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物春秋:永远的白先勇(上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8:42 中国广播网

  人物背景: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出生在广西南宁。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1961年大学毕业,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长篇小说《孽子》等。

  2004年推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中广网北京5月27日消息(记者孙巧稚)知道白先勇是因为20年前看过的一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小说里透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曾经深深地打动了我。多少年来,在很多人心里,白先勇这个名字就是一个传奇,因为他显赫的身世,因为他的小说,因为他和昆曲。

  2005年春暖花开之际,白先勇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来到北京大学,我有缘和他面对面地聊天。面色红润的白先生还未开口说话,已然是一脸的笑意。一谈到自己最珍爱的昆曲,他的思绪便回到了六十年前在上海看到的那场演出。

  白:我觉得就是好像跟艺术结缘都是冥冥中注定的,尤其我跟昆曲。有意思就说我小时候就看过梅兰芳和俞振飞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的那个。1945年底,1946年那时候。抗战胜利了,梅兰芳回国公演。那一天,我去看的那一折就是《游园惊梦》,就是《牡丹亭》里的一折。就是没想到半个多世纪后,自己来制作《牡丹亭》。你要说往上回溯,到了最源头,那就是那一次开始了。

  记:那个时候,您还年幼,大概是九岁左右。那九岁看昆曲的话,当时最吸引您的是什么呢?

  白:说来也有意思。是音乐。

  记:旋律?

  白:嗯。因为我那会儿看昆曲是不懂的喽,故事也不是很清楚。可是《游园》里的旋律“皂罗袍“那一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来都付与断景颓垣。”这一段音乐很特别,让我一直记在心里。

  记:很美。

  白;美,非常美,美得有点儿凄美。有点繁华落尽(的意思)。一方面是歌颂春天,一方面又是惜春的那种情怀在里头。

  记:那您那么小就能体会到这些吗?

  白:唉呀,不能小看小孩。有的小孩子,我想是特别敏感的。当时听到那个音乐就是很触动我的心的。

  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从那个时候开始,昆曲《牡丹亭》中这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就深深地印在了白先勇的记忆中。后来,在他最喜欢的小说《红楼梦》中,他看到《牡丹亭》里的词句又频频出现。

  白:

  像“牡丹亭艳曲惊芳心”呢。那林黛玉走过梨香院,听女孩子们在弹唱。一听,就是《游园》这一段。听了以后她就心动神摇啊。所以我看,原来《牡丹亭》对《红楼梦》影响那么大。后来我也自己就看《牡丹亭》,再以后就自己写小说,写了《游园惊梦》。很有意思,我写《游园惊梦》的时候我就去找梅兰芳与俞振飞的唱片和录音带,找来听。听了以后,越听越听,就回忆起童年的那些

  记:小时候的场景就浮现了?

  白。嗯。而且音乐给我的的感受,还有音乐的节奏、律动。我觉得那篇小说受昆曲的影响挺深的。

  记:那时候是不是您第一次开始比较正式地研究《牡丹亭》?

  白:对了。那时候就开始研究它了。

  记:而且这部作品也是您当时写得最苦的一部,历时也很长?

  白:是。写了几个月,才写了那么一篇小说。后来我就把这篇小说改成了舞台剧,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在1982年在台湾演出。当时我们就把京昆的文武场面搬上去了。

  1982年,舞台剧《游园惊梦》在台北演出。这部舞台剧融合了京剧、昆曲、话剧的形式,在台湾演出了十场,场场爆满,创下了空前的票房记录。1988年这部舞台剧又在广州和上海演出。

  白:

  很有意思的就是,我在广州首演的时候,俞振飞跟他的夫人去看戏了,去看我写的这部戏。

  记:那40年前是您看俞老的戏,40年后俞老来看您的戏。

  白:

  是啊,他看我的戏,还坐在我旁边。上边我有一句戏词,就说:当年梅兰芳和俞振飞在美琪大戏院演那个《游园惊梦》。那样的好戏呀,人生只能看到一回罢了。那个俞老就坐在我旁边,他一点头。所以现在想想,人生的那种因缘际会挺有意思的。好像冥冥中就这么穿过来的。

  就这样,从年幼时第一次听到昆曲,到后来创作小说《游园惊梦》,再到制作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白先勇跟《牡丹亭》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那过去做的都是舞台剧或者是折子戏,那怎么想到要打造一个全本的、青春版的《牡丹亭》呢?

  白:

  第一呢,我觉得汤显祖这出戏是经典中的经典。原本的整个55折的架构非常恢宏,很严谨的。而且它的整个曲折复杂的主题反复出现。那个整个主题讲情嘛,有多少的层次。人物,生、旦、净、末、丑表演得非常完整、多面,而且又多姿多彩的一出戏。我一直有这个心,就是想把这出戏,明代的这个经典,把它比较全面地搬上舞台。那是我多年的一则心愿。第二个原因呢,我看到咱们昆曲危机很大。因为有传承的危机。断层了。因为昆曲的第一线的老演员都退休了。他们的绝活不快点传下来就失传了。这种表演艺术一旦失传就没法再恢复了。你看我们的元杂剧多可惜呀。我常常想,我们的元杂剧流失了以后,是我国文化上面的一大损失。我们的元杂剧成就那么高,如果到今天还能够演的话,中国的戏曲多丰富呀。

  眼见昆曲一天天没落,热爱传统文化的白先勇忧心忡忡,为了重现美好的艺术,身为小说家的白先勇从幕后站到了台前,大力推广昆曲。

  记:那么2001年,联合国公布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昆曲列为第一名,但我们知道,一般这种被列到名单上的,它可能就是个古董。那么一个古董的事业,您来传扬它,推广它,这太难了。

  白:

  我的看法呢,我们的昆曲传奇,它的生命还强韧的很。我觉得说它是(不是)古董,可是我觉得(应该看)它的生命力在哪儿,它的生命力有没有。有些戏曲可能它生命力没有了,真的变成古董了。那么他们希腊悲剧怎么到今天还演呢?他们更是几千年的了、更古了。可是它的生命力还强得很。我觉得我们的昆曲也是很有很有生命力的。

  记:但是推广这部剧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很难的。

  白:

  难的。我觉得我这次能够做成也是天意。我觉得天意要让我们的昆曲传下去。现在回头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差不多是一种不可能的任务。第一,从来没这样子做过。张继青老师是江苏省昆剧团的旦角的祭酒,像汪世渝老师是浙(江省)昆(剧团)的巾生魁首。都是不同省、不同院的,我把他们请来、拉来,住在苏州市一年,要他们去训练其他团的青年演员,打破了这些规章规则,能够这样子口传身授,手把手地磨一年,不容易。他们别人很难做到。有人跟我说:“政府都做不到。”

  记:但据说当时您还游说了半夜是吗?

  白:

  噢,对呀。像汪世渝,我知道他到台湾去演戏,下了飞机,我就到他旅

  馆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记:要打动他?

  白:

  对,要调动他的积极性、他的使命感。我说:“你们这些老师傅不出来拯救昆曲,谁出来呀?”他说:现在除非把这些二十几岁的小孩子很快地推上去,(否则)昆曲的确有断层的危险。他这么讲,我得了他这句话,我说:“那你快出来。”

  2002年,白先勇请出昆曲名家汪世瑜和张继青,组合了台湾一流的艺术家制作昆曲《牡丹亭》。他的信念是:要做就做最好。在苏州那一年,白先勇一心扑在了《牡丹亭》的排练上。为此,他连自己心爱的写作也放下了。

  白:

  哎呀,我在苏州一年,苏州是什么样子我都不知道。

  记:连园林都没有逛?

  白:

  没有。一个都没去。我只两点,我的旅馆跟排练场来回。因为他们一早就排练了。我就去盯场啊,盯到我回来,演员累个半死,但是我也累倒了,,回到就睡觉,排练很紧张。我们排了一年,整整一年。所以前前后后为这个戏预备一年半的功夫。

  记:而且为这部戏,您把自己的写作也放下了?

  白:

  对。我写作也暂时搁在一旁。非得有人来接手,接下来以后,我自己好回去写东西了。

  20年来,年近古稀的白先勇为了传扬昆曲艺术四处奔波,他进学校办讲座、做访谈、搞演出,2004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台湾的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在香港、苏州、北京等地的演出也是场场爆满。

  记:我看您在台北演出的时候,演出结束以后,您和汪世渝老师还拥抱了一下?

  白:

  是。非常激动、兴奋。因为首演太重要了,我们是不能失败的,首演的反响简直是,下面的观众像狂潮一样的,那种热情。而且您看到那个碟子里面,大部分的观众都是年轻人。

  记:对,我看到了。那既然是这样的观众,您演出前是不是有些忐忑呢?

  白:

  有。我们很紧张的。万一演砸了,我们就起不来了。

  记:我看您当时好像穿了一件红色的唐装?

  白:

  是。喜庆么。汪老师他比我还紧张,他说:“我现在什么也不想了”。捏一把冷汗,那两个演员真是争气。九个钟头演下来,比他们平时排练时候的水准超出一大截,那次首演。

  一说起昆曲,白先生是越说越兴奋,只见他眼睛发亮、脸颊泛红,他对昆曲的那种痴迷让我也不由得有些激动。

  记:您是很长时间在国外生存,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怎么现在反而对古典戏曲这么有感情?而且我们知道,有一些人在做这种新版的古典戏剧的时候,是做改良版的,现代版的,他有很多的改动,加了很多自己的理解,您好像没有(做出太多改变),你很坚持这一点,这是为什么?

  白:

  这个引句杜诗吧。杜甫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我一向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是非常爱好,非常崇敬的。虽然我的专业是西方文学,而且我在美国四十几年,教了29年书,可是惟其我在外边受西方文化的冲击陶冶,反而让我看回头看自己中国的文化,她的美,她的优点、缺点,让我看得更清楚。有了比较的视野,更有信心,我们文化的优点美在哪儿。

  记:就像那天您在讲座上说的:还是觉得自己后花园最美。

  白:

  对。最美。我看了前边的奇花异草那么多,哎,蓦然回首,看着自己后院的那朵牡丹花开得春色如许,“姹紫嫣红开遍”,(我觉得是)那种惊喜。事实上我觉得21世纪让我们重新来估量、来评估传统文化是时候了。(我们要)重新去亲近她,重新去发掘她。

  白先勇在西方生活了几十年,但骨子里那颗纯正而圆熟的中国灵魂却让他与昆曲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有人说:昆曲《牡丹亭》是白先勇的一曲青春梦。其实,白先生的这曲青春梦是为所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谱写的。

  记:您过去写作是在幕后,这次为了传扬、推广《牡丹亭》站到了前台。

  白:

  到处抛头露面,我以前,我在台湾是不上电视的,也不大接受访问的,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他借着作品同读者交流、对话,他个人不必站出来。这次为了这个《牡丹亭》没办法呀,我得到处去宣传,要告诉大家这个戏有多好。

  记:那这部剧现在是已经是成功地推出来了,这种成功是不是也因为您的影响力?

  白:

  那我的影响力当然是有。可是,那个戏站不站得住脚,那就是靠戏本身了。

  记:那会不会有一天,您专事写作,这部戏由别人来做了。它会怎么样呢?

  白:

  我希望接我手的人也能够执着于这个,完美主义。

  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2005年,《牡丹亭》又在内地近十所大学成功演出。自称为昆曲义工的白先勇先生深信在不远的一天,昆曲将回复她第二个春天。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张春梅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