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向世界推荐中文好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16:33 青年参考

  特约撰稿高伐林[美]

  中国大陆有多少家出版社?这很难一下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因为时常在变化,只能说“500多家”;这么多出版 社,在美国设分公司的有多少家?这倒是可以一口答出:一家。

  从1990年以来,别无分店,独此一家——科学出版集团美国公司。

  说“科学出版集团美国公司”,在华人民众中的知名度接近于零;还是得说“中华文化图书展”,才会让许多人恍然 大悟。对,近年来,大型中文图书展已经在美东遍地开花,但是最早、最勤、最大的——也可以说最成功的中文图书展,是由 他们主办的。1999年秋,他们与中华文化基金会、江苏出版总社联合举办首届中华文化图书展,排队交款的长龙在偌大展 厅绕场蜿蜒一周的盛况,轰动新泽西;2003年,他们将公司从纽约搬到新泽西南布朗斯维克,租用大型仓库,扩大批发业 务;次年从春到冬举办了18场大型书展,今年头4个月,又举行了7场,纽约、芝加哥、波士顿、亚特兰大、底特律等大都 市,马里兰、俄亥俄、德拉瓦、明尼苏达等州的华人社区,宾州的理海、康州的纽黑文等大学城……都一次次高挂过“中华文 化图书展”的鲜红横幅。

  张矩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科学出版社工作,1988年来美国留学拿 到了硕士学位,1990年创办并主持科学出版社纽约分公司(后来改名)。他们最近刚刚从中国大陆又到了一大批图书,在 他接受笔者采访时,他的副手、毕业于中国科技大计算机系的赵非,一直在开箱、验货、上架……周末他们要去马里兰州的洛 克维尔举办书展,下个月要在新泽西举办书展。

  美国书要进中国,最大障碍是价格;中国书要进美国,最大障碍是文化背景

  还没等笔者提问,张矩就说起了他们不遗余力地介绍中国图书的动机:要让外界全面地、及时地、深入地了解当代中 国——“过去人们一提起中国,不是‘揭短’就是‘考古’,实际上,中国哪这么简单、片面?近30年来的中国是‘数千年 未有之变局’,我们要让世界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好好看清翻天覆地的当代中国!”

  笔者问:要让世界看清中国,得靠外文书,而你们展销的主要还是中文书啊?

  张矩早料到笔者有此一问:我们公司1990年在美国起步后,在一段时间内,主要业务是将我们科学出版社和中国 其他出版社所出版的英文科技图书,推向国际市场。这部分工作现在也还在做,销路最好的图书是中医类,例如《中国针灸学 》,我们每年都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一千册左右。但是从那时起我们就非常清楚一点:美国书要进中国,最大障碍是价格;中国 书要进美国,最大障碍是文化背景。中国文化自成体系,博大精深,外国人常常不得门而入,就得有桥梁——海外华人就是桥 梁,首先得让他们对当代中国有翔实了解,然后靠他们去向周围的美国人介绍、传播。

  张矩举了一个例子:“张戎的《鸿》在欧洲热销,在美国卖得却并不理想。这本书的经纪人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也没说 清为什么。在我看,区别就在欧洲和美国的华人数量悬殊。《鸿》讲的故事,任何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能讲得更精彩, 但当时欧洲华人很少,欧洲对中国很不了解,《鸿》讲的故事让他们着迷;美国的华人多得多,美国人相对比较了解中国,对 《鸿》就没有太大兴趣。”

  张矩说:深刻反映中国的图书,就得通过海外华人“搭桥”来让西方了解。“西方人到中国去得多了,对中国有了直 观印象,但即使这样,中国人的佳作还是要靠海外华人口口相传。像余华的《活着》,涉及多么丰富的中国人心理、文化以及 政治社会背景!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君臣一问一答中蕴藏多么深奥的潜台词!外国人乍一接触怎么能理解得了?首先就得靠华 人先接触、先感受。”

  美国图书展:中国的图书出版在世界上的份额实在太可怜了

  美国书展BEA(原来叫ABA——AmericanBooksellerAssociation,1995年 改成BEA,BookExpoAmerica),每年都在美国不同城市举行。中国从1990年起,年年都来参加。科学 出版集团美国公司1990年底在纽约成立,1991年参加在纽约举行的这个书展,布置起一个展台,这样与中国新闻出版 总署的人一回生二回熟。

  1993年度美国书展在迈阿密举行。“那年那儿治安出了问题,书展主办方为安全起见,决定不对公众开放。我们 公司就没订展台,只派一个人过去看看。事先我们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订了旅馆,去帮着接一下飞机,张罗一下。他们 十几个人到了,参展的图书都由团员随身背来了。书展开幕头一天,他们到现场一看,傻眼了:什么都没有!别说家具、灯具 ,连地毯都没有,就是一块划定给你的水泥地。我们公司那个人赶快帮他们到处联络,又租又买——火烧眉毛的关头,也顾不 上花多少钱了。总算到开幕前弄来展架,把参展图书都摊开来。”

  张矩说:中国代表团带队的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外事处处长,他直后怕:中国展台真要是砸了怎么交代!怎么回事呢 ?现在想中国当年办公、通讯联络条件,简直恍若隔世,1993年那时就是这么落后、这么难:北京那么大权力的机关,与 这边书展主办者,怎么也联系不上——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联系,连收传真都不方便,想付款都付不了!你没交钱,人家 怎么给你弄?展览结束后,代表团来到纽约,见到我了,他们说:这参展的事儿今后就交给你们吧,你们在这儿,什么事都好 就近安排,要交钱也可以垫上。

  第二年,1994年,美国书展在洛杉矶举行,我们就正式接受委托,承担筹备中国图书展台的所有事务:订展位, 做展台设计、布置——地毯、展架、家具、灯具都得到位,中国人爱抽烟,连烟灰缸都得备齐了。中国的图书运到了我们接收 ,代表团的人到了我们接待……

  张矩告诉笔者:当时我们的感觉是,中国的出版在世界上占的份额实在太可怜了!偌大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只租了两 个展台;我们接受国内几家出版社委托,另外联合搞了一个,一共三个,在美国书展那么气势恢弘的厅堂,成百上千展位中, 沧海一粟。

  中国图书的展台从当年的两个发展到2000年的10个;参展从没什么效益,慢慢买卖版权越来越有生意可做。“ 现在E-mail都通了,中国与美国书展主办者可以直接联系了;新闻出版总署自己成立了公司,承担参加国际书展这一部 分业务,我们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