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冯骥才行动又如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13:33 华人世界

  文/钱丽燕编辑/苏旭

  冯骥才是一个行动派。当他决定致力于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的时候,他开始振臂高呼,四处奔走。他的工作室里搜集 的雕花柜子、木版年画越来越多,自家存折上的数目却越来越少了。冯骥才曾经是一个画家,一个作家,现在却是一个不折不 扣的民间文化保护领头人和倡导者。他一直强调自己是用作家的思维来考虑,用作家的热情来做事。所以听冯骥才
讲文化,讲 民间,是件畅快淋漓的事情。

  文化反思者

  提及文化的尴尬处境,冯骥才忧心忡忡。他沉默了一会,才开始说话。

  冯骥才说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一次是五四时期,那是一个封建文化瓦解的时期。因为我们的 文化长久处于一种封闭的情况下,当外来文明迅猛地涌入,就把我们原有的文化一冲而散。但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思想、 哲学、艺术、文学各个领域里面都颇有建树。他们国学很有渊源,幼承庭训,很多人留过洋,所以这批知识分子在融通中西文 化的时候做得很不错。由于那个时候,中国人不知道外来文化是什么样子的,对外来文化没有一种期待,所以外来文化介入的 时候,中国知识分子还是比较容易站在中国文化的前沿来选择西方文化。因此,那个时期所选择的,无论是文艺还是哲学,都 是西方的经典。鲁迅也好,郭沫若也好,巴金也好,直接推介的都是西方最精粹的作品。那时的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学的熟悉 程度就像是字典一样清楚。而这一次,也就是由十年浩劫结束后进入改革开放的道路。一拥而入的更多的不是精华,而是流行 文化,而且这种流行文化很快弥漫开来,一时间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脉冲乱了,冲断了。虽然我们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但是在一刹那间,中国文化有一种失落感。

  冯骥才对于这种文化的失落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小说创作都带有强烈的对文化和对人的关注,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 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上世纪,西方文化进入的时候,上海是接触的最前沿,还有一批人创造了中国式的流行文化。从上海的电影,到上海 的画报,上海的旗袍,一直到上海的连环画,整个上海,包括通俗文化,冯骥才称之为“三十年代的文化形态”。直到现在, 只要一听周璇的歌,还是很迷人,包括张爱玲的小说,这些都属于大众文学范畴,是以中国人自己的口味跟西方对接之后所创 造的一种具有通俗文化特征的中国式的流行文化。即使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也有过“西北风”时期,有一种要创造出中国 自己流行文化的态势,但是转瞬即逝。我们在与西方文化对接的时候,思想上毫无准备,尤其商业文化上。一个民族文化有两 部分,一个是它的精英文化,一个是它的民间文化。精英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思想的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是精英文化标 注出来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征的标识,它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根的文化。然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我 们的民间文化历史的纵线被冲乱了。说到这里,冯骥才的神情显得有些落寞而无奈。

  守城人

  我们的城市记忆淡漠了,冯骥才如是说。

  越到了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文化的个性就越重要,而城市的个性往往就是人的个性的一个外化。城市的个性没有了, 那么人的气质也会受到压抑。所以一个城市的文化定位是很重要的。

  冯骥才说他前段时间邀一帮好友,有阮仪三、焦晃等去南通做了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一起受邀为南通这个城市 在文化上定性。在历史上,人们一直想把南通做成一个花园一样的城市,而且它后来盖的新建筑并没有把老的城市给割裂,城 市中间又有一条特别好的环形的河,周围古树很多,基本和草地、河流融合在一起,有一种现在一般城市所没有的独特氛围, 所以依据历史和城市特色,南通定位为“田园城市”。

  这件事情给冯骥才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的城市改造之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确定这个城市的文化特性。而且他 特别指出这个特性一定不能掺入任何商业力量,而是应该由历史学家、城市学者、艺术家、建筑师等一帮专业人士来共同考察 协商。一个城市历史遗产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文物性质的,比如皇家的、历史的、宗教的经典建筑,这一部分是象征;而另 一部分则是这个城市的特色。比如对于北京来说,长城、故宫就是象征,而胡同、四合院就是特色。这些有特色的东西就应该 保存,否则一个城市就仿佛失去了它的灵魂。

  冯骥才对于老城的感情是有目共睹的。早在1994年的时候,他就拿出自己的稿费赶在天津老城拆迁之前记录下完 整的老街,并且从此以后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老城保护的行动中去,在他的奔走下,估衣街才得以保留。古有申包胥哭秦庭,今 有冯骥才哭老街。天津总商会遗址被拆的时候,刚从法国回来的冯骥才在废墟上哭了,他哭“原汁原味的‘五四运动’的遗址 ”没有了,他哭民族的劣根性,他哭文化的良知没有了,我们的祖先一手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后代却在亲手毁灭它。忧国忧 根的冯骥才怎能不哭呢?老城见证历史和人的故事,我们真的应该多善待它们一些。

  民间文化行动者

  冯骥才现在的身份是一个为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冲锋陷阵的斗士。他到处奔走,到处游说。说到民间文化保护,他的 脸上呈现出很复杂的表情,那是苦涩、欣慰交织,困难重重却誓不放弃的坚决。

  现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在26省、市全面展开普查,一些专项的普查有的已经过半了,比如年画和民间 剪纸。但是这个工作很苦。一方面工程庞大,这项工程是致力于彻底搞清中国大地上到底有什么,做一个地毯式的、不留死角 的彻底的扫描,用人类视觉学的方式进行录影、摄像,然后把它整理出来,搞一套民间的“四库全书”;另一方面还是资金的 问题。冯骥才说他的付出也算不上什么。现在有很多专家都是拿出自己的钱在进行着普查工作,不少人为了这个事业都快倾家 荡产了。内蒙有一个研究草原民居的专家,62岁,基本上把所有积蓄全都花光了,去年就跑了一万三千多公里。这样的人不 占少数,他们真的把满腔热情都投入到这项有意义的事情中来了。为了解决资金的问题,冯骥才正打算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民 间文化基金会,筹措一部分资金。所以他最近每天都要作画到半夜,准备举行一次公益画展,带头为基金会筹第一笔款。

  基金会之举,实际上能唤起民众对自己文化的一种爱,冯骥才称之为“民间自救”,就是用民间的责任感和民间的力 量来抢救自己的文化,或许能够激发人们的文化良知和文化自觉。

  而人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民间文化受到如此的冲击,是出乎冯骥才的预料的。然而现在更让他担忧的是我们缺乏 这方面的专家和专业人才。例如杨柳青是中国最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地,但是却没有一个研究杨柳青的学者。令人尴尬的是,有 些学者还不是本国人。很多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却没有人研究。理论的配套也已经迫在眉睫。大量的文化挖掘出来以后,就 需要整理、研究、分类,我们非常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冯骥才一直在说他走上民间文化保护这条路还是因为作家的思维影响人的视野、心灵、精神和灵魂。这是一个全球化 的时代,全球化所带来最大的不足就是消耗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它会影响我们的文化传承。他说越是在全球化的时代,文 化的走向越要本土化。所以守护我们的民间文化,对于我们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位置有着重要的意义。

  冯骥才的文化思虑有着深厚的文化良知在里头的。在这个传统文化已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年代,我们不仅需要有文化良 知,更需要更多的人把这种文化良知落实到行动上来。冯骥才这样的人应该被称为行动知识分子。我们需要更多的行动知识分 子,需要更多行动的人。只有行动起来,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