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就想叫你一声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01:21 辽沈晚报

  儿童节前夕,记者走近辽宁省孤儿学校600孤儿,倾听到的故事催人泪下

  阅读指引

  一封来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的亲笔节日贺信使得辽宁省孤儿学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或被父母抛弃,或父母意外死亡,或父母是服刑人员,这里的600多个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不幸的故事,令人心酸。

  但孩子们又是幸运的,在这所我国唯一的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孤儿学校里,一个个孩子重新得到母爱的故事,令人心醉。

  在今天这个全世界儿童共同的节日里,孩子们盼来了他们称作“家”的学校的40岁生日,走进他们中间的记者深深地被发生在这些特殊孩子们身上的特殊校园生活感动着……

  老师不忍心提起孩子们的伤心往事

  600多双眼睛后面,隐藏着正常家庭孩子所没有的酸楚。

  下课了,孩子们走出教室,他们像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活泼快乐,但是,他们都有一段不幸的经历,八年级的班主任阎亚娟说,“每个孩子背后都有让人心碎的故事。”

  阎老师所在的班有20多名孩子是由于父亲杀死母亲或是母亲杀死父亲而成为孤儿的,一些孩子还亲眼目睹了当时血腥的场面。这些情况,也只是从学生入学的登记材料上得知的,老师们从不忍心与孩子提起过去的事,“我们实在不想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特别是女学生。我们尽量让他们忘记过去。”

  让人心痛的是,近年来因车祸导致父母双亡的孤儿明显增多,他们本来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一夜之间,与宠爱自己的父母阴阳两隔,这种打击是多么的残酷。

  他们有的目睹双亲的逝去,甚至在父母的尸体旁呆了好多天,直到被人发现;有的亲眼目睹母亲被父亲用锤子砸死,又眼看着父亲从窗口跳了下去;有的在襁褓中就被生身父母毒打,浑身都是烟疤和伤痕。家破人亡的痛楚、家庭暴力的阴影、被双亲抛弃的孤独,幼小的心灵承载了过多的痛苦。“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爱去化解他们心中的恨”,鲍丹老师说。她是小学六年级班主任,班上有全省14个城市的43名孤儿,其中弃婴占40%,服刑人员子女占15%,肢残、智残的学生占15%。这些孩子因为受到心灵的创伤而自闭、厌学、暴躁、富有攻击性。“我不仅要做个合格的老师,还要做称职的家长。”

  11岁的李芳和9岁的李月是两年前来到这里的,她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到秋天,那样她们在福利院的大弟弟也会到这里上学了。她们家在大山沟里,兄弟姐妹六个,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本来是其乐融融的一个家,却在李芳8岁的时候因一场意外的灾难而支离破碎。那年,一场严寒过后,家里赖以生存的几只羊被冻死了。母亲一看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断了,就服毒自杀了,她们的父亲回家一看到这情况,也跟着她们的母亲去了,只剩下这6个孤儿。没有办法,当时14岁的姐姐只好把他们都送到了福利院。送走之前,在两个年幼的弟弟背上用香烫出了一个“红”字,并让李芳和李月一定记住,因为这是以后姐弟相认的方式。“我希望两个弟弟赶快长大到我们学校来,这样我们一家就团聚了”,姐妹俩说起往事哭得像个泪人。

  佟校长说,这些孩子成为孤儿主要有三个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各种原因被父母抛弃的,主要是由各地的儿童福利院送来的;一部分是父母意外死亡的;还有一部分就是服刑人员的子女。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大北监狱服刑,去年暑假,学校还租了辆大客车特意到沈阳,让那些孩子同父母见面。

  几乎所有高年级的学生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孤儿

  “与让他们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相比,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要难得多。”一位老教师告诉记者,学校在孤儿的心理问题上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彻底消除孩子们的心理阴影的确是一个难题,孩子们错综复杂的家庭背景使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样非常复杂。

  这种心理问题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这些孩子,曾经因为家庭的突然变故而消沉;因为被遗弃而不相信任何人;因为亲眼目睹父母的犯罪过程而受到心灵的创伤。他们自闭、厌学、暴躁、富有攻击性。“双差生”、“学困生”的问题相当突出,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难度。

  谈到孤儿的心理问题,政教科科长雷音杰深有感触:“自卑是孤儿的通病。”几乎所有高年级的学生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孤儿。目睹双亲离去的悲哀、家庭破碎的凄楚、背井离乡的苦闷、家庭离异将自己推向社会的无奈和从小被双亲抛弃的孤独使他们心中有恨,恨双亲无情,恨社会不公。

  让老师们感到最难管的是在押犯的孩子,在他们的心中,家庭暴力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一些孤儿的亲属经常给阎老师打电话,其实,他们的亲属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不收养,而是因为“孩子太难管”。这些孩子用打群架、以大欺小、破坏公物来发泄心中的不平;用抽烟、喝酒、上网来打发无聊的时光;用早恋来弥补空虚的心灵等等。目前,已经发现有孩子半夜经常溜出学校上网,学习成绩也受到很大影响,有的学生成绩由班级前几名变成了后几名。老师多次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效果不甚理想,这让老师们大伤脑筋。

  “我早就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子女了”

  问苍天,我的父亲在哪里?

  问大地,我的母亲在哪里?

  问大海,我的家在哪里?

  问高山,我的欢乐在哪里?

  ……

  大海说:我的家是福利院,

  大地说:我的母亲是阿姨。

  这是孤儿学校一个5年级的学生写的题为《孤儿泪》的诗歌,写这首诗只是为了能让福利院的阿姨在寒假时收留他几天。他叫民盟,12岁,7岁时来到这里读书。“我只是希望他们能让我在学校放寒暑假的时候回去看看。”民盟说自己是被人从垃圾堆里捡回来送到福利院的。瘦高的他很腼腆,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他随信还邮去了两只旧钢笔,说是给阿姨家小弟弟的“礼物”。“回去也就是想让他们知道我在这里生活学习得很好。”

  每一年的寒暑假,都会有一些孩子被亲属或者生活过的福利院接回去,但是还有一半学生只能留在学校。“他们还是孩子,常年在这里生活,想要换个环境找点新鲜感是可以理解的。”政教科的雷科长介绍说,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一到寒暑假,孩子们就会一封封地写信、一遍遍地打电话,恳求亲属和福利院能让他们回去住几天。有的福利院婉言谢绝,有的亲属斩钉截铁地回绝“不准踏入家门半步”。能走的学生盼望放假好踏上探亲的旅程。没处去的学生则情绪低落,甚至有的学生求人冒充自己的亲属给学校打个电话,说想让孩子回去过假期,可是自己到了车上却不知该去何方,因为他们实在无处可去,无家可归。“我们只能尽量不让孩子感到孤独,让他们在这里也能找到家的感觉。”

  鲍丹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她的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了一句话:“老师,我不知道我的妈妈爸爸是谁,如果可以,我能不能叫你一声妈妈?”后面是一长串的问号。那一刻,她哭了,她说绝对不会再让学生把喊一声“妈妈”当成奢求。日后的工作中她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摸一摸他们的头,拉一拉他们的手,搂一搂他们的肩,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声轻轻的问候,一次小小的帮助,学生都会欢欣鼓舞。在第十九个教师节,她刚一进教室,七八份花花绿绿的小礼物就摆在了讲桌上,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到:“祝老师——妈妈节日愉快!”那天她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哭了。

  二年级的生活班主任贾老师班上有23个孩子。每个星期,她都要给孩子们洗澡,一个一个地搓,一搓就是大半天。她说孩子都很听话,一说剪脚趾甲了,就都把小腿伸出来,一伸一排。她班上有个小男孩,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不知道是谁。每次他母亲来看他的时候,都是问别的同学谁是自己儿子,母亲已经不认得他了。每次小男孩都不肯去见他的母亲,一次他搂着她说,老师,你就是我母亲。“我早就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子女了。”贾老师说。在这所孤儿学校里,师长和家长已经融合为一体。

  记者感言

  “爱”需要全社会来书写

  学生科一位老师在学校工作了20多年,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变迁,由于有关方面的重视,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她也不得不承认“学生宿舍太挤了”。

  辽宁省孤儿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两所同类学校之一,是我国唯一的一所孤儿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的特殊学校。辽宁省孤儿学校成立了40年,而在10年前,学校还只有100多名孤儿,如今已增加到600多个,这是由于学校每年都在“扩招”,每年新增学生六七十人,学校的设施建设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目前,全校只有43间学生寝室。不算大的房间,最多的挤了20多张床,而有的低年级学生还是两个人共睡一张床。

  学校的教室也明显吃紧,有的一个班有70多名学生,只好把一个舞蹈室改成了教室。

  佟校长说,学生越来越多,学校也正准备盖一个新的学生宿舍,到那时就会好些。据了解,由于学校的接收能力有限,一些符合入学条件的孤儿不得不被拒之门外。

  为什么学生会越来越多,根据佟校长分析,除了学校自身的名声越来越大外,大部分是原来抚养孤儿的亲属由于失业等原因而没有抚养能力,根据相关规定,省财政给学校学生的人头费是3600元,而多收一个学生,就要增加财政投入,所以“省财政也一直在让我们控制,但我们还是尽量要多收些”。

  但同时,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把孤儿集中在孤儿院中不是最好的方法,孤儿院中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把孤儿寄养在家庭中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家庭的温暖能使孤儿心灵的坚冰融化。社会上的好心人对孤儿的领养、代养,是帮助他们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目前,解决孤儿问题恐怕难以一步到位。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但是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地把个人的力量释放出来,拧成一股绳,相信一定能够解决大问题。

  孤儿的存在是个社会问题,还需要全社会解决,当每个人献出爱心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将会有更多理解,更多温情,孤儿同样会有幸福的童年。

  首席记者 关切 记者 李振村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