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通江看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8日05:46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本报通江5月23日电 (记者陈露耘许小念)通江,因为红四方面军入川在这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而闻名遐迩。

  临行前,有人说,像通江这样的老区,变化不会太大。然而,18日暮我们抵达通江,从进城到住宿的地方,一共问了6次路,这让同行的司机大为感叹:“变化太大了。5年前我来的时候,这里只有一条街。”

  县委宣传部长刘霄告诉我们,当年5个通江人中就有1个加入红军。今天的通江人,多多少少都与红军有着亲缘关系。

  通江看变,离不开通江人的革命激情和红色精神的代代传承。在通江,89岁的女红军李玉南无人不知,她也最有发言权:“过去通江太穷了,现在变好了。”

  19日,我们来到李玉南的故乡——沙溪。一宿巴山夜雨,纪红路有些泥泞,路的尽头,是葬着7000忠魂的川陕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沙溪八村李家坝小学,就掩映在半山树林中。55岁的张明高老师已在这里教了近30年书,他的家人都在重庆,“过去回重庆,3天都走不拢,这条路修好了,一天就可以到。”

  张老师所言“过去”,不过就是两年前。山里的农民,有的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到过通江县城。而纪红路解决了沙溪等3个乡镇3万多人的行路难问题。当地人告诉我们,为了修通这条路,沿路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施工最忙的时候,他们就在山洞里、在大树下打盹休息……

  路修通了,学校的环境也在一天天改变。指着脚下的水泥地,张明高说:“县里条件好的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结对子’,这地就是我们的‘对子’至诚中学捐的钱,前几天才硬化。还送了我们3台电脑。”

  路修通了,人的观念也在变化。位于山顶的红军烈士陵园旁,年轻人王德平新开了一家纪红山庄。这在沙溪,是第一家农家乐。尽管还很艰难,小王仍信心满怀,“红军早就提出‘不胜不休’,我也不会退缩。”

  城市面貌以及道路的改变、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成为一个个巨变的缩影。当年,红军在这里提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今天,传承着红军精神的后代们则喊响“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口号,正让通江这个革命老区变为发展新区。

  “一切都会变得更好!”告别之时,老红军李玉南大声地说。

  采访手记

  往往,时间以其独特的方式,安排出奇异的命运。为一个人、一件事,一段珍贵的经历。

  “质朴”,是我们对通江县城、通江县人的真实感受。坐在李玉南身旁听她讲述红军,就会看到,她是那么自然流露出一种坚定、执着的眼神。这种眼神与她反复讲的一句话有着同样强烈的情感———“有了红军,我们通江不光是我好了,全通江都好了”。

  大儿子徐维陶,在9岁时跟随李玉南来到通江,一住就是50年。“母亲在小时候经常对我们说,不要拿国家一针一线,我在国营单位上班时做到了;母亲还让我们自食其力,我从1993年开起‘了了’彩扩店,正当劳动、合理赚钱,也做到了。”徐维陶现在年均纯收入2———3万元钱,生活不算特别富裕,但人生的信条一如既往。

  在通江,还有很多这样纯朴的人和事。经过喧器的城市来到这里,你会很容易感动。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