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信息公开不至 合理怀疑不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4:15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毛飞

  11年前参与佘祥林杀妻案的办案民警潘余均被发现在武汉市一墓地自缢身亡。死前他曾两次致电自己的妻子,表示“压力太大”。

  潘余均的自缢身亡再次将公众的视线拉了回来,令人们相信,佘祥林案件尚未终结,
还有太多的事实真相依然没有见光。

  “压力太大”是潘余均留给妻子的遗言,而正是这样一个语焉不详的解释引爆了公众的疑问。

  “压力太大”,压力到底来自哪里?也许,压力来自潘余均的良心。虽然11年前的他只不过是佘祥林专案组排名最末的办案民警,但无论如何,作为这起惊天冤案的制造者之一,他都无法推卸掉一个执法者应当承担的责任。有些人可以承受自己犯下的罪恶,而有的人承受不了。

  然而,汹涌的民意似乎并不认同这一点。浏览一下网上留言,不难发现更多的人们宁愿相信,“压力”并非出自良心,而是来自于外界。“丢车保帅”、“杀人灭口”、“替罪羔羊”……一连串交织着猜疑与愤懑的典型词汇背后,体现的是公众的合理怀疑。

  合理怀疑是公民处于有效信息匮乏状态中,依据个人经验和一般逻辑推演,对公共事件事实真相做出的猜想和判断。信息不公开是公众产生合理怀疑的驱动力。佘祥林案件发展到今天,许多真相依然垄断在少数“权威人士”的手中、藏匿在公众视野之外。虽然有关部门已经组成专案组,对佘祥林案件的涉案责任人展开调查;但是,在传统的封闭式调查模式下,所有有效信息都与公众无缘。潘余均自缢之后,面对媒体的追问,权威部门照旧缄口不言,把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问号甩给公众。于是,没有充分信息的公众只能根据昔日听说的内幕旧闻,配合对有权者的人性恶假设,加上合乎逻辑的推理与丰富的想像力,推断出不同版本的疑似事实。

  在我看来,对于死去的潘余均来说,公众的合理怀疑并不公正。因为如果他真的死于内心良知的谴责,那么他应该得到理解与宽容;如果他死于公众所猜测的外部压力,那么作为受害者的他也应该得到公众的同情;而现有的民意显然没有给予他这样的待遇。

  真正需要反思的应该是钟情于封闭信息的权威部门。佘祥林案件发展至今早已超出了普通刑事案件的范围,业已成为举世关注的公共问题,公众有获知充分信息的知情权;有关此案责任人的调查工作不应继续按照传统的封闭模式进行,而应当采取更具透明化的程序,时刻接受公众的监督。

  信息公开不至,合理怀疑不止。无论是对于受难11年的佘祥林,还是抛却亲人自缢身亡的潘余均而言,信息公开是澄清流言谣传的良方,是召唤公正降临的前奏。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