

  在人与自然之间,政府行为无疑已演变成一种重要的媒介。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拒搞形象工程

  2004年10月9日,在康平县水利局局长蔡连阁眼里,意味着恢复卧龙湖湿地的工作就此全面启动。

  当日,副市长李宝权在市政府518会议室里,主持召开了关于卧龙湖湿地生态恢复问题的办公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卧龙湖恢复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宝权副市长任组长,杨亚洲市长助理、聂洪升副秘书长任副组长。

  会议还决定由市林业局牵头,环保局配合,成立联合调查组,对康平县政府与希贵集团当年所签合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及造成卧龙湖湿地干涸的原因等进行全面调查。责成联合调查组对康平县政府与希贵集团的合同纠纷妥善处理,并提出修改和完善承包合同的具体措施和意见。而“10·9”会议另一举措直接促成了上文9专家联名5条意见的出台:责成市县两级水利部门尽快拿出湿地恢复的规划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

  “本届政府通过去年‘10·9’办公会议,直接奠定了卧龙湖今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调。可以说,彻底清除了卧龙湖历史上的阴云。”这位熟悉当日会议内容的康平地方官对记者说。“当初卧龙湖开发是盲目引资,要政绩不要实际,对于引进项目是‘饥不择食’。”这位地方官对“政绩工程”愤愤不已。“如今,假设政府大兴土木,短期内再造卧龙湖,这无疑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是‘形象工程’。还好,今天的政府务实多了,也科学多了。”拨云见日的感觉虽然令这位康平人心里明朗了许多,但他同时也很清楚:欠债容易还债难,卧龙湖重塑决非一蹴而就。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