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石:打破六项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微雕艺术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13:32 华人世界 | ||||||||
苏 旭 天石,原名冯耀忠,195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曾做过工人、教师、装潢设计和钢模雕版,曾涉猎书法、绘画、篆 刻等多种艺术门类。1990年开始研究微雕艺术,决定“把整个生命和热情都交给微雕”。1992年没有借助任何放大器 材,全凭感觉和意念,在直径仅0.03毫米的人体汗毛上雕刻了“为国争光”等13个字,一举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 世界上
1992年8月10日,凌晨4点,天石那个18平米的宿舍,灯亮了一夜。 天气异常闷热,天石满头大汗,鼻梁上的眼镜架不住,滑到鼻翼上。他却不敢开电扇,他的桌子上放着一些肉眼几乎 看不见的东西,一点点风就会把它们吹走。 天石屏着呼吸,手里的雕刻刀以极其微小的幅度微微动着。他此刻做着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他是在向 着自己也是在向着上下五千年来的人类极限挑战,向不可能挑战。 …… 成功了,成功了!天石用镊子轻轻夹起一小块象牙板,把它放到显微镜下,如果不用放大器材,很难看到粘在象牙板 上的那根人体汗毛。 不要小看了这根汗毛,这是天石用3000多根雕废的汗毛换回的,在显微镜下,它清晰地展现出“为国争光,天石 ,九二年八月十日”等13个清秀的字。 就是在这一天的晚上,天石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世界上人体汗毛雕刻第一人。 天石按捺住心中的激动,他默默地走到窗前,凝视着窗外第一缕晨曦,他是在品味超越极限后的喜悦?还是在静静思 考着下一个目标? 上篇:在精微里沉迷 此刻,徜徉在这些精美神奇的微雕艺术品之间,有点恍惚,仿佛是在做着一个奇妙的梦。一粒比芝麻还要细小的象牙 ,显微镜下竟会神奇地幻化成一轴豪情万丈的泼墨山水、一幅笔势纵横的书法精品。那只有0.98平方毫米大,仅重0.0 003克的象牙微刻书《心经》,竟然能用针尖翻阅。 若非亲见,很难想像,这一切,都是在没有借助任何放大器材的前提下,天石全凭感觉和意念创造出来的。 “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你热爱它,肯努力,愿意不断地探索,甚至献出你的整个生命!” 天石本名冯耀忠,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他从工厂被抽调到了学校。天石特别喜欢教师职业,在做教师的短短两年 时间里,他迷上了书法。然而,70年代末,由于一场历史的误会,他被从三尺讲台打回了车间。他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 什么?为什么不能教书?为什么不能做他喜欢的事情? “那是我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 天石点燃了一支烟,青青淡淡的烟雾缭绕着模糊了他的神情。他笑了笑,对我说:“说起这段,我想起来,抽烟就是 那时候学会的,那时候,太年轻,太经不住风浪。” 说完,他又笑了起来,爽朗、真挚。我想,这么多年来,天石早已在风雨的人生路上把一切了然,他的整个身体整个 心灵投入到他所热爱的艺术中,在这个微妙的世界里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 那段迷惘而彷徨的日子,除了香烟,书法成了天石唯一的发泄。 于是,工友们发现这个跟他们一样穿着油乎乎的工作服的钳工,怎么一有空就用粉笔在车间的钢板上写字。钢板很硬 ,粉笔也很硬,硬碰硬写一会手指就酸得发抖。这个冯耀忠,怎么老爱跟自个过不去呢? 天石没想到,钢板练字练就了他一副好指力,为他以后的微雕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80年代初,历史的误会终于解除,天石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讲台。 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年后,天石竟然做出了重回工厂的决定! 他太喜欢书法了,厂长说只要他负责把工厂的宣传搞好,就可以给他自由的空间,让他专门搞自己喜欢的书法。 “我当时没有犹豫就决定了。” 第一次从学校回到工厂,是无奈,是沮丧,是被迫的选择。 而这一次,却是主动的抉择。 在后来的近10年里,天石学习了书法、雕刻、绘画,广泛地涉猎艺术领域。 “我喜欢美的事物,每一样美好的东西我都热爱,在那个时候,每一种艺术门类我都想接近,想探究。” 1990年,36岁的天石越来越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自己到了人生的关口,要明确一个目标了。 “人们都说‘三十而立’,我那时都快40了,似乎还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一开始,我纯粹是因为热爱,所以 一直没放弃练习,但从来也没想过成名成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对艺术的爱越来越浓厚,我开始思考,我能不能把书法、 绘画或者雕刻,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做一做那个好像很遥远高贵的艺术梦?” 那一年的3月10日,虽然穿着旧旧的工作服,但明媚的阳光还是把天石的嘴角映出一缕掩饰不住的微笑。他坐在公 交车上,觉得自己正飞向心灵中的圣殿。 杭州南屏晚钟景区正在举行一场大型的艺术展览。酷爱艺术的天石当然不会错过,他想去见见真正的艺术。更重要的 ,他想看看自己能不能从诸多艺术门类之中,挑选一样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作为一生的追求。 然而,满头大汗的天石好不容易到了展馆门口,却被门卫挡在了门外,不管天石怎么解释,门卫就是不相信这个工人 打扮的人也搞“艺术”。 天石沮丧极了,仿佛被当头一阵棒喝。他深深地感到被“艺术”挡在门外的悲哀和失落。 难道,这个梦,就真的那么难以企及吗? 天石绕到展馆窗前,使劲踮起脚,看一眼,哪怕就看上一眼,那也该是一种幸福啊! 窗内,是自由地享受着艺术,享受着美的人们,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就在咫尺之隔的窗外,有一个穿着旧旧的 工作服的工人,正一次次地跳起来,只是为了瞟上那么一眼—— 那是色彩丰富的油画吗?那是否隽永清秀的人物工笔?那似乎是一幅行草?而静静立在角落的,是维纳斯的雕像吗? …… “那一刻,我难受极了,特别委屈,我觉得我是那么狂热地热爱着这些东西,却硬是被挡在了门外。我又很害怕,我 在想,36岁的我怎么办?喜欢了这么多年的东西,我该如何继续下去?” 天石沿着西湖慢慢往回走,每遇到一个画廊就进去看一看,每看到一个跟艺术沾边的东西就呆上老半天……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一条心灵的路,天石没有想到,就是在这条路上,他平生第一次遇到了他将为之奋斗一生的神奇 ——微雕! 那是杭州美术家画廊展示的上海微雕艺术家樊星涛先生的作品,米粒大小的一小粒象牙上,竟然刻了一首诗,还配合 着精美的山水画…… 哇,太好了,太美了,太神奇了! 忘了沮丧,忘了难过,趴在柜台上,天石整整研究了四个半小时。他琢磨着,这是用什么工具完成的?怎样刻上去? 又是如何染色?…… 天石完全迷进去了,等他终于想起来要回家了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完全扫除了沮丧,他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研究微雕艺术,把整个生命和热情都交给微雕,将微雕发挥到极致! 从此便沉入这微妙之中,琢磨起了微妙里的大世界。 1个月,一根猪毛能压住一行字。 8个月,一根头发丝就能压住一行字。 16个月,研究出发丝脱脂和调质方法。 1年零8个月,第一件发刻作品“张学良《怀乡诗》”完成。 完成作品的那天深夜,天石在显微镜下激动地欣赏着发丝上的文字——1根9毫米长的头发上,刻了一整首张学良的 《怀乡诗》,总共49个字,所刻字的实占长度4毫米左右,每一个字的宽度不超过0.04毫米。 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黏合剂突然脱落,头发随之从牙片掉到了地上! “天哪!天哪!”天石嘴唇有些哆嗦,他戴着高倍近视眼镜,鼻子几乎凑到地上。那么细小的头发,该怎么找啊!天 石噙着泪,那是他几百个通宵的作品,那是他第一次的成功,那是他的生命! 天快亮了,找到了,找到了!天石的心狂跳着,拿到显微镜下细细查看。 却是一根雕废了的发丝,不是那最接近完美的作品。 “当时那个沮丧啊,真的,觉得比什么都大不了。好在后来终于还是给我找到了,那么细小的东西,可真不容易。” 天石想起当年的自己,禁不住笑了。 1992年,这件作品被推荐到巴塞罗那奥运会参加世界精品艺术展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下篇:在绚烂中升华 现在的天石,获得了“毛发微雕之最”、“蒙眼微雕之最”、“0.056平方毫米最小可铃塔象牙印章《王充》” 、“凸字微雕之最‘张学良《怀乡诗》’”、“世界上最小、最轻、最薄的可翻阅的象牙书《心经》”、“0.50平方毫米 最小的象牙毛主席头像”等六项吉尼斯世界记录。他的作品多次被出访的国家代表团作为国礼,被国内外有关部门、博物馆作 为国宝收藏。 在长期的微雕实践中,天石越来越多地想到一些问题: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微雕的?它如何起源?它经历了一个怎 样的发展、演变过程? 天石在微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向前追溯,从明末清初成熟意识的微雕“橄榄核舟”,到西周早期的“甲骨文微刻”, 再到良渚文化半成熟意识的微雕“玉琮——神人兽面纹”…… “直到后来,当我穷根究底豁然找到这个答案时,我的整个身心被震住了!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 精神和力量——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居然起源于一万七千年前的山顶洞人的原始时代。” 在《中国古代微雕》一书中,天石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上面那段文字,他成为我国系统研究微雕艺术发展史的 第一人。 内心深处的自豪和激动,变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着天石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微雕历史和理论的研究。 多少次,夜深人静,天石还沉醉在17000年的人类微雕历史里,按捺住激动和崇敬,笔尖如飞,思绪盎然。有时 候,他会走到窗前,仰望苍穹,那凝重的深蓝会把他带到很远很远。 石器时代,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骨针”,针眼仅毫米大小,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极限。 而良渚文化时期,玉质礼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雕刻出0.5至1毫米间的各种生动精 细的凹凸饰纹图,可谓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到了后来,明代的陈祖章将一枚小小橄榄核雕成精致的蓬船,上面有人物在饮酒做诗,有艄公在行船。“最绝的是两 侧船窗皆可开启,靠的是仅1毫米粗细的活雕门轴!” …… 在给我讲述这些微雕历史时,天石的眼神异乎寻常的明亮,他手臂挥舞着、比划着,好像急于把他的这种崇敬传达给 我。 “追求美,追求极致的精神,始终伴随着人类整个发展的历史。远古时期的祖先,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他们仍然没 有放弃美的追求,他们已经开始尝试着挑战极限,哪怕这种挑战也许最开始是无意识的,但这种力量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崇 敬!” 而我,也的确被他的热情点燃了,在他给我一件件展示他十多年来大海捞针一样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时,我的内心深处 ,油然升腾起了一股崇敬之情。 “来,我带你看看古代的微雕作品,我相信,你一定会跟我一样激动,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一定要做现在的这些事 情。” 微雕艺术馆的大门徐徐拉开,我想我是走进了一个博大深远而又绚烂至极的精微世界——骨针、神人兽面纹、拔搂鸟 兽花卉象牙尺、橄榄核舟、象牙瓦纽章……每一件微雕艺术品,都展示着人类的不懈追求和极限挑战。 为了这个艺术馆,天石却是尝尽了酸甜苦辣。 10多年前,天石曾想过将来要建造一个自己作品的展览馆,然而,当他把目光放到人类17000年的微雕历史中 去的时候,他感到有必要建造一个更大气、更完整的微雕艺术馆,将微雕艺术和微雕历史,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微 雕艺术还显得有些“曲高和寡”的今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微雕精神。 这个想法一经形成,就再也挥之不去。在那近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连梦里都是艺术馆。当地政府知道了,将一个 300多平方米的馆舍无偿地提供给他。但装修、管理、作品的采集等等,一切都得他自己想办法,真正建成艺术馆还要做大 量的工作。 为了真实地再现中国古代微雕艺术的精华,天石花了7个多月,跑了全国27家博物馆,行程近3万公里,耗资几十 万,终于确认并复制了30多件古微雕作品。 这个过程不仅艰巨,而且常常不被理解。不知有多少次,天石被国内诸多博物馆的馆长拒之门外,怀疑他要求拍摄古 微雕原件是别有用心。 天石一次次地敲门,一次次地解释,一次次地托朋友托熟人,馆长们终于被他感动,特许他入馆拍摄、测量…… 为了让观众能清晰轻松地观赏到包括人体汗毛微雕在内的微艺精品,天石自己设计、试制“便携式显微镜”,前后花 了两年时间,失败13次,终于成功批量制作出100台小巧、清晰、实用的显微镜,并获得国家级专利产品称号。 为了艺术馆,天石把多年积累的147万积蓄全部投入进去。而他们一家三口,至今仍挤在一套62平方米的旧房里 。 2004年3月28日,“天石微雕艺术馆”在筹建了两年半后,正式开馆。 在艺术馆内,不仅能欣赏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用石刀、石尖雕琢出的神奇精美的远古微雕艺术品,还能尽情地品味4 00多件来自国内外璀璨缤纷的各种微雕、微刻、微书、微画。它们都是当代微艺家们多年心血的结晶,有许多是世界之最的 绝品。 开馆的那天晚上,所有的观众都散去了,天石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展览馆的中央。此刻,他不再是当年那个沮丧彷徨的 普通工人,微雕成就了他的梦想,他又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丰富着它。他在微雕的生命历程中,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 环顾四壁,深蓝色的墙布是天石一点一点亲手贴上去的,那大海一样的颜色仿佛印证着人类心灵的广阔和深远。 柜台里的400多件微雕艺术品散发着异样的光彩,他慢慢地,从每一个柜台前走过,虽然对每一件作品的形状样貌 都了如指掌,但他还是弯下腰,细细地品味。 他的眼中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充盈了泪水,他的心灵感受着17000年的历史,那是在毫厘间织就的梦。他宛若站在 一条长长的河中,他只是其中的一小朵浪花,一小滴水。 这一小滴水却超越了时光,超越了世界。微雕,已不再局限于毫厘之间,它很大很大,它蕴含着人类追求美好、挑战 极限的精神,它闪烁着多少年来人们对潜能不断探索的勇气和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