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访:“沂蒙三英烈”和他们的父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9日10:0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沂蒙老区是一块革命与奉献的热土。这片血与火浸染的英雄土地,盛产英勇不屈的革命与刚烈,盛产感天动地的精神与意志。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又一个尘封的英雄故事在这里重放异彩———一位老人先后将三个儿子送上战场,大儿子血洒疆场,二儿子英勇献身,三儿子壮烈牺牲……

  初夏时节,遍野的山花,烂漫而多情。我们来到有着“山东小延安”之称的山东省莒
南县,寻访“沂蒙三英烈”留下的红色足迹,聆听那段撼人魂魄的革命故事。老人的名字叫刘永良。他的三位烈士儿子分别是大儿子刘福林、二儿子刘孟林、三儿子刘洪林。

  1939年,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建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随后,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山,开辟沂蒙革命根据地,莒南成为党领导下的红色圣地。就在这一年,刘永良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接受了党的领导。

  1940年,他把长子刘福林送到了抗日战争的激烈战场,成为一名出色的八路军战士;1942年,抗日战争到了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他将年仅17岁的次子刘孟林送到了区中队,参加地方抗日武装活动;1946年,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人民解放军急需补充兵源,最终,小儿子刘洪林也走上解放战争的最前线。

  战争是残酷而无情的。1947年春,刘永良的长子在对敌作战中不幸牺牲,1948年夏,次子刘孟林也血洒疆场。老人强忍着巨大悲痛,坚强地和儿媳妇们一起推米磨面做军鞋,为革命做贡献。1950年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三儿子刘洪林又壮烈牺牲。

  建国后,刘永良身为三烈属,不居功自傲,不要政府照顾。困难时期,总是把分到他名下的救济粮款让给别人,并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并担任村治保主任,被评为“积肥大王”,被群众称为“老管家”。1976年4月25日,刘永良在家乡悄悄病逝,终年85岁。

  战火纷纷的年代已经久远,历史的许多记忆渐渐淡漠了起来,英雄的故事却像陈年美酒,越酿越醇香。革命战争年代,刘永良心里想着革命,想着受欺凌的民众,惟独没想他自己。

  “国家危难时刻,我们要为国家出力。”———刘永良在村里第一个报名把大儿子送进八路军的队伍

  “刘永良送大儿子参加八路军那年是1940年,当时我14岁,是村里的儿童团员。”莒南县坊前镇付家村79岁的李德记老人,至今仍能记起当年上级动员参军抗日的情景。

  他回忆,刘永良在村里是第一个报名把大儿子送进八路军队伍的。当时由于刘永良的榜样带头作用,他们区参军的人数最多,还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不把鬼子赶走,咱穷人不解放,你就不要回家。”抗日战争的艰难阶段,刘永良把17岁的二儿子送上了战场

  往事如烟,一晃就是60年,许多事情变得模糊起来。聚炮台村今年80多岁的老党员刘炳田、刘炳忍,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刘永良带领乡亲们抗日和送子到部队打鬼子的事。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看着刚满17岁的二儿子,刘永良思来想去,可最后,他还是把二儿子送到了区中队,参加到地方抗日武装的斗争中去。临行前,他再三嘱咐儿子:“不把日本鬼子赶走,咱穷人不解放,你就不要回家。”

  望着儿子渐渐远去的年轻而仍显孱弱的背影,老人流泪了……但他很快又抹干了眼泪。毕竟战争不相信泪水。

  “儿子被他一个个地送上了前线,而且就再也没有回来……”在烈士墓前,聚炮台村82岁的刘炳忍老人久久盯着烈士墓碑,嘴唇翕动着,嗫嚅着。

  “我的家是小家,国家是大家,国家保不住,哪有咱安稳日子过呀。”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刘永良又把最小的儿子送到了战场

  “‘你是扛不动枪啊,还是抬不动炮?’这是刘永良在动员三儿子参军时说的一句话,他的这句话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今年80岁高龄的刘炳田当时是聚炮台村的老村长、党支部书记,老人对记者讲起了刘永良当年送三儿子参军的事情。

  1946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也是最关键的阶段。3月,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动员参军参战运动,中共壮岗区委在驻地桃花村召开动员大会。刘永良做为村里的抗日老军属,在会上介绍了他送两个儿子参军的光荣事迹。刘永良在发言中说:“1942年我送二儿子参军时,就曾说过一定要抗战到底的话。现在黎明就在眼前,幸福就在明天,为了解放全中国,我坚决再把三儿子刘洪林送上前线。”

  回家后,刘永良把参军的事告诉了三儿子。刘洪林想到家里没有劳力,父亲年纪又大了,不愿去。刘永良很是生气,简直是大发雷霆!“你是扛不动枪啊,还是抬不动炮?”在刘永良的劝说下,刘洪林走上了战场。

  刘永良送子参军的感人事迹当时广为流传,滨海军区的报纸还做了专题报道。回想往事,刘炳田老人感慨地说:“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体会到了什么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

  和平建设时期,作为“三英烈属”的刘永良不居功自傲,不要政府照顾,积极参加农业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积肥大王”,他的胸怀和美德光照后人。

  “儿子血洒战场,开明的刘永良一再劝说三个儿媳妇改嫁。”原聚将台村妇救会长刘格述老人记忆忧新

  今年75岁的刘格述,退休后住在莒南县团林镇崔家围子村。她亲历了当年刘永良劝说儿媳妇改嫁的事。

  “当年刘永良是村农救会长,我是村妇救会长,儿子牺牲后,他说劝儿媳妇改嫁,儿媳妇不同意,他就请我帮他做说服工作。”

  1947年大儿子牺牲后,刘永良强忍悲痛,对儿媳,他像亲闺女一样疼爱。“没有男人的家不像个家。”他劝儿媳改嫁,并找到当时任村妇救会长的刘格述,要她给儿媳妇找一个合适的人家。当时大儿媳妇李德兰已有一个不足两岁的孩子。刘永良表示,只要儿媳妇满意,人家又愿意扶养,他情愿让儿媳妇把孩子带走。但条件只有一个,孩子不能改姓,因为他是烈士的后代。后来在村妇救会的努力下,李德兰带着孩子改了嫁。

  刘永良陪送亲闺女一样陪送儿媳妇出嫁的事,在当地传为佳话,然而这样的事情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生活再困难,爷爷从不向政府伸手。”长孙刘炳茂对爷爷满怀敬仰

  今年58岁的刘炳茂是刘永良的长孙,曾任日照开发区科委主任,如今已退居二线。他正在家里写回忆爷爷的一些文章。

  “我5岁那年从母亲身边回到爷爷家,直到爷爷病故,祖孙俩相依为命生活了25年。爷爷一生历尽磨难,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谈起爷爷,刘炳茂的眼睛有些湿润。

  “爷爷虽然把三个儿子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但他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样度过了他的一生。生活再困难,也没有向政府伸过手。”刘炳茂说,“1951年春,县人民政府为了照顾刘永良的生活,在县城建了三间房子让他居住,并配一名公务人员帮其料理生活。刘永良谢绝了政府的照顾,坚持住在村里。他说,花国家的钱,给政府添麻烦,那样对不起我牺牲的儿子。”

  聚将台村69岁的刘桢林老人告诉记者,“刘永良直到晚年也坚持不给政府添麻烦,有病不住大医院不去搞疗养,经常一有病就让我推着到村里的卫生院看病抓药。他就是不想多花钱,给国家增加负担。”

  刘永良的郁郁高风、英雄情操,赢得了世人敬仰;“三烈”的壮举感动了沂蒙,感动着中国。

  刘永良老人去世后,莒南县委举行了千余人参加的追悼会,县、公社、村、队都给老人送了花圈。当时身患重病的原县委书记严立乾专门让子女送去了花圈。长孙刘炳茂仍清楚地记得挽联上所写的两句话———为民族毁家纾难风范长在,为国家披肝沥胆精神永存。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从人们散落的记忆中,我们探寻着这位沂蒙老人荡气回肠的革命历程,感悟着动人心魄的战争年代。这些故事不会因岁月的流失而湮灭,也不会因时光的打磨而失色,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的日子,“沂蒙三英烈”的动人故事将历久弥新,在中国及至世界的正义舞台上重放异彩。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