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南长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8日09:36 解放日报

  “江南长兴”,镌刻着这四个大字的丰碑,今天将在江南造船公司的长兴岛新基地揭幕。

  江南长兴,是一个响亮名字———新江南将在长兴岛崛起,这里会成为世界上最雄伟的造船基地,气势磅礴、一望无际;

  江南长兴,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经历140年风雨磨难,几代江南人始终为企业和国家的长久兴盛,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有人问,这个跨越3个世纪的企业何以始终年轻?寻找这个答案,就是在寻找江南长兴的真谛!

  科技立本

  浦江畔,江南厂的3座船台和4座船坞内,生产任务紧张而繁忙。从营销部传来的数字显示着“江南速度”———7万吨级巴拿马船,累计订单66条,已交付44条;1.64万吨级化学品船,累计订单19条,已交付7条……

  “在过去,这样的订单量是不可想象的。”江南厂老职工掰着指头给记者计算,“1972年,造一条900吨的客货船,要花上整整1年。可如今,造一条比它大近百倍的7.6万吨巴拿马型散货船,却仅仅用几个月!”

  变化,来自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江南厂一次次傲立于世界造船行业的潮头:

  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船市持续低迷,订单锐减,船价暴跌,1983年—1984年,整整两年,江南厂没有接到出口船订单。这时,香港船商提出,要求建造6万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船,而且各项指标必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6万吨,对于当时的江南而言,是个新高度,在此之前,江南厂造过的船在2万吨左右,当时船台也只有4万吨级,而且从驱动、焊接到控制系统,许多技术都没有碰过。

  考验摆在面前,但如果不接下这一订单,不加入向世界船舶高端市场冲击的阵营,江南造船就会失去发展的机遇。

  这一刻,江南选择———上!

  技术创新,成为突破困难的利刃。

  船台不够大,江南人就创造性地采用二段建造法,单元组装、上层建筑整体吊装……偌大的船体被有机地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建造,再统一拼装。

  钢板焊接要求高,江南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的新工艺,确保焊接质量,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谁也没想到,第一次造6万吨以上大船,江南仅仅花了88天就完成船台工作,创下一个新纪录。

  1987年10月,取名“祥瑞”的6.4万吨巴拿马型散货船,拉响了长长的一声汽笛,投入处女航。几个月内,“祥瑞号”经受了极其恶劣的海况考验,赢得国际航运界的声誉。英国伦敦国际租船市场,将其单独挂牌列入标价系列,并命名为“中国江南—巴拿马”型,这是中国造船工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进入国际船舶市场。

  半年里,“中国江南—巴拿马”型就接到了8条订单,美国拉科司公司一下子就订下三条,分别取名:“中国精神”、“中国希望”、“中国快乐”……

  管理创新

  140岁,对于企业而言,是“高寿”,但每一个到江南的来访者,却总感觉它青春勃发。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图上,看不到层层叠叠的架构,10多个管理职能部门和造船事业部依次排列,简单明了。在这里,每一个生产上的难题,都会第一时间传到技术部门;每一个远在西半球的船东信息,都能在市场营销中心的“大脑”中出现。

  保持年轻,靠的是不断自我革新。

  1994年,江南厂被推上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对于这家在计划经济领域干了数十年的老厂而言,改制,如同重生。

  没有经验,没有先例。它们就参照三菱重工和广船国际等先进管理模式,将全厂划为6个事业部、一个中心,使造船、修船、非船产品、科研和社会服务分离开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实体;各事业部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经营责任承包;一段时间过后,最终成为完全的利润中心,在全厂形成了以造船为龙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活跃局面。

  内部改革还不够,江南人看到,单靠产品经营,无法做大做强企业,要与国外大企业匹敌,要在更大的市场中取胜,就必须走上资本经营、资产运作的道路。

  ———1997年,江南人决定以集团公司为独立发起人,以钢结构机械工程部为主体,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的方式,成立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6月3日,江南重工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存量资产被盘活,融资渠道开辟出来,利用有利条件,江南重工承建了国内外一大批重大工程,成为国内钢结构的龙头企业,无论是长江三峡永久船闸、上海大剧院,还是美国北勒斯机场、科威特审计总部大楼,都可以看见“江南”的品牌。

  ———2000年,为了壮大造船主业,江南造船公司和求新造船厂进行资产重组,仅仅8个多月的筹备,两个百年老厂就成功联姻,江南的资产规模得到扩大,资源更加优化。

  ———2001年8月,江南的债转股完成,4.3亿元的债务转为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曾背着沉重债务负担的江南人,开始轻装上阵……

  血脉传承

  走入江南造船博物馆,任何一个参观者,都会被吸引,为之惊叹!

  这里的每一个物品或者是图片,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中国第一”的故事,一个个江南人自强不息的故事:

  19世纪60年代,中国没有枪炮,第一代江南人就仿制奥地利的漫利夏枪、德国的新毛瑟枪,自己造,没想到成功了……

  20世纪60年代,中国没有万吨轮,江南人憋着股劲儿冲,终于实现300余项重大技术突破,改进设计和工艺180多项,让“东风”轮在万众欢呼声中下水了……

  21世纪来临,中国在南海建立第一条跨海铁路,江南造船制造的“粤海铁一号”,运载着庞大的火车车厢在琼州海峡穿行……

  每一位江南的老职工,讲起厂里的故事,总是滔滔不绝,激情回荡;而每一批新进入江南的大学生,都要在这江南的100多个“第一”前接受熏陶,久久不愿离去。

  140年的发展,靠自身投入,靠国家支持,更靠一种江南精神。中船集团总经理陈小津说,江南人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敢为人先、永不言败,勇于创新,不懈拼搏,这就是“自强不息,打造一流”的“江南精神”。

  越是面对危机和困难,江南人就越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越是面对压力和挑战,江南人就越是斗志昂扬,迎难而上;

  越是从无到有的创新,江南人就越是有战斗力,屡战屡胜。

  江南人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江南造第一条3000立方米液化气船时,国外进口的细晶粒材料,焊接难度极高,老劳模“焊王”刘维新一人承担了全船管材焊接70%的重任,一干就是240多个日夜,最后让整船焊接100%合格,德国同行大声欢呼“中国,OK”。

  江南人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江南上4型18艘船的关键时刻,江南老厂长陈金海在骑车时摔倒,左手骨折,他就吊着石膏到一线指挥,石膏厚重,行动不便,他就让人剪掉一部分,结果造成骨头错位,不得不到医院重新包扎。有人问,你的干劲何在?陈金海说,我是江南人,江南人与生俱来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我的动力。

  如今,江南人的心中,历史的风雨在翻腾,照亮未来的火焰更在燃烧。长兴岛南岸,数千名施工人员已经在这里奋战,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从黄浦江畔突进到长江出海口,从年产50万吨能力到将来年产450万吨以上规模,江南人正面向大海,面向未来,向世界最大、最强的船舶工业基地迈进……

  本报记者丁波端木晔波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