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脚,站在选民中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8日12:32 今日扬州

  今日扬州网消息:2005年5月8日,是扬州市第一个代表与选民的“统一见面日”。全市各级人大上下联动,精心组织,努力营造代表、群众积极参与互动的良好氛围。424名市人大代表中,有371名参加了见面日活动,参与率达87.5%;联系选民1164人,收集到意见和建议1137条。这次活动的规模和成效在扬州代表活动史上是空前的。聚焦见面日镜头

  5月8日上午,“五一”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扬州市中心繁华的时代广场上,热闹
非凡,20多块宣传牌,图文并茂,一张张桌椅,整齐排开。这可不是商家在搞促销,而是广陵团的市人大代表们正在与选民和群众亲切见面。53名市人大代表,设置10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征集台,接待了选民和群众300多名,收集意见和建议134条。数字无声,却是最好的注脚。一些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这回找到了当代表的感觉。许多选民动情地说,“脚站在选民中间”,这才像新时期的“人民代表”啊!

  一接到通知,来自市委党校的贾殿华代表就在心里打了个问号:怎么办?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审视这次“统一见面日”活动,贾代表的思考便具有了宏观意味,他的做法比别人超前了一步。提前于4月底来到江都大桥镇联系松山村王占顺等3位选民,听取意见和建议。将“要关心村级经济运转和社区工作同志医疗保险”的建议书面函告江都市财政局、民政局。5月8日,贾殿华将书面答复意见告知被联系的选民,受到选民的称赞。贾殿华代表说,对选民提出的意见,必须给他们一个说法,有时候说法比解决更重要。只有代表与选民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培育出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互动新平台催生民主新效应

  扬州市人大首创的代表与选民“统一见面日”,构建了人大代表履职的新平台,成为扬州市民主政治建设一次生动的新实践。

  成效一:进一步激发代表意识,增强了代表的履职能力,提高了代表的“知民度”,增强了代表的职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促进代表依法主动履行职责、增强履职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成效二:搭建了联系选民的新平台,进一步畅通了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密切了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从而凝万众之心、聚各方之力,共同推进更加文明富裕秀美的新扬州进程。广大选民讲实情、说真话、出实招,把基层发展的所需所难和盘托出,使对党委政府的所期所盼溢于言表。

  成效三:“草根式”批评和建议凸现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和支持。“要高度重视地方财政中房地产税收较高,使地方财力的增长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防止出现地产市场‘伤风’,财政收入和金融机构‘感冒’的情况”,“拆迁征地补偿不能及时兑现,失地农民就业难,引发诸多矛盾”……一条条实实在在的批评,一件件情真意切的建议,实际上是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和支持。这些批评和建议促使政府不断了解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激发活力的长效机制

  这次“统一见面日”活动,虽然尘埃落定,反响热烈,但站在代表与选民互动的新起点上,不得不让我们向明年,乃至更长远的见面日活动展望。

  探索一:在联系时间上,把“统一见面日”活动与开展经常性的联系结合起来。代表联系选民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在“统一见面日”基础上,引导代表与选民保持经常性联系,更好地接受选民监督。还可以把“统一见面日”从一天扩展为一周,可以建立“代表联系选民工作站”,以进一步提高代表的参与率。

  探索二:在联系对象上,把相对固定联系对象与普遍联系对象结合起来。在固定联系3名县、乡级人大代表基础上,不断扩大联系面,广泛了解各类选民的心声,保证代表通过多种渠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探索三:在联系内容上,把听取选民反映的个别、局部问题与群众关心的普遍、全局问题结合起来。“统一见面日”前,引导选民(代表)进行一些调研,广泛征求选民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多地了解社情民意,提出高质量的建议。

  探索四:在联系效果上,把反映社情民意与督促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代表联系选民不仅要听取社情民意,而且要注重督促解决问题。人大相关工作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办理机制,对有典型性的意见和反映,及时转化为闭会期间的代表建议。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