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有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地方!”——全省第一个艾滋病致孤儿童“阳光家庭”现在进行时(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07:3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我有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地方!”——全省第一个艾滋病致孤儿童“阳光家庭”现在进行时(组图)
“我有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地方!”——全省第一个艾滋病致孤儿童“阳光家庭”现在进行时(组图)
“我有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地方!”——全省第一个艾滋病致孤儿童“阳光家庭”现在进行时(组图)
核心提示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目前已有艾滋病致孤儿童(父母双方或单方因感染艾滋病死亡的儿童)2300余人。

  为了帮助照顾艾滋病致孤儿童,有关部门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救助模式:建立“阳光家庭”。所谓的“阳光家庭”,就是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让一些身体健康的父母收养这些艾滋病致孤儿童,组建一个新的家庭生活。

  半年前,一个“阳光家庭”在豫南某村建立,“爸爸妈妈”和6个艾滋病致孤儿童搬进了这个“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半年过去了,孩子们生活得怎样?失去父母的痛苦是否还在他们心中留有阴影?孩子们有没有享受到家庭“阳光”的温暖?“阳光家庭”的模式适合在全省推广吗?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故事:

  小莉从此不再孤独

  5月正午的阳光照在豫南乡村一个普通农家的院子里,院子里种着花生、番茄、小葱和辣椒,让人感到一阵温馨的农家气息。厨房里,“妈妈”正在准备午饭。客厅里,一个放学回家的小女孩正在埋头写作业。

  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其实并不普通,因为它是我省艾滋病致孤儿童“阳光家庭”的第一个试点。

  11岁的小莉,出生在河南西部一个农村家庭。父亲卖血时感染上了艾滋病毒,2003年不幸去世。小莉的母亲随后改嫁,回到了老家贵州,把她暂时寄养在贵州的姥姥家里。姥姥家在农村,本来负担就很重,家里人对这个从河南带回来的孩子不甚疼爱。小莉时常想念爸爸,想念村里的小伙伴。

  半年前,从河南老家来的两个叔叔告诉小莉,他们是河南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准备为小莉这样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组建一个“阳光家庭”。跟着两个叔叔,小莉回到了老家,成为“阳光家庭”的小成员。在这个家庭里,有陌生的“爸爸妈妈”,还有5个“兄弟姐妹”——他们和小莉一样,都是艾滋病致孤儿童。

  “阳光家庭”的客厅里放着一台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客厅的一边放着洗衣机。客厅的两边共有4个卧室,“爸爸妈妈”一间卧室,其余3间卧室里各摆了两张床和衣柜,屋子里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已经放学的小莉正在客厅里写作业,看到记者走进来,她停下手中的笔,小声说了声“阿姨好”。

  “阳光家庭”的“妈妈”刘燕告诉记者,“爸爸”前段时间出去打工了。家里本来有6个孩子,两个大孩子17岁,在乡中学上初三,住校。最小的小强因为生病回亲戚家了。这段时间家里住着的就3个孩子,小莉、小梦和小娟,都在村里的小学上学。

  到吃午饭的时间了。午饭是馒头、稀饭和黄瓜炒肉。“你多吃点肉。”刘燕叮嘱着小莉。记者看到,厨房里还挂着这一周的食谱。吃完饭,小莉跑到院子里跳绳去了。刘燕拿着馒头,追了出去:“再吃个馒头,不然下午上学会饿的。”

  记者注意到,刘燕说话的时候,小莉亲热地搂着她的腰,刘燕爱怜地抚摸着小莉的头发,笑着说:“这几个孩子,就爱撒娇。”

  初衷:

  用家的阳光温暖他们

  据了解,我省共有艾滋病致孤儿童2300余人。艾滋病致孤儿童失去父母之后,一般通过3种方式安置:收养、寄养和机构供养。

  据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副处长杨文涛介绍,收养要具备很苛刻的条件,很难找到被收养人和收养人都很合适的。现在全省收养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家庭只有两家。

  目前,90%以上的艾滋病致孤儿童

  采取的是寄养在亲戚家生活。但是,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合适的亲戚,还有一些亲戚和这些孩子不能融洽地生活。

  “为了找到艾滋病致孤儿童较好的救助方式,我们就想到建立一个模拟的家庭,有爸爸妈妈和孩子,这就是‘阳光家庭’。”杨文涛说,由政府出面为那些艾滋病致孤儿童寻找愿意抚养他们的夫妻,并为他们修建房子、购买家具,组建新的家庭。

  “‘阳光家庭’对艾滋病致孤儿童来说,让他们有了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地方。他们会感觉到自己与普通人没差别,长大后更能融入社会,不会受到歧视。”杨文涛说。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了20多个“阳光家庭”。

  困惑一:

  缺乏长效资金支持机制

  据了解,每个艾滋病致孤儿童每个月有130元的生活费和30元的抚养费,此外再加上当地政府的补助,也不过200元左右。

  记者在刘燕家里看到,午饭有盘菜是黄瓜炒肉,但盘子里几乎没有什么瘦肉。刘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星期要保证孩子们两三顿荤菜,加上用电、用气,还有孩子们的学习用具,一个月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目前,“阳光家庭”的资金主要来自民政部门福利彩票公益金以及其他社会捐助。而建立“阳光家庭”要有一定的标准:硬件设施、卫生条件、饮食起居要求等,以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

  据当地的村干部介绍,仅靠政府的补贴,“阳光家庭”的日子会很紧张。幸好从去年11月以来,陆续收到了1万多元的社会捐赠,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一句话,‘阳光家庭’目前还没有一个长效的资金支持机制。”杨文涛说。

  困惑二:

  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系统培训

  给“阳光家庭”挑选父母是个很让人头痛的问题。“阳光家庭”的父母必须是法定夫妻;其中一个人得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他们得有抚养、教育能力;无不良记录;邻里关系融洽;没有太重负担等。符合条件的父母还必须非常乐意收养这些艾滋病致孤儿童。

  随着“阳光家庭”的建立,一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一些孩子心理上存在着阴影,要更好地照顾他们、抚养他们,有时这些父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刘燕告诉记者,年龄小的孩子心理上的阴影不是很重,关爱能使他们慢慢忘掉一切。“年龄大些的孩子,能感觉到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另一个孩子小娟15岁了,性格比较内向,平时说话都是我问一句她答一句,我也有些无能为力。”

  杨文涛说,从政府指导方面来说,建立这样的家庭需要有“家”的理念。但是否能按照正常家庭中的父母来抚养、教育孩子,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艾滋病致孤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阳光家庭”的父母如何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目前全靠父母们

  自身的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父母没有经过相关的心理培训,目前也缺乏这样的机构和渠道,来寻找合适的家长并进行相关培训。

  困惑三:

  抚养情况监控力度不够

  在财务制度上,“阳光家庭”的财务由村里财务专人专账管理,按月定期公布明细收支。父母按照食谱,既要把握支出,又要注意营养搭配。社会捐助的资金作为辅助抚养费用,专款专用。家庭里的特殊开支,则由村里和父母共同研究决定,并登记建档。

  据了解,对“阳光家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政府采取的是定期巡查制度,乡一级每个月检查一次,县一级三个月检查一次,省、市两级不定期抽查。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可能什么都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照顾得怎么样,全凭父母的自觉性,我们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监控机制。”杨文涛如是说。

  未来:

  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针对“阳光家庭”的出现,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明锁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张教授认为,家庭是最佳的救助方式,社会福利机构只是个机构,和家的感觉不一样,对于艾滋病致孤儿童来说,家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但是,张教授也指出,“阳光家庭”对父母的要求很高。选择的父母必须有一定的素养,因此办好“阳光家庭”最重要的是做好对这些父母的挑选和培训工作。“‘阳光家庭’的父母要有能力去驱除孩子心理上的阴影,就像这个名字一样,让他们生活在阳光下。”张明锁说。

  据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处长许明成介绍,今后,省民政厅将专门请来儿童福利方面的专家对父母的候选人进行面试和评估;还将请来专家对父母和艾滋病致孤儿童进行心理培训;还将在“阳光家庭”附近,建立儿童活动中心。

  许明成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阳光家庭”的试点还是比较成功的,可以在全省进行推广。“我们将不断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阳光家庭’不断地进行改进,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记者 李红 实习生 张俊鹏 文 陈晓东 图

  责任编辑:陈要逢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