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彩云南现映春晖——云南省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9日12:21 云南日报

  每一位入滇者对云南的感悟和解读都各不相同:

  把云南当作“快乐王国”吗?傣族泼水节上的欢快笑声、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上的热烈舞步,哪一个不是快乐的大写意?

  把云南当作“体验之都”吗?搬一把藤篾椅躺在鲜花丛中听任南亚热带温润的阳光洒
在身上、背一个探险包走在原始密林任由时隐时现的神秘小路引向前方,哪一个不是体验的高层次?

  把云南当作“浪漫圣地”吗?在苍山洱海间有个风花雪月的邂逅,在神山圣水中有个山盟海誓的邀约,哪一个不是浪漫的全接触?

  然而,无论人们对云南的感悟和解读多么不同,有一点却必定是相同的,那就是“快乐王国”、“体验之都”、“浪漫圣地”所具有的坚实根基和优良的沃土——云南各民族的团结,云南社会的和谐。如果没有这个根基,将会“快乐王国”无笑脸、“体验之都”无感觉、“浪漫圣地”无传奇。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一片绚丽的彩云,装点着云南蔚蓝的天空,扮靓了三迤苍翠的大地。

  “多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一位民族工作者的感言,折射出云南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把党的民族政策和云南实际相结合,并取得重大成效的伟大实践

  省委书记白恩培说:“在云南,如果不重视民族工作,不研究民族问题,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云南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把党的民族政策和云南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我省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音”是云南最大的特点之一。中国有56个民族,云南就有26个,其中特有民族15个,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197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1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国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有22个,云南就占了7个。

  在云南可以看到刀耕火种与机械化生产并存。云南各民族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背景极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解放前还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形态,解放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现代生产形态。

  在云南可以看到各种宗教寺庙处处耸立。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几大宗教在云南都有不少信教群众。许多民族还信仰本土原始宗教等。

  在云南可以看到“中国的鸡跑到外国下蛋,外国的瓜爬到中国结果”。云南有多个民族属跨境而居民族,境外任何风吹草动对境内都有影响。

  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云南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大的民族矛盾和纠纷,变成了人人向往的“快乐王国”、“体验之都”、“浪漫圣地”,成为团结与和谐的彩云环绕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这些年来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社会和谐发展,所包含的成就与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

  从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至今,我省每年都要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民族工作专题调研。在全面吃透省情的情况下,把民族工作分为自治地方、民族特困县、边境地区、散杂居地区和城市5个类别,加以分类指导,并在全国首家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目标量化考核。

  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新修订的《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围绕加快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的经济建设与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做出了规定,强化了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的发展进步给予扶持和帮助的职责。

  在专管民族工作的民委系统,云南实施了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提高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提高维护团结稳定的能力、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能力″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事务干部管理队伍。

  “多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接受采访时的这番话说明,是创造性的民族工作体制,把祥和的彩云留在了云南的天空。

  “我们的民族终于实现了整体脱贫”——一位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的自豪宣布,反映出云南省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转变民族工作思路,创新民族工作机制所产生的良好效应

  “我们的民族终于实现了整体脱贫”。今年3月3日,到北京出席两会的基诺族全国人大代表曹孟良自豪地向人们宣布。

  基诺族是我国于1979年最后确认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8万人,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上世纪,基诺族由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近几年来,云南省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通电、通路、通水等49项工程,使基诺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4年底,基诺乡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614元。

  “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步伐,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考虑的重大问题,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必须挑起的重担。”云南省长徐荣凯说。

  民族平等的基石是经济发展的平等,但要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云南各民族中找到一条共同繁荣之路,只有转变民族工作思路,创新民族工作机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云南省提出了“一族一策”、“一山一策”、“一族多策”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云岭大地书写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大手笔”。

  在近几年来进行“兴边富民工程”试点取得实效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的3年时间里,云南省将投入200亿元资金,实施规模宏大的“兴边富民工程”,已确定了30类工程项目,初步估算总投资50.36亿元。工程中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目标,充分开展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50亿元左右,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方面的重大项目。其中包括投资11.7亿元,起于滇西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思茅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州市,止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贯通25个边境县市的沿边干线公路。

  自2005年1月起,云南省对25个边境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农业税免除后形成的收入缺口由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全额补助。除了烤烟的农业特产税以外,云南已全部免征农业税。

  在2004年,云南省就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了16个“民族团结示范点”;投资1000多万元,对11个特困民族乡进行专项扶持;建立了78个电脑农业信息网站,65个县512个乡镇的140多万农民应用电脑农业技术。2004年仅从民委系统安排的各类民族专项资金就达1.5亿元。

  2004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GDP10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增幅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646元,增幅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

  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让祥和的彩云在三迤大地上更加灿烂夺目。

  “即使是一个仅有5000多人口的民族,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位民族干部的感慨,体现了云南在民族干部培养中创新机制,坚持标准而不求全责备、照顾特殊而不放弃原则的思路;体现了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在云南的成功实践

  “即使是一个仅有5000多人口的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云南省统计局副局长、独龙族干部杨谊群说。2002年,时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副县长的杨谊群,因工作成绩优异,被破格提拔为云南省统计局副局长,成为独龙族的第一位省直部门厅级干部。省委副书记王学仁说:“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02年到2004年,云南省在省直部门先后配备了景颇、佤、拉祜、布朗、瑶、苗、独龙、阿昌、德昂等9个民族的厅级领导干部,实现全省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以上厅级领导干部的目标。

  在少数民族人才和干部培养中,云南同样书写着大手笔。

  云南省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保障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选拔。到2003年,全省少数民族人才达到27.6万人,占全省人才总数的27.2%。

  从2000年开始,云南省经过深入调研,对129个边境沿线行政村以下小学生实行免除教科书费、杂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并逐年扩大,2004年扩大到边境沿线所有乡镇及7个人口较少民族和藏族聚居区的40多万名农村户籍初中、小学生。从2005年春季起,云南省筹集5亿元实施“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对257万贫困中小学生实行教科书免费,217万贫困学生给予免除杂费的“两免一补”教育。同时,云南省已筹措10077.13万元专项资金,对80个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原享受“三免费”教育学生、全省特教学校的148万名小学生和69万名初中生给予免杂费。省财政安排8000万元专款,用于补助原享受“三免费”教育的学生和寄宿制、半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州、县两级财政将筹措9000万元为其余享受“两免”的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这些实实在在的创新举措,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提高民族人口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少数民族干部的使用上,云南省创新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规律和少数民族历史、自然、现实基础等客观实际,坚持标准而不求全责备、体现特殊而不降低标准,因地因族制宜,实行分类指导;规定了地、县、乡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依法配备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干部,对大多数群众公认的少数民族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并制定了破格提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措施;对人口较少、干部成长相对缓慢的少数民族,采取“先进后出”、“小步快跑”和交流提拔等特殊措施,使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茁壮成长。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也不断发展,一批少数民族拔尖人才在云南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到2003年,全省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9.3万人占全省同类人才总数的25.9%,有13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120多人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称号。仅云南大学就有8位博士生导师是少数民族,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教授占全校教授总数的59%。拉祜、佤、景颇、独龙、德昂、布朗等少数民族,有了本民族的专家、教授;历史上没有学校教育、没有文字、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有了本民族的博士生、硕士生。

  云南的民族人才和民族干部培养政策,使祥和的彩云在云岭高原更加艳丽。

  何侃 赵东平(云南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