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促发展)“老棚户”的喜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17:30 新华网 | ||||||||
新华网沈阳5月30日电(记者马义、于力)40多年煤矿工人生涯铸就79岁的王文章坚强的性格,这位很少流泪的汉子眼角溢出了激动的泪花。怕别人看到,他赶紧用粗糙的大手擦了擦眼睛。 王文章所住的抚顺市东洲区莫地沟是有名的棚户区,在政府的组织下,600多户人家一个月就完成了动迁,5月中旬,新小区开工建设。
王文章老人告诉记者,莫地沟大部分住的都是低保户,没有诊所,没有商店,靠捡柴禾生火做饭。王文章在莫地沟已经住了50来年,“我的房子是用黄泥巴砖码起来的工棚,只有20多平方米,八寸墙,冬天四处透风,夏天一下雨满屋都是水,墙一碰直掉渣。” 王文章并非没有换房的机会,作为一个8级掘进工,王文章是全国煤炭系统有名的技术状元,曾在国庆典礼时上过天安门观礼台。他几次将分房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已退休多年的王文章以为,他可能会一直在这样的棚户区住下去。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004年末的一天,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来到了他的家。“省委书记看到我们家的情况,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对我们说:‘你们受苦了,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下大力气,尽快改造好棚户区,让你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临走时,书记还从自己兜里掏出1000元钱塞到我老伴手里……”说到这儿,老人又有些哽咽了。 省委书记说话算话。才仅仅几个月,旧房子就拆了,新房子就开工了!“这次我只要了一个3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是就老两口,用不着那么大房子,还有就是听说这次盖新房,政府专门替老百姓拿了很多钱,我要的房子面积小点,就会给政府省点钱。” 莫地沟是辽宁大面积棚户区的一个缩影。由于历史原因,辽宁一些城市还存在大量矿工房、棚户区,大部分都是危房简屋,记者在本溪、营口、丹东等地目睹了棚户区群众生活的艰难。 一面是新崛起的高楼大厦,一面是破旧低矮的棚户区,这是一个多不协调的画面!辽宁省委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构建和谐辽宁的一个重要问题来抓。省委、省政府已经筹集下拨30亿元资金,启动了824万平方米、涉及近百万居民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准备在二三年内通过多渠道筹集150亿元资金,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棚户区居民特困群体较多,接近半数的居民无力承担回迁应缴资金,辽宁省各地出台了对低保户实施优惠等一系列棚户区改造的特殊政策。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类似莫地沟这样棚户区的改造,已经在辽宁各地全面启动。(完)(责任编辑:罗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