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丰子恺漫画风格的传人--丰一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13:33 华人世界

  陈星

  一

  艺术家丰子恺爱子女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许多漫画作品直接就以他的子女作描绘的对象,比如《瞻瞻的车》画的是他 的长子,《阿宝赤膊》描的是他的长女,如此等等,不一
而足。丰子恺自然也知道真正爱孩子是要让他们受教育,所以,他对 孩子的读书学习极其重视。1932年他的缘缘堂在故乡石门落成后,丰子恺就隐居乡间读书作画、写文赋诗,在他看来,这 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然而,为了两个女儿的读书,他居然不惜金钱,另在杭州设“行宫”,为的是能让女儿就近在省城 上学。丰子恺爱子女,而他的子女也十分争气,他的三子四女中,皆学有所成:长子丰华瞻攻比较诗学,现任上海复旦大学的 教授;次子丰元草长期从事音乐出版,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幼子丰新枚通数国语言,任海外专利代表;长女丰陈宝, 中外文水平具佳,曾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次女丰宛音多年从教,长期供职中学;幼女丰一吟多才多艺,文学、书画、翻译 兼通,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另有一女丰宁欣,虽非亲生,但丰子恺视同己出,此女亦曾在杭州大学数学系任副教授 。

  就继承丰子恺的事业而言,其幼女丰一吟应被特别提及。丰一吟生于1929年5月16日,她自幼多病,深得子恺 先生怜爱。然而有意味的是,在子恺先生的子女中,唯有她选择了研习美术的道路。

  丰一吟于1943年至1948年就读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应用美术系,又长期守在丰子恺的身边,陪他办画展,合 作搞翻译,看他作画,耳濡目染,受到了很深的艺术熏染。从以上这份“简历”可知,丰一吟算得上是一位“正宗”的文化人 ,但一般人不会想到这位文化人的外表和待人接物竟质朴得像一个纯正的农妇百姓。她粗茶淡饭,不食荤腥;布衣便裤,从不 装扮。她出门时总喜欢在身上背一只布包,里面塞一些路上消闲的报纸,以至于路人还以为她是一个卖报的。

  就是这样一位淳朴的丰氏后人,如今成了人们乐道的丰子恺漫画的传人,同时也算得上是一位丰子恺研究的拓荒者。

  起初,她并不打算重新拾起自己过去的专业,况且她以前学的内容并不涉及人物画。一直到了1975年丰子恺去世 以后,由于丰子恺的好友新加坡广洽法师的提议,鼓励她继承其父的遗志,光大子恺漫画的精神,她才终于下决心摹仿子恺漫 画的风格,作一个子恺漫画风格的继承者。当时广洽法师对她说:丰子恺先生留下来的作品已经不多,作为女儿,又擅长美术 ,应该继承父亲在艺术上的风格。不过,丰一吟自己也十分清楚,仿画只是她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步。但这第一步也是需要艰苦 努力的,她需要掌握子恺漫画的笔触,领会画面的构图,等等。依样画葫芦还算容易,真正领悟其精神实质就难了。

  经过十数年的磨练,如今的丰一吟已能够较为老练地表现出子恺漫画的风格,并已在向自己创作的阶段过渡。可以这 么说,如果丰一吟的第二步路走好了,那么子恺漫画传人的地位也就真正奠定了。我们祝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长期以来,摹仿丰子恺画风的人不少。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喜爱丰子恺的绘画风格;二是受金钱驱动,假冒子 恺漫画。就丰一吟来说,她继承父亲的画风自有特别的意义。她有绘画基础,又受到其父的影响,入门相对方便。她还有一个 旁人难以企及的长处,即能写一手酷似她父亲的毛笔字(仿画易,仿字就难了)。她希望自己从摹仿再到创作,形式是丰子恺 的,内容则是她自己的,如此与时俱进,崭新的内容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使子恺漫画真正具有衡久的生命力。如今 ,丰一吟已经多次赴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举办画展,并为佛教事业举行漫画义卖。

  二

  1945年7月,丰子恺在成都写过一首题为《寄一吟》的诗。诗曰:

  最小偏怜胜谢娘,丹青歌舞学成双。

  手描金碧和渲淡,心在西皮合二黄。

  刻意学成梅博士,投胎愿作马连良。

  藤床笑倚初开口,不是苏三即四郎。

  诗中所提“谢娘”是东晋谢安之侄女,谢安极怜其才。丰子恺此诗中不仅对女儿一吟擅画能戏的才能感到欣慰,同时 表达了他对幼女偏爱的情感。

  丰一吟爱艺术,丰子恺亦有意培养。1947年和1948年,他两次带着一吟访梅兰芳,此后又带她赴台湾举办画 展,意在增加见识,扩大眼界。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对艺术的父女又开始合作翻译外国文学和艺术教育书籍。他俩合 作的成果十分丰富,计有孔达赫强《中小学图画教学法》、霍兹《朝鲜民间故事》、华西那·格罗斯曼《音乐的基本知识》、 格罗静斯卡娅《唱歌课的教育工作》、加尔基娜《小学图画教学》、梅特格天和车含娃《幼儿园音乐教育》、柯罗连柯《我的 同时代人的故事》等。

  人们都想知道这父女俩是如何合作翻译的,为此丰一吟在1956年12月29日的《文汇报》上发表过《我们是怎 样合译的?》一文。她介绍说:“我们合译这部书(指《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引者按),不是各译一半,互相校勘,而 是很密切的合译:每人备一册原本,相对而坐,每句都由两人商讨,然后由我执笔写上去……”

  丰子恺对与女儿的合作也十分欣慰,他画过一幅《日月楼中日月长》的画送给新加坡的广洽法师。画面上除了丰一吟 外还有幼子丰新枚,题词曰:“余闲居沪上日月楼,常与女一吟、子新枚共事读书译作。写其景遥寄星岛广洽上人,用代鱼雁 云尔。”

  “日月楼”是丰子恺晚年在上海的居所,他为自己能闲居小楼,与子女一起读书译作为乐。这种性格丰一吟最能了解 ,所以她在回答别人询问时总是说:“他很喜欢自由,一有可能马上辞掉工作,闲居在家,因为他不喜欢受拘束的生活。在家 里他可以随便想喝酒就喝酒,想画画就画画,想写文章就写。”

  这对父女的因缘深了,丰一吟有意无意也在为父亲的创作作些建议。比如丰子恺过去曾把自己的散文结集出版了《缘 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丰一吟为此曾建议父亲应该再出版《缘缘堂续笔》。丰子恺觉得有道理,并在他去世前完成了 写作。

  由于丰子恺与弘一大师的特殊因缘,也由于丰子恺本人就是一位佛教徒,丰一吟从小受到的佛教熏染自然非常之深。 有意味的是,丰子恺当年是拜弘一大师为师皈依佛教,而丰一吟后来是拜弘一大师弟子广洽法师为师皈依了佛教,这样的传承 关系很值得人们回味。

  如今的丰一吟是上海市佛教协会的常务理事,她也热衷于绘作护生画。丰一吟绘护生画也是先仿作丰子恺的作品,继 而自己创作。

  她乐于助人,而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是“劳碌命”,其实细细想来,她实在没有为自己劳碌过 什么。她常说佛心在内不在外,于是乎,常养仁爱之心便成了她时刻记取的要义。

  目前令丰一吟苦恼的是求画者太多。她不停地忙于“还债”。就她的本意来讲,她乐意满足求画者的要求,或许是她 太讲包容了,以至于应接不暇。为了生活所需,她也卖画,但她从来不卖高价。这一个原则也是从她父亲丰子恺那里学来的。 丰子恺于1936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以此鞭策自己。丰子恺在信中指出:“盖艺术品犹米麦医药 ,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可使大众皆得欣赏。米麦与医药绝不因贱卖而失却其 营养与治疗之效能,艺术品亦绝不因贱卖而降低其艺术的价值。盖‘艺术的价值’与‘艺术品价值’原是两件事也。”基于这 样的观念,丰一吟有时还压低价格甚至义卖以支持公益事业。此可谓得之乃父,律之于己。

  如今的丰一吟也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她非常珍惜时间,目前她有一个心愿:写一本她与父亲丰子恺的回忆录,题 目也取好了,叫《我与父亲丰子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