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当记者 我给自己80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03:39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与徐永恒约好5月22日中午12时在他的办公室见面。22日,记者从成都赶到重庆时已经是12时30分,赶紧打的直奔位于渝北区的重庆青年报社;记者心里揣测,这位重庆青年报社社长会不会还饿着肚子在办公室里等我们。二十分钟后,记者走进重庆青年报社长办公室,他正用笔记本电脑打着什么东西。

  徐永恒穿了一件黑色条纹的T恤,戴着镜片很厚的眼镜,微微有些发胖,说话的时候声音很轻,没有特别的抑扬顿挫,带着一股文弱书生的气质。

  徐永恒,1983年四川省高考文科状元。求学:赢得“北大才子”之称

  成为高考状元是徐永恒生命中的一个偶然。徐永恒所在的万源高中,与他成绩不相上下的同学有好几个;高考成绩出来之前,没有人想到徐永恒能够取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绩。徐永恒说:“知道考试成绩,我也就只高兴了半天。”第二天,徐永恒就按照约定和同学去登万源的八台山了。一群人背着包往山上走,完全忘了高考状元的事。半夜,在山腰燃起篝火,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等着第二天一大早在山顶看云海和日出。回忆起来,徐永恒说:“有点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感觉。”

  北大从来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教授孔庆东,原《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阿忆,诗人王清平等都是徐永恒的同班同学。站在这些人中,徐永恒毫不逊色。八十年代,朦胧诗风行一时,徐永恒以空灵的诗风和别具一格的创作方式,赢得了“北大才子”之称,在北大名噪一时。他在一首题为《雨水》的诗歌中这样写道:雨水从天空落下时,我不会/手捧一只空杯子去盛接它们,取回家来/养我那已经枯萎的花,或浸泡/我那沾满风尘的衣裳/我站在空地上,这些雨水从云彩之上/从大树顶端/落到我的掌心,沿着手臂默默流失/我想,为什么这些水滴/会这样清新,带着怜悯/抚慰我疲乏的肉体?我的手上/没有一只空杯子,我想我应该/握住一把锄头,去掀开/石块,腐烂的花根——让泥土多多地吸引这雨水。

  《北大诗选》《大学生诗选》等五六本诗集都收录了他的作品。以至于北大中文系87届的学弟、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方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中文八三的徐永恒,我读北大时就已经对这个名字如雷灌耳,可惜由于低四届无缘得识。某年夏天,当报社介绍‘新记者’的时候,我念着这个名字看了他半天,莫非你就是徐永恒?他笑了,说我就是徐永恒。当时我差点跪在他面前。”

  在北大,徐永恒既是五四文学社的成员,又担任着中文系系刊《启明星》的主编。除了组稿和选稿,每期杂志出来后徐永恒都要在吃饭时间,把杂志拿到食堂外面去卖,每本杂志卖两元至三元,卖书所得就作为杂志社的活动经费。徐永恒主编的《启明星》和五四文学社出的《未名湖》是当时北大几十种学生刊物中最受欢迎的两种。

  徐永恒爱文学,爱诗。当时的他时间去拜会中文系的学长,和那些校园诗人探讨诗歌。1986年的春天,徐永恒无法在北大找到一张平静的书桌,不愿上街的徐永恒去了中国政法大学,看望在那里教书的学长海子。徐永恒在那里住了好几天,两人还一起步行到十三陵,一路上谈论诗歌。

  徐永恒爱看书,大学四年大部分时候都泡在图书馆,几乎是一个礼拜看完一本书。徐永恒说:“学校提供的条件非常好,藏书很多。各个寝室还设有专门的书架。”作为班里的学习委员,徐永恒蹬着借来的三轮车到图书馆和系资料室替同学们借必读的书。为了保证每个寝室都能分到一套,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这样的书要借很多套。北大“才子楼”——32号楼下满载书香的三轮车成为北大校园里的一景。自评:欠缺20分

  在北大念书时,徐永恒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记者,原以为自己会做一个与创作有关的工作。1987年,大学毕业,徐永恒被分配到四川日报社工作。文学还是新闻?面对选择,徐永恒也有过动摇,“在红星路上,四川日报的斜对面就是四川省作协,当时我犹豫着要不要到作协去工作?”之后,徐永恒拜访了《星星诗刊》的副主编。副主编表示,诗刊很需要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但是徐永恒的人事关系已经转到了川报,就不好再要了。

  1994年,徐永恒调到中国青年报工作,对綦江县“虹桥”事件的报道是他最为满意的新闻作品。1999年1月4日,重庆綦江县“虹桥”突然垮塌,造成39人死亡,震惊全国。当时任中青报驻重庆记者站站长的徐永恒立即前往现场进行了采访,先后发回了《綦江虹桥:一座必垮无疑的桥》《打开必垮黑桥的“暗箱”》等报道。2000年12月,徐永恒又去了一趟綦江,发回了《綦江虹桥警示碑引来不同声音》的报道,徐永恒说:“这篇报道一直被我视为自己的新闻代表作,虽然它没有获过什么奖。”在这次报道中,徐永恒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在复杂的事件中摆正记者的位置。“在这样一个矛盾尖锐的报道中,所涉及的各方面都有不同的考虑和说法。记者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定性都要比较考究。尽管记者的心情是激动的,血是热的,也必须保持冷静。”

  2001年,徐永恒调到成都日报社任编委,先后分管过编辑中心、评论部等。2004年,徐永恒离开成都日报,到重庆青年报社任社长。

  他何以离开中国青年报社?最后为何离开成都日报?对于这段经历,徐永恒不太愿意多说,只是淡淡地回答:“当时就是‘自信’,总想接受一些挑战,想尝试一下如何在市场化的环境下运作城市党报。”“离开是因为家安在重庆。”

  “您觉得自己是个好记者吗?”记者问。徐永恒想了想,说:“如果打分的话,我给自己打80分。”“那么,您觉得自己欠缺的20分在哪里呢?”记者追问。徐永恒说:“在行动能力方面,我自认为还是有欠缺。我这个人有比较重的书卷气。读书、思考问题、待在书山里比较适合我的性格。记者需要到社会上去,深入各阶层。这个方面我做得不够。”对于这个缺点,徐永恒认为这是由性格决定的,有时候知道这是自己性格的弱点,尽力去改,但还是不如那些天生性格如此的人。徐永恒说:“我觉得选择职业,一定要顺着你的性格,找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除署名外本版文/实习记者谢佳君 摄影李豫龙明·日·预·告

  于源:子弟校走出理科状元

  于源,1985年成都市理科状元。

  1985年高考,于源从一所并不知名的子弟学校考出607分的高分,一下成为当地的名人。她成绩异常优秀,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她放弃了就读清华、北大的机会,选择了留川读书;她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和鞋子长大,直到小学五年级才穿上第一条裙子;学生物化学的她英语超级棒,能够同声传译,她标准的英文被美国人称为“纽约英语”……敬请关注明日刊登的昔日高考状元生存状态调查之十二。实习记者林林

  徐永恒,1965年10月出生,原籍四川万源

  1983年,以四川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87年至1994年,任四川日报社编辑、记者

  1994年至2001年,任中国青年报记者,1996年任中国青年报驻重庆记者站站长,1998年获主任记者职称

  2001年7月至2004年8月,任成都日报社编委

  2004年8月至今,任重庆青年报社社长高·考·制·胜·秘·笈学好该学的东西

  徐永恒喜欢看书、喜欢学习,600度的视力就是高中时代看书过多留下的“后遗症”。从高中到大学,徐永恒在学习上并不觉得辛苦,“学好该学的东西”是徐永恒取得好成绩最重要的因素。记·者·手·记决定命运的不是高考

  人生从来都不可能完美,高考状元的人生也是如此。正如徐永恒所说的:“高考状元只不过能够证明当时考试发挥得不错而已,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直接利益;高考之后的人生道路仍然要靠自己的双脚去走,决定命运的也不是高考,而是自己行走人生的方式和选择的方向。

  徐永恒的心中曾经有一个文学梦,但当感性、唯美的文学被理性、现实的新闻所取代,这个梦也就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徐永恒以为从事新闻工作也一样可以搞文学创作,但事实并不如此。现在,谈到文学,徐永恒说:“我已经很多年不写文学的东西了。”

  徐永恒很忙。每天早上7时起床,到下午6时还常常下不了班。徐永恒觉得这样的工作也许有些辛苦,但新闻从业人员的生活基本上都是这样。晚上,徐永恒有时还去夜班看看,看看版面、改改标题,兴趣来了的时候会忙到晚上十一二点。徐永恒说:“也许是文人的想法和气质造成的,我觉得晚上编报纸是一件比较愉快的事。”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