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东方早报:世界博物馆日开放老建筑的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10:39 东方早报

  作者:葛剑雄

  继去年在世界博物馆日开放老建筑后,今年5月下旬的双休日,上海的40处老建筑又免费开放了两天。据报道,两天的参观者高达17.7万,比去年增长了近3倍。一些名人故居更是人满为患,如中山故居达9000人次,不得不采取5分钟一批的限时措施。宋庆龄故居一天达3500人次,超出平时的7倍。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山故居一楼的地毯被蜂拥而至的人群踩
得破烂不堪,人群的不停呼吸和带来的大量灰尘使得一些展示的近百年文物上积聚了大面积浮尘。中心故居等处已明确表示,如果允许,明年将拒绝加入免费开放行列。

  这样的“盛况”当然说明了开放的必要性,显示了上海市民对老建筑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也证明主管部门和民众对开放老建筑的意义存在误区。

  据我所知,世界各国都在世界博物馆日或建筑节开放老建筑、名建筑,其主要目的不在免费,而是在让公众能有机会参观平时没有机会进入的老建筑、名建筑,以便他们了解和感受建筑文明的精华,更加热爱并致力于保护这些建筑。由于老建筑历经岁月沧桑,有的已是风烛残年,一般已无法经常性开放,或者只能有控制地开放。而名建筑往往是国家或城市的标志,有的还是国家首脑或政府的驻地。还有些建筑属私人所有,或者由私人使用。平时它们当然不能随意开放,所以每年只能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给公众提供一个机会。这种做法兼顾了这些建筑的保护、正常功能的发挥、对私生活的尊重和满足公众的需要。如英国的白金汉宫,平时是皇室的住地;法国的爱丽舍宫,是总统的办公场所,也都利用这类节日对公众开放。还有一些著名的私人宫殿、古堡、庄园也在开放之列。

  这类开放当然是免费的,但并非无条件。一般都是限额开放,在规定的时间内有规定的参观人数。此外有的还得预约,或打电话登记,或通过网络,或索取预约券。参观时要严格遵守规则,有规定的线路和参观区,有专人带领、讲解,或派发背景资料。这样做,既避免了开放日客流过分集中于某些建筑,又有利于建筑的保护,并不至于对建筑内的正常活动造成过多影响。

  更重要的是,获得参观机会的人都很珍视这个机会———也许这是一生中唯一能进入这座建筑的机会,全国以至世界上有这样机会的人相当有限!他们必定会认真参观,加上有良好的导游和充分的介绍,每个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有的参观者产生了对建筑文明的兴趣,从此致力于学习、研究和保护,或许有人作出了捐资决定,或许增加了国际合作。如果套用一句商业化的话,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但上海现在的做法,只是增加一两个免费日,因为这40座建筑基本都是平时开放的,门票价格也并不贵。有的建筑平时很少有人参观,交通也还方便,并不存在参观难。这次活动的直接的结果是政府减免了数百万门票收入,一二十万个人每人节约了一二十元甚至数十元钱(有人参观了不止一地一次)。而对这些建筑物和管理部门来说,无不经受一场考验,有的还留下了不易消除的损失。各个参观点都增加了人力,但大多不是用于讲解或导游,而是为了疏导和防范。就间接的结果而言,当然能使大多数参观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增加了对这些建筑的了解和爱好。但也不能否认,有些参观者只是在盘算省下了多少钱。

  我这样说并非反对免费开放,而是认为要将日常的免费开放与设立这类专门的开放日区别开来。既然这些建筑平时都是开放的,那么就应该将免费开放常规化,不必也不应该集中在每年一次或若干次。有些国家规定,任何博物馆每周或每月都应向公众免费开放一次。上海完全可以实行这样的办法,同时将免费开放的时间错开。例如现在热情加入免费参观之列的人中不少是退休的老人,如果每天都有免费开放的场馆,他们就可以轮流参观,不必挤在双休日或专门的开放日。对特殊群体,如残障者、老人、优抚对象、军人、学生等还可专门安排免费的时间和条件。

  而纪念性、专业性的免费开放必须突出主题,重点开放平时无法开放或不便开放的古建筑、名建筑,如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市政府大厦、徐家汇藏书楼、西郊宾馆、造币厂、提篮桥监狱、某些重要的地下建筑、几座黄浦江大桥的内部等等。还可以包括若干濒危建筑、正在修复的建筑,以便让公众了解保护和修复的艰辛。由于人数有限并有组织,对这些建筑的影响不会很大,也不至于产生破坏。开放日应提前通告,每个参观点都规定时间和人数,公开接受预约登记,额满为止,临时只安排少数候补。部分名额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开放,既满足真正的建筑文化爱好者的需要,又能促进旅游。有的名额还可以作为建筑或上海历史文化知识竞赛获奖者的奖励,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这类建筑开放时也可设立捐款箱和认捐簿,接受参观者的自愿捐款,筹集保护资金。

  当然,有人会抱怨名额太少,或者不能随心所欲地参观,那就明年再争取吧!如果终于获得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参观机会,而这又不是花多少钱能买到的,那一定会倍加珍惜,一定会更加认真地参观学习,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而这正是老建筑、古建筑和所有历史文物所期待的参观者!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