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人物专访:曾参与台儿庄战役的抗日老兵仵德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15:46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 刘俊 发自陕西泾阳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假如把他的经历拍成电影,其跌宕起伏一定会出乎很多人的想象。

  他16岁参军,37岁成为师长,在监狱里蹲过10年,有26年失去人身自由。到了能享一
点清福的时候,人生已至黄昏。

  他叫仵德厚,如今已经95岁高龄,住在陕西省泾阳县龙泉镇雒仵村。老人是惟一在世的亲历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

  “那时就想杀死日本人”

  民国15年(1926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仵德厚一家的生活也困苦到了极点,“每天只有以野菜充饥,根本都吃不饱饭。”高中毕业后,他在染坊做了半年的染匠。

  仵德厚在三原师范学校上了不到两个月学,学校倒闭了。就在这时,冯玉祥的西北军正在当地招学兵,“广告上说,不仅管吃管住,一个月还有两块钱零用钱。”仵德厚心想,如果去参军,既能保家卫国,又能改善一下生活,何乐而不为?当他把这一消息告诉父母时,家人也非常高兴,原因很简单,起码不用再挨饿了。

  仵德厚的父亲是一个很开明的人,他对仵德厚说,“大丈夫志在四方,哪儿的黄土都是埋人的地方,不要惦记家庭。”虽然嘴上这么说,送别的时候,父亲还是非常难过,仵德厚记得,他们一家三口是含着泪挥手告别的。

  揣着仅有的五毛钱,仵德厚和五六个同学一起,一路徒步从三原走到兰州。在第二集团军西北军学兵团,仵德厚受到了三年正规的军事训练,联想到此后他在一次次激烈战斗中的指挥若定,仵德厚说,这跟那段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那时候,他们胸前戴着刻有“为取消不平等条约矢志拼命”的勋章,袖子上绣有“矢志报国”四个字。从明朝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始,什么条约、谁签定的、哪一年、土地割让给哪个国家、为什么割让给人家、为什么丢掉这些土地……这些都被列在一张表上,背诵这些记录是仵德厚每天的必修课。

  “只有打倒帝国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观念在他的脑子里扎了根,这使得仵德厚在后来面对敌人的刺刀时始终心无旁骛,“那时,就一个念头,杀死日本人。”

  血战台儿庄

  抗战八年,仵德厚率部与日军血战数十次,功勋卓越,先后被授予甲种一等嘉禾勋章、华胄荣誉勋章、宝鼎二等勋章,升任少将副师长。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他经历过的最为惨烈的两次战役。

  1938年3月28日,敌人冲进台儿庄,占领了台儿庄西北城区。仵德厚奉命增援,当时他任30师88旅176团3营营长。

  天快黑的时候,团长袁有德对他说:“现在,我们跟台儿庄的人已经联系不上了,带着你的营从西门冲进台儿庄,把敌人歼灭后,保卫台儿庄。”

  仵德厚挑了40个人的敢死队,杀进城里。“冲进去的时候,敌人在西门口设置警戒线,阻止我们进城。敢死队把这几个敌人消灭以后,没收了枪,占领西城墙,我带着七连、九连走北街,副营长带着部队走南街,跟敌人战斗了整整一夜。”

  这一夜进行的全部都是巷战,“每个屋子都有敌人,进一个屋子把敌人歼灭后再上另外一个屋子去。有一次,敌人撂过来一个手榴弹,咱们的兵很机警,赶紧把手榴弹再撂过去,把他们炸得稀巴烂。”

  天快亮的时候,仵德厚和士兵们把在街道、屋子里的敌人都驱逐到西北城墙角。“敌人的阵地都在城墙底下,恐怕(惟恐)咱们占领台儿庄,所以守着那阵地不走。”

  4月3日,李宗仁下达总攻命令,仵德厚手舞大刀率敢死队向日军发起最后的冲锋。“开着炮打到敌人战壕里,把日本人的钢盔打的乱飞,这时,土围里的敌人不退,敢死队在那里守了一夜,跟敌人反复来回六七次。”

  一夜过后,敢死队只回来了3个人,仵德厚是其中之一。台儿庄战役胜利后,他因作战有功升任为团长。

  跟台儿庄战役的速战速决相比,紧接着的武汉保卫战显然要艰难得多,前后加起来战斗时间长达80天,且伤亡惨重,在仵德厚留守的30多天里,全团2800人在撤出时只剩下两百多人,光埋尸体就占了有两亩地。“没棺材,就抬下去,在一个河沟子里边埋,很惨!”

  尽管最后在日军已形成对武汉包围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于10月25日弃守,但一说起战士们的英勇气概,仵德厚还是备感自豪,“30几天,敌人没有占领阵地一步。敌人用烟幕、毒气向我们阵地攻击,虽然兵中了毒,但都跟他们进行肉搏。”

  “上战场就不能考虑生死”

  肉搏对于仵德厚来说,是常有的事,虽然大小也是个指挥官,但每次作战他都冲在最前面,和敌人肉搏也就在所难免。“敌人上来了,你在那指挥,总不能脱离那个地方,在第一线,如果往后一走,兵都慌了,那不行,跟着一块打。”

  有一次,仵德厚光顾着往前跑,敌人离他只十几步远,差点被对方给抓过去。后来,一个传达兵冲着他说,“你这个指挥官,真是有勇无志。”

  对于自己的生死,仵德厚当时根本就无暇顾及。“任何的都不考虑,只要这一仗打胜利了。自己要是打死了也觉得高兴,应该。以死报国。”

  仵德厚说,只要一上战场,就不是你的肉体了,你要以为这是你的肉体,跟敌人就不能打了。有时候,战友被炸掉的人头落在怀里,帽子上挂着肠子,可他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继续拿着枪跟敌人干。

  而远在千里之外,儿子究竟是生是死,仵德厚的父母浑然不知,至武汉保卫战结束,离家12年,仵德厚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对于家的思念早已淹没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之中。

  “敌人枪不响,战士们就睡觉。可指挥官不行,敌人不进攻,自己还要到阵地上去看。”就算有机会小睡一会儿,大脑也一直处于极度紧张状态。

  睡觉时,有三样东西必须搁在跟前,电话、手电筒、地图。有时电话响了,仵德厚却拿起手电筒说话,一边哗啦哗啦地摇着电话机,嘴里还一边在嘀咕着,怎么跟你说话不回答,咋弄的?过一会儿一看,“哎,原来是手电筒。”

  难忘战友情

  对于往事,仵德厚很少会主动向别人提起,他自己也很少再回想,就连做梦也从来没有梦到过。要不是亲自去问,很难看得出来,这位老态龙钟的老人跟当年那个在战场上骁勇杀敌的壮士有多少联系。

  但只要一勾起他的回忆,他会清楚地跟你说出每一个你想知道的细节:哪一天开的战、死了多少人、谁下的命令、战斗了几天……具体得会让你发出这样的惊叹:原来,95岁的人记忆力也可以这么好!

  老人静静地叙述着,旁若无人,仿佛他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说到他战友的时候,老人却突然哽咽了。午后的阳光穿过玻璃窗照射在他的脸上,只听见老人轻轻的哭泣声。

  过了许久,老人才又开始说话,“他们牺牲的时候,心情还不怎么样。但作战以后,自己回忆起来,才感觉一块那么多年,可是在当时战场,没有那个思想。”

  在北平当营长6年,一个营的官兵,仵德厚不但从来没有叫错过名字,而且知道他们在几连几排,老家是哪儿的。后来由于牺牲过多,再加上几经整编,留在仵德厚身边比较亲密的战友已经没几个了。

  牺牲了的就再也见不到了,可是那些最终活下来的,也因为时空的阻隔很难相见了。1976年回到陕西老家后,仵德厚一直试图找寻过去那些亲密的战友,可是大都杳无音讯,不是查无此人,就是已经离开人世。

  仵德厚回家后见到的惟一一位战友,是他的同学任印生,而且还是10年前的事。“他比我小一岁,当时一块去,我是工兵队,他是炮兵队。”当两个相隔60年没有见面的战友再次聚首时,彼此都不认识了。他们早已不是当年的他们了。

  “一辈子最对不起我女人”

  本报记者 刘俊 发自陕西泾阳

  有的人问仵德厚,你打过那么多仗,为什么只受过一次伤?仵德厚想了半天,也说不来究竟是怎么回事。

  惟一一次受伤是在北平外围作战时被枪击中,右手掌骨骨折,到现在五个手指不能全部伸直。而在其余的大小战役里,仵德厚从没挂过彩。

  虽然大难不死,仵德厚的一生却未能逃脱另一个悲惨的境遇:孤独。这辈子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度过的,参军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打仗的时候,女人不在身边,终于熬到1976年被释放回家准备和亲人团聚时,两个双亲和女人却已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结婚33年,在一起不足700天

  回首自己这一生所走过的路,仵德厚说,他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最对不起的就是他的女人。说到女人,他再度老泪纵横,不停地摇着手说,“不能提,不能提。”

  仵德厚所说的“女人”其实是他的第二个女人。第一个女人是在1934年娶的,“老家送到部队的,结婚没几天就送回去了。”第一任妻子几年后因病去世。

  1941年,别人帮他介绍了第二个女人。一开始,仵德厚坚决拒绝,他脑子有个顽固的想法,“抗日战争不胜利不结婚”,甚至搬出了“结婚要经过父母之命”作为搪塞的借口。他最终没能抵挡住劝说,在介绍人的两个姊妹老乡中,他选择了妹妹。斯年,他31岁,她27岁。

  结婚没几天,仵德厚就到李宗仁的训练班学习去了,一直到她去世,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到700天。作战的时候,家属都在后方留守,离第一线800多里,只有部队需要补充休整的时候,夫妻俩也才有团聚的机会。

  1959年,仵德厚刑满释放,有了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一到家,父亲就让我去河北见见自己的娃,但我没钱,父亲就给我路费,这才去见了头一回。当时,大儿子已经十几岁了,都不认识我。”自从解放后,妻子就一直带着孩子在娘家生活,仵德厚万万没有想到,这回跟妻子的见面竟成了永别。

  在仵德厚儿子的心目中,母亲是世界上最善良最有道德和最知事理的人。1962年,在姥姥家饿得没东西吃,母亲带着他们兄弟俩便回了老家,“她说,对姓仵的要有交代,哪怕饿死,也要回去。”回家后,母亲从来没有去别人家里串过门。

  仵夫人在60岁时因乳癌病逝。“谁的女人能够为坐监的犯人守30年?”仵德厚的眼眶再一次湿润了。

  人生无憾

  1948年7月至1949年4月,解放军围攻太原时,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二十七师少将师长的仵德厚驻守太原,城破被俘后,被判入狱10年。

  在监狱里,仵德厚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应,一来他思想上没有包袱,跟共产党打过仗,被俘虏了,他自认为罪有应得;二来由于他表现出色,不但成为监狱中惟一拿掉脚镣的犯人,而且当了班长、纪委会的纪律委员。有些犯人就跟他开玩笑说,仵德厚这个“反革命”把监狱里的官都做尽了。

  出狱后,他到山西太原的砖瓦厂当工人,日子反而没有在监狱里好过。文革中,又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

  “评奖的时候明明可以评得一等奖,只能领二等奖。还有一个,别人犯了错误,你是反革命,就会怀疑到你身上,是不是你在背后挑唆。”

  直到1975年,毛泽东签署发布“凡在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军警宪特一律释放,与家人团聚”的命令,仵德厚才有了做“自由人”的机会。但是回家最初的一年多时间里,村里干部仍把他当犯人管制,教育他不要乱说乱动。

  真正让他放松的时候,是1986年县里吸收他当政协委员以后的事。当时每个月能领到52块钱的补贴不说,他还在离家不远的一个窑找到了活干,这是人生中活得最痛快的日子。

  “那时候,厂里年轻人对我比对厂长都客气。”一个月工资30块钱,他会拿出一半的钱给他们买烟抽。

  仵德厚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但力气一点不比年轻人差,一手可以搬10个6斤重的砖坯。1990年以后,他成了厂里的大管家,帐目、仓库、技术什么都管。

  “任何人生下来都不是当官的,都是自己斗争出来。我虽然在国民党当了多年将官,一辈子非当这个官不可么?今天我劳动了,有什么不可以的。我觉得劳动还是光荣呢。” 一路走来,仵德厚说,他没有遗憾,更不会觉得自己悲惨。

  去年凤凰卫视报道了老人的事迹后,几乎每天他都会收到海内外关心他的人发来的问候。老人说,许多人给他带的东西甚至是他一辈子都没吃过的,人要是能活到这份上,够了,“国民党那么多抗战的大人物也不抵我这个穷老兵,他们都没有享受我这样的幸福。”

  在一位海外华人的资助下,老人建起了新房子,而他以前住的屋子并没有拆掉,或许在这里,老人能找回更多失去的回忆。

  虽然身体跟十年前不好比,但胃口还不错,一次能吃两大碗面条,而且牙齿一个没掉,说起话来也是铿锵有力。

  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自从去年装上卫星电视后,看凤凰台更是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事情,“人家都说,人家老了都不关心这些事,你怎么还关心,我自己也说不来,养成习惯了。”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